论观念摄影的源起

作者: 辛国炜

论观念摄影的源起0

摄影术自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诞生以来,一直发挥着真实反映现实、记录现实的功能,在记录历史、留存历史事件过程中体现着应有的价值。随着经济、科技、艺术不断发展,摄影的表现更加丰富,艺术形式更加多元,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被运用于观念艺术,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表达,20世纪60年代以来,摄影成为众多艺术家表现情感、探索艺术、感知生活的媒介,艺术家按照心中的构思进行拍摄、呈现影像,阐述观点、揭示矛盾,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观念摄影由此产生。本文探讨观念摄影的相关概念,追溯观念摄影的源起,旨在认识观念摄影,运用观念摄影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

艺术媒介是指在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一道相互隔阂的屏障,他们之间要想沟通交流,发生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实践活动整体,就必须谋求一种能够相互理解的中介物,这一中介物就是艺术媒介。因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熟悉艺术媒介的性能并能熟练运用它们塑造艺术形象,是最基础的要求。不同的艺术门类采用不同的艺术媒介,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体裁、品种或样式的艺术作品,如摄影借助光、相机、各种镜头为媒介;观念艺术则以摄影艺术为媒介发展成为观念摄影。

观念在哲学上,泛指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也是在实践当中各种认识的集合体。观念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需要依靠带有普遍表意功能的语言、文字、图像等来传递。实际上,“观”就是人看世界的能力。人的生理视觉能力能看到事物的样子,看到客观影像事物的真实场面,生理视觉由此引发人的大脑对看到的客观世界产生主观判断,从而产生了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先“观”看、后形成“念”就产生了客观事物在脑海中留下概括的印象,从而升华为某方面的认识与意识。

摄影的光学原理是小孔成像,它最早记载在《墨经》一书中。摄影术语“负片”“正片”的提出者是英国化学家、摄影师约翰·赫歇尔,他把从相机取得的黑白相反的底片称为负片,把负片在另外一张感光纸上印出的正常影像叫作正片,用相机记录整个影像的活动则称为“摄影”。摄影术的发明者是法国发明家、化学家和艺术家路易·达盖尔,他的发明被称为“银版摄影法”。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正式公布达盖尔摄影法,摄影术正式诞生,法国科学院秘书长阿拉贡代表政府向世界宣布:法国接受了达盖尔的发明,并无偿向全世界公开专利,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也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正是这个免费的专利,为摄影术迅速在全世界推广产生了巨大的作用。1844年,摄影术在公布5年后,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传入中国,清朝两广总督爱新觉罗·耆英是中国第一个照相的人。最初的摄影术——达盖尔银版摄影法,首先要对镀银铜版的镀银面高度打磨抛光,接着将有银的一面朝下,放置于一个装有碘蒸气的密闭盒子上,碘与银发生反应,融合生成了感光的碘化银。之后再将其装入一个适合它大小的暗箱(最初的照相机),开始曝光拍摄,需要4到8分钟(令人遗憾的是,摄影术公布的庄严时刻并没有被摄影术拍摄记录下来,而是被画家描绘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摄影术需要有强烈阳光的照射,而且曝光时间太长,还不能拍摄下室内活动的现场照片)。曝光完成后,镀银铜版连同潜像(底版)被放在一个充满水银蒸气的特制盒子里,水银与银发生反应,生成可见的图像(显影)。这时感光的图像要经氯化钠(食盐)溶液彻底清洗后,停止对光反应(定影),最后水洗便处理完成。从技术和工艺来说是后期制作的方法和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摄影是对光的利用,本质是记录,留存被摄物的时光瞬间,带给观者以时光空间的记忆。

摄影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相机形式由木质暗箱相机到机械相机,再到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如今发展到数码微型单镜头无反相机;感光材料由金属底版到胶卷,再到如今的图像传感器(感光电子元件CCD,CMOS);摄影后期制作的传统化学暗房的显影定影被如今的计算机和软件数码制作“暗房”所替代。摄影使人类视觉影像的记录、留存和传递成为可能,是人类真实反映现实、记录现实的工具。随着经济、科技、艺术不断发展,摄影的语言光线、构图、影调、透视、色彩等不断趋于多样化。纪实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摄影作品的评判准则——形(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神(有文化内涵、思想高度)兼备,越来越强调“神”的塑造和形而上(针对摄影作品指被摄物形体之外的精神和内涵及抒发的情感,是超越于实际被摄物而抒发的道理和思想)的表达。摄影在与观念艺术的结合中,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表达。

当代艺术指表现当代生活、科技、社会、文化的艺术,也是具有“当代意识”或“当代形式”的艺术。艺术家传递观念,表达看法和思想情感,不再仅仅局限于审美的考虑,越来越多人使用大型的装置、行为表演、录像、摄影作为他们主要的媒介,创作典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具有全球性、文化多样性、社会介入性和技术相关性等特点。

当代艺术可追溯到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于1917年用小便池创作的《泉》(图1)。

“R.MUTT”(德语“贫穷”的谐音),这是他创作完成的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杜尚匿名将这件作品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想通过这一另类尝试,试探当时社会的规则强度和包容度,无奈最终《泉》被拒绝了。对于杜尚来说,他一方面想用《泉》来暗讽唯美主义艺术大师的同名画作,意图粉碎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观点;另一方面,杜尚在作品上的署名为德语音译“贫穷”,以此批判当时的艺术家普遍缺乏想象力。面对众多非议,杜尚如此解释:这一座便池的外沿曲线和三角构图,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别无二致;而它那温润、光洁的肌理效果和明暗转换,与古希腊雕刻大师希特列斯的大理石雕像完全一样。如果把小便池只当成小便池,那它永远只是一件生活用品,但如果从另一个维度审视它,它也能成为艺术品。从这个观点来讲,杜尚的这一作品打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艺术史上史无前例的革命就这样产生了,从而拉开了当代艺术的序幕。这也是《泉》被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的原因。

观念艺术又称为概念艺术、思想艺术(Idea art)、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是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的艺术作品的术语。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传统艺术中对于质感和完美的强调和追求。观念艺术在演进中不断衍变,已极大延展了自身的概念。简言之,相对于艺术形式,更重视内在观念和概念表现的艺术,都可以称为观念艺术。广义上的观念艺术对二战以来出现的装置、影像、行为、录像,乃至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等都有极深的影响。

世界上最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之一,美国观念艺术始祖,将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的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曾说过:“自杜尚以后,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杜尚及其作品对观念艺术后来的蓬勃发展影响深远。

观念摄影随着观念艺术的发展而在摄影领域产生。

近年来,“观念摄影”一词被摄影专家、学者广泛认可。早期对观念摄影做出定义的是美国摄影史学者纳奥米·罗森布罗姆,在其编著的《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世界摄影史》)一书中,他认为观念摄影挑战“真正再现”的原始概念和“精确复制”,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和演变。它是从观念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手段和形式,它更注重当代艺术的影像观念在摄影媒介中的运用。

观念摄影是观念艺术对摄影的利用和转化,同时是当代摄影发展的结果,其见证客观现实、记录客观现实的重心转移到了呈现个人观念对于特定问题的思考。当然,发展的观念摄影受同时代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摄影的社会功能在观念摄影的出现与发展中更加健全,观念摄影拓展了人们对摄影本体的理解,传统摄影美学的范畴被突破。

观念摄影在今天的中国呈现出旺盛的态势。人们用影像去认识社会、表现社会,抓住时代特质,反映人的内心主观真实,这是观念摄影的优势。在数字影像日益普及的今天,按动快门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何跳出取景框的限制,用影像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差异和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差异相似,一个相对主观,一个相对客观。主观的作品往往直指人的心灵深处,把握时代的脉动和气息;客观作品却是真实呈现,详尽且多样地记录社会。

在摄影术诞生后,就有用摄影术表达“观念”的作品,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性摄影作品是1857年英国艺术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作品《两种人生》(图2)。作品展出后引起了社会极大轰动,雷兰德赢得社会广泛赞赏,被后人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又如雷兰德1860年的作品《艰难时代》(图3),弗朗齐歇克·迪赫蒂科尔1927年的作品《沉思》(图4)。

以上说明自摄影术诞生之初观念摄影就已被运用。

观念摄影真正兴起,归于20世纪的观念艺术。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开始向摄影蔓延,观念艺术家开始青睐摄影,从而形成观念摄影。

在我国,也早有观念摄影,作为展现的思想或者流派,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界面临着历史发展机遇。作为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摄影开始具有多样性和自主性,观念摄影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例如1981年于晓洋的作品《珍重》(图5),1985年陈长芬的作品《日月》(图6),李世雄的作品《灿烂的宁静》(图7),1986年于晓洋的作品《白昼之梦》(图8)。

然而现实是,现有的摄影文化相对于观念摄影,不论在80年代还是现在,人们的认识停留在传统摄影之上。

我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是1988年《摄影报》第44期上一篇名为《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的文章,这是我国最早提出把摄影和观念艺术相结合的文章。

图9是王庆松的观念摄影《希望之光》,作品中的国际奥委会五环标志表示了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泥泞土地和看日出的人们表现了中国虽然还是个农业大国,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都市切片1》(图10)是笔者的观念摄影作品,基于对都市生活的敏锐观察,用“切片”的方式将都市的复杂性具象化,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都市,去感受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厘清了观念摄影的概念,明晰了观念摄影的源起和脉络,为我们认识观念摄影、研究观念摄影以及观念摄影创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观念摄影比以往任何一种摄影方式都拥有更广泛的想象空间以及富有弹性的语意解读范围,表达摄影艺术家的观念和思想情感,更能表现现实生活,揭示我们真实存在的状态,引领我们的未来生活,更能触动观者的思想和引发情感共鸣。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