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曲选修课推进思政教育的探索及价值思考

作者: 庞亚珍

高校戏曲选修课推进思政教育的探索及价值思考0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优秀的戏曲文化蕴藏着“仁义礼智信”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文章以宁波财经学院越剧选修课为例,探索利用戏曲选修课,挖掘戏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推进大学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戏曲选修课;思政教育;文化自信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剧种繁多,而越剧是除京剧之外流传最广的戏曲剧种,有“我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作为一个既年轻靓丽又神奇独特富有活力的剧种,越剧擅于抒情,唱腔清悠婉转,表演真切感人,颇具江南灵秀之气,相较而言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宁波财经学院2019年开设了“越剧入门课程”选修课,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欣赏戏曲艺术、坚定文化自信。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践和体验,以越剧为起点,教学范围延伸至京剧、评剧、黄梅戏、豫剧五大剧种,乃至昆曲、婺剧、甬剧等地方戏曲,让学生既增长了传统文化知识,又借此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一、戏曲选修课课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戏曲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耍以及艺术表演于一体,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每个作品所呈现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素养等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历史知识、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戏曲的育人功能由来已久。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2]意在点出元杂剧和唐诗宋词的杰出表现在于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两方面。例如《窦娥冤》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明代汤显祖写的传奇剧本《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戏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意义,戏曲剧目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观、戏曲艺人对戏曲剧目内涵的诠释及戏曲所呈现的表演形式、唱词唱腔等都是特殊的思政教育元素。

二、戏曲选修课课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以宁波财经学院越剧选修课为例,越剧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有越剧发展历程、越剧的唱词和唱腔、越剧的行当和越剧的俗语、越剧的发声和音乐、越剧的主要流派及基础身段等基本知识的介绍,以及优秀剧目的欣赏和经典折子戏体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直观地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催发思政教育导向,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一)挖掘戏曲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

中国戏曲谚语,是经过数代戏曲艺人长年累月总结、提炼和概括戏曲艺术实践经验得来的,既体现了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创作规律,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生活伦理和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不怕练不成,就怕志不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指一名戏曲演员从小学艺练功,成功的关键在立定方向,还要持之以恒,台上表演的每一分钟,都是长年累月的学和不屈不挠的练积累的。又如“救场如救火,台上无闲人”,指当舞台上的演出出现意外和事故的时候,所有演员都必须竭尽全力去解决和挽救,把个人困难放在服从演出的地位之后,让演出正常进行,这是对艺术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表现。由此可见,戏曲谚语不仅指导着戏曲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同时还是对人格的一种鞭策。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压迫,无数戏曲艺人以各种方式表现出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3]如1946年,越剧艺人袁雪芬演出《祥林嫂》被抛粪迫害后,毅然挺起胸膛进行抗争,并在次年组织联合义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越剧艺人范瑞娟向越剧界提议举行联合义演,并将演出所得的17万元人民币捐献出去,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越剧号—鲁迅战斗机”;1952年,越剧艺人徐玉兰带领“玉兰剧团”参军,毅然投身革命,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不畏艰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正义事业服务,影响深远。民族家国危难之际,很多戏曲艺人挺身而出,戏曲演员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感人事迹,不仅代表着中国戏曲的精神和民族气节,还能深刻鼓舞学生,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戏曲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如越剧《五女拜寿》,将家庭伦理“拜寿”故事巧妙融合在忠奸斗争的政治漩涡中,户部侍郎杨继康的两次寿诞上,五个女儿的不同表现,鲜明展现出富贵与贫穷、冷漠与温情、势利与宽容,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美丑,引起观众思索。又如越剧《打金枝》,讲述了升平公主因君臣礼仪,在公公寿诞之日未去拜寿,被驸马郭暧以不孝为由怒打,代宗佯装要斩驸马,公主反倒求父皇宽恕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宽宏大量、尊重功臣名将的开明皇帝,以及一位懂得教育策略、严格教育子女的好父亲,树立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二)戏曲选修课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1.展现戏曲“天然思政”优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精神,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而这些思想在戏曲中都有展现。戏曲的故事往往都是反映社会生活,歌颂高尚品质,同时也揭露、谴责、批判卑劣行径,善恶分明,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

2.发挥戏曲艺术感染力优势,实现以情育人隐形思政教育

戏曲艺术的表演、故事都极具感染力,戏曲选修课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戏曲剧目故事充分感受人物、了解时代背景和艺术内涵,去体会现实人生中无法经历的情感。借助戏曲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以剧传情、以情感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3.汲取戏曲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

戏曲作为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是文化产物,也是文化的表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都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中,涵盖歌舞、说唱、诗词、绘画、服饰、武术、音乐等多种中华民族艺术手段,其舞台艺术虚实结合,写意传神,“五功四法”皆有程式。让戏曲文化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将戏曲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融入思政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从戏曲文化中汲取具有时代价值的信息,也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4.戏曲角色浸润式展演,从身心融入思政教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正面塑造了一对反抗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平等的青年男女,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越剧《秦香莲》刻画了陈世美在情义与名利的交织下,从内心挣扎到冷酷绝情,再到狂妄嚣张的心路变化,充分揭露陈世美心理的蜕变,这不仅仅是个体道德的堕落,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颠倒,引发人们对名利情义、幸福生活和自在人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剧目人物展演,获得丰富的体验,经历别人的生活、体验别人的感受,学会认识与理解他人。同时,戏曲表演也需要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学生能在展演中彰显团队合作精神。

三、戏曲选修课课程推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价值的思考

(一)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优秀的戏曲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传递文化思想。运用戏曲鉴赏、体验交流等独特形式来弘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优良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戏曲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被青年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既有利于传播、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艺术,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渠道。

(二)充分利用戏曲资源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大学生健康完善人格

戏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其内容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忠孝仁义教育、清正廉洁教育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第一,戏曲中绚丽多彩的服饰、婉转动听的唱腔、行云流水的身段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戏曲中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的故事情节、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心系天下的爱国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戏曲文化中既有对善的诉求,也有对美和自由的精神引导,更有对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汲取戏曲文化的精髓,塑造健康完善人格,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5]

(三)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戏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戏曲选修课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戏曲基本知识,学会鉴赏戏曲,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通过戏曲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明事理,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宁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5).

[2]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85.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5] 鲍甜甜,曹怡.戏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现代交际,2021(7):153-155.

[6] 承剑芬.戏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12):39-41.

[7] 黄楚清,陈小珏,张莹露,等.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