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计划”背景下红色文化与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

作者: 石慧

摘 要: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奋斗过程中凝聚形成的特色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优师计划”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既有理论的契合,又有实践的耦合。各高校可构建红色课程教育体系,内化培育机制;建设红色立体教育平台,植入教育机制;拓展红色实践活动基地,外化践行机制;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共建驱动机制,以此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关键词:“优师计划”;红色文化;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1]“优师计划”具有更强的定向就业性质,对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要求也更高。“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不仅要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且其定向就业于教育资源薄弱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提升关乎国家教育公平战略构想的实现,因此,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强化和提升也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一、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具有浓郁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实践性,在当今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导向作用,引导新时代师范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2]

第一,有利于师范生坚定从教信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实践的产物,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品格气质,其精神内核能够促进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高校师范生只有将红色文化与职业理想教育相融合,才能更加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才能更加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从而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把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的广袤天地上。

第二,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职业认同。红色文化资源因其深刻的内涵和独有的特征而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与导向作用。[4]红色文化是对中国精神的赓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这正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尽管乡村教育备受重视,但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师范生从教乡村的职业理想认同度低,职业理想不坚定,职业目标模糊。因此,借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导向作用,可以加深当代师范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理解,将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内化为乐于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教育的职业认同。

第三,有利于师范生增强职业情感。红色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是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动力源泉。[5]在长期的中华民族革命史和奋斗史中,共产党人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鲜明政治品格成为影响师范生涵养品德的内在动力,这对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情感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中弘扬与践行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乡村教师情感上的认同,从而增强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归属感,涵养乡土情感。

二、红色文化与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融合的原则

第一,坚持常态化原则。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是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师范生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强化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还能深化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使命感。各高校需将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密码植根于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规划的全过程,贯穿职前职后教育两个阶段的始终,形成常态化培养模式,汲取红色文化育人力量,画好红色文化育人的“延长线”,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浸润作用。

第二,坚持系统性原则。系统观念强调从整体上、全局上、根本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要做到头脑“清”、眼睛“亮”,跨过红色文化历史和空间的长河,从宏观上把握红色文化同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联的内在机理,从中观上建立红色文化赋能新时代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外在机制,从微观上提出红色文化助力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具体举措。一方面要系统把握红色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系统促进红色文化融会贯通。

第三,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最高体现。“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国际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冲击下,高校必须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创新,丰富红色文化育人理论内涵与实践经验,培养有乡村教育情怀的“优师生”。

三、红色文化与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深度融合

红色文化与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引导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断助力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

(一)构建红色课程教育体系,内化培育机制

对高校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要紧抓相关课程的教育,以增强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6]其中一个重要方式便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而红色文化便成为支撑这一课程体系的根脉。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红色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的最好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对师范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培养红色精神及厚植乡土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师范类院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形式,为“优师计划”背景下的广大师范生追溯信仰源头,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核心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精准进行职业定位,挖掘自我效能,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落实生涯行动,进行生涯决策。[7]高校思政教育依托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深层次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的精神,可以加强师范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同,使之自发做好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和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永葆投身乡村教育的初心之火,矢志不渝奋斗。

第三,提升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辅助作用。高校想切实利用好红色资源,红色校本课程的构建必不可少。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韶山伟人故里、桑植红二方面军出发地、汝城沙洲“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怀化通道转兵、湘西十八洞村等,高校可通过不断研究和总结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从小处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开发职业理想教育校本课程,让师范生将理论武装与实地研学相结合,筑牢立志投身乡村教育的信念之基。

(二)建设红色立体教育平台,植入教育机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大学生成了这些平台的主力军用户。要增强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针对性,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从横向上建立一个网络与现实交融的立体空间,打造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沟通平台。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形成包括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职前阶段,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对他们投身乡村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调查研究显示,“00后”师范生没有非常愿意毕业后去乡村从教的,16%的“00后”师范生选择比较愿意,36.5%的“00后”师范生选择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8]职后阶段,特别是基础教育薄弱的西部地区,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成为他们能否“留下来”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从纵向上建立一个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立体平台,以红色文化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思想内核集中体现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引,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触及师范生的灵魂。

(三)拓展红色实践活动基地,外化践行机制

职业理想信念的建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实践问题。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要根据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实际,贴近乡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和工作实践,改变以往理论灌输的方法,着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合作育人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搭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平台。

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依托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班会课和重大节日契机,丰富职业理想教育红色文化校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常态化开展现场教学和组织研学活动,如讲好红色故事、上好红色微党课、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等。各高校可以以沉浸式学习教育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对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的感召作用,将职业理想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和更高高度,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在与实践活动的整合中,也进一步显性化,并能不断修正与构建。

(四)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共建驱动机制

红色文化中蕴藏着我们“从何处来”的精神密码,标注着“我们是谁”的精神坐标,树立了我们“向何方去”的精神灯塔。我们应激活校园文化“红色细胞”,增强文化感召力。对“00后”师范生的影响和塑造,不仅体现在教师这一能动性主体上,还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制度机制、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方面。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展示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让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认识教育、热爱教育,坚定教师职业理想。

四、结 语

“优师计划”背景下,师范生作为乡村欠发达地区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其职业理想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定向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当地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坚持常态化、系统性和创新性原则,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构建红色课程教育体系,内化培育机制;建设红色立体教育平台,植入教育机制;拓展红色实践活动基地,外化践行机制;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共建驱动机制,着力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这既是当前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举措。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物理与化学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教育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JD020);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项目“建党百年背景下基于党史短视频学习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03号)。

参考文献

[1] 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等.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J].人大建设,2021(4):3-7.

[2] 李畅.理想信念教育视野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塑造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6):97-99.

[3] 鲁震.红色文化融入师范生师德建设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2021(18):19-21.

[4] 胡杨,汪勇.略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7-78.

[5] 黎恬恬.师范院校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3(7):140-142.

[6] 谷亚东,汤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理想教育功能的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15-117.

[7] 钟岑,熊靖菊.课程思政视角下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以南昌师范学院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1,42(3):124-127.

[8] 刘佳,方兴.“00后”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与政策改进[J].当代青年研究,2021(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