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作者: 尚怡婷

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研究0

摘 要:从鲁迅先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就被孜孜不倦地书写,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从未中断。知识分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坚守儒家传统,传承“士”的精神的知识分子;二是迷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名逐利的知识分子;三是面临精神困境,左右为难的知识分子。本文通过对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探究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在时代剧变下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市场经济;精神困境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历史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自小说诞生,就有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传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鲁迅先生就在《孤独者》《在酒楼上》中探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改革与家庭之间的两难境地,展示他们深刻思考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二十一世纪以后,以阎真《沧浪之水》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探讨着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妥协和无奈。《东藏记》《春尽江南》《应物兄》这三部长篇小说继承了现代小说知识分子书写的优良传统,在近年来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长篇小说中十分具有代表性,以这三部作品为例可以解析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探究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一、儒家传统:“士”的精神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可以视之为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精神可以说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古代的士阶层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高尚精神追求的社会阶层,他们敢于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己任。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随着中国近代化历程而出现的。作为一个群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由中国传统的“士”蜕变而来的,称谓的改变不能证明什么,他们依旧与传统的“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传统的“士”的气息。对“士”阶层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一)具有强烈家国意识的老一代知识分子

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不论是古代的“士”,还是现代知识分子,都具备这样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意识,并且越是国破家亡之际,这种意识往往越是强烈。《东藏记》中的大学教授们,在抗日战争这样的艰苦年代,为了延续教书育人的使命不得不东躲西藏,将学校迁至昆明,祖国的大后方。这一代知识分子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与生命力,他们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播知识和文化。

吕碧初的父亲吕清非的死亡令人唏嘘,吕清非老人是具有大节之人,他拒不接受伪职,以死明志,为自己的后辈做出了表率。吕清非用他的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的古训。孟樾是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战争爆发后,跟随学校一起迁至昆明。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写作书稿,用历史经验警醒着世人,作为一名教师,他从精神上引导同学们积极为抗日救国奉献自身的力量。孟樾通过写抨击宋朝政治黑暗的历史文章,来暗喻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他始终为国家的前途而忧心忡忡。在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意识中,家与国是一体的,强烈的家国意识使国家和小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坚守本心的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1]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说现代知识分子是智慧的传播者、真理的守护神、社会弊病的批判者。现代知识分子继承了古代“士”对自身完美的精神追求和较高的道德要求,任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为人们树立了精神的标杆。

《东藏记》中不光有孟樾这样在抗战时期坚守学校阵地的知识分子,还有像卫葑这样奔赴革命前线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恪守知识分子的品行与操守,即使在延安遭受不公平待遇也无过多抱怨,他的革命热情和对党的忠诚、热爱、信任从未动摇过。

李洱曾在采访中说道:“知、言、行三者的统一,是我的一个期许。”[2]他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了这样的期许。在《应物兄》中,济州大学学者双林院士、芸娘、何为教授、经济学家张子房等人,是小说主人公应物兄的精神港湾。他们的知与行是真正统一的,他们热爱真理也捍卫真理,坚守学术理想,积极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这一批学者形象,也代表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守望互助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憧憬。[3]他们是知言行三者统一的知识分子,也是李洱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

(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

事实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虽然是受西方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旧对他们影响颇深。五四时期的启蒙者们公然呐喊“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文化,反传统反封建,然而他们自身却未能摆脱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西方以个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吸收,使他们对“人”的理解比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大大地扩展了,使他们更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现代知识分子“人”的观念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他们的人格建构既是对士的传统的延续,又具有了现代性。[4]

在《东藏记》中,严谨自省的老夫子式的历史学家孟樾,大学校长秦巽衡,还有物理学家庄卣辰先生,即便曾留学海外,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修身传统和人格操守。《春尽江南》中谭端午是一名诗人,虽然对现实生活他是麻木和无力的,但他却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当起了现代的隐士。《应物兄》更是写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儒学热”的潮流下围绕修建儒学研究院而各显神通的知识分子群像。这些小说中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的根基,每个个体都是中国“士”的抽象精神个性化的具体外现。

二、追名逐利: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价值选择

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本的力量不断渗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而原本充当精神导师的知识分子则在社会结构中被边缘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都在名利面前做着现实选择。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他们抛弃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转身跃入物欲横流的资本世界,在追名逐利中丢失了自己的本心。

(一)身体上顺从、精神上独立的知识分子

时代变化之快,让知识分子们老一套的为人处世方式在现实世界行不通,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资本的步伐前进。虽然身处在利益的现实世界中,但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还尚未被完全同化,依旧保持着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应物兄》中研究儒学的学者应物兄和《春尽江南》中的诗人谭端午便属于这一类知识分子。应物兄看着众多知识分子打着建立儒学研究院、弘扬儒学的旗号为自己谋取利益,本来有着学术性质的儒学研究院最终却变成了太和投资公司的一部分。应物兄身处漩涡的中心,无法自拔,同时他也开始享受金钱和名利带给他的好处。面对身边人的疯狂,应物兄选择隐而不发,但在精神上却为自己保留了一块独立思考的空地。与应物兄相似,谭端午的处世态度也是中立的。与他的妻子庞家玉相比,他在这个时代注定是被淹没的角色。谭端午将面对这个时代的无可奈何转化为寻求精神上的富足,采取“无为”的生活哲学来处理日常生活。面对妻子的责骂、房子被占、工作无趣,他选择听之任之,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诗意对抗着世间庸俗的生活,他聆听古典音乐,阅读《新五代史》这类历史著作,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最后一丝尊严。

(二)溺毙在名利沼泽中的知识分子

这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路径,学术理想已经被他们抛诸脑后,金钱与地位才是他们追逐的核心。在钱与权的双重诱惑下,他们抛弃了传统知识分子崇高的学术理想,不知不觉地溺毙在名利的沼泽之中。[5]

诸如《应物兄》中不讲是非对错、只讲畅销的市侩书商季宗慈和他的妻子艾伦,还有生物学教授华学明、应物兄的弟子等人,都对儒学研究院的建设趋之若鹜,在其中谋取利益。在《春尽江南》中这一类形象还有庞家玉、徐吉士、宋惠莲等。作为知名律师的庞家玉是当下时代成功者的代表,徐吉士和宋惠莲更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靠着耍小聪明、钻空子过得风生水起,在时代的潮头扬帆远航,追逐金钱利益,而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理性、独立、批判等精神被他们嗤之以鼻。这些知识分子未能抵挡住商品社会的种种诱惑,早早向现实缴械投降,从而也丧失了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

三、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矛盾心理

新时代到来,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知识分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代言者”,优势地位不复存在。面对商品经济的物化诱惑,一部分知识分子放弃了反思批判的知识分子立场。于是,知识分子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精神困境之中。一方面他们在坚守的渴望与堕落的选择中矛盾纠结,另一方面在抵抗的本能与认同的冲动中彷徨迷失。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原本所秉持的高尚人格与学术追求在社会中愈发显得边缘化,其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忽视和质疑。这无疑加剧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落感,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境。

(一)知识分子身份认同面临危机

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知识分子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完美的精神追求都源于对自己“士”的身份的认同,正是出于这种认同才构成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身上还尚存对自己身份的强烈认同,他们保留着较为纯粹的精神世界,而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不具备这种精神气质,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困境。这是因为在物化时代,知识分子的知识水平不再是以单纯的个体学术成就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拥有社会财富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正如《应物兄》中的黄兴,他是儒学大师程济世的弟子,被人称作“子贡”,这个称号并非是因为他继承了老师的衣钵或是具备真才实学,而是因为他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黄兴通过金钱地位奠定了他的“学术权威”。诗人谭端午年轻时还可以依靠自己的诗人身份,吸引众多异性,抒发自己的壮志,可人到中年,诗人的身份对他来说却没有了用处,诗歌不能帮助他对抗现实世界的黑暗,所以他依旧写诗,却再没有发表过。

现代知识分子们虽然拥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顺从并认可知识变现的资本逻辑,然而他们在顺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同时,却始终处于一种心理上的两难境地:他们不再是“道”的载体,不再是智慧的传播者、真理的守护神和社会弊病的批判者,而是变成了仅仅依靠知识吃饭的手艺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姿态不得不一再放低。

(二)知识分子丧失话语权,逐渐边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知识分子的启蒙形象渐渐消解,他们逐渐远离社会中心走向了时代的边缘,在角色扮演和价值定位上陷入了迷茫、焦虑和困惑。[6]在“金本位”“权本位”思想的裹挟下,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被无情地褫夺,他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陷入巨大的精神困境与矛盾中。

以应物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临着这种尴尬的身份转变。他们看似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基本是在象牙塔内高谈阔论。现实社会中的他们,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往往处于沉默失语的状态,话语权则被来自政界、商界的各种人物所攫取。因而,知识分子被边缘化,成为权力和资本在知识领域开疆拓土的中介物。[7]这样的现实凸显了知识分子面对话语权的旁落不仅无法“呐喊”,还不得不沉默的困顿之感。通过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窥见市场经济时代下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知识分子理想的“象牙塔”终被现实所摧毁,不得已而被社会边缘化。

(三)知识分子自身的无力感和妥协性

李洱曾在采访中说:“对知识分子,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他的无力性。内心的那种无力性时刻缠绕着他,有如灵魂附体。因为这种无力性,他连叹息都无法强劲地发出。”[8]现代知识分子在坚守其责任与使命的同时,内心深处本能地抗拒着世俗欲望的泛滥与猖獗,他们对那种毫无节制的物质追求抱有一种深切的厌恶。然而,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与难以撼动的规则,他们也不得不逐步接受并妥协于这种现状。

这种无力感与妥协性既是对环境的妥协,也是对自己的妥协。知识分子的妥协便是无力性的一种表现。这种无力感和妥协性还体现在“言行不一”上。知识分子们往往对圣人之言滚瓜烂熟,但落在实际行动上往往大相径庭。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只善于纸上谈兵,一接触到实际生活就手忙脚乱。这样的无力感与妥协性使得知识分子的精神弱点更加突出。

四、结 语

从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到今天诸多作家所刻画的新时代、新环境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众多种类,形形色色,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下的一次次转变和一个个选择,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愈加丰富立体。一代代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他们对行进中的社会的深切关怀与思考,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他们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我们得以窥见知识分子隐秘的内心世界,看到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成长史。分析近年来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未来知识分子题材的书写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促使更多、更丰满的知识分子形象不断出现。

(宁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祝勇.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一部关乎命运的争鸣录[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2] 李洱,舒晋瑜.知言行三者统一,是我的一个期许[J].小说评论,2020(1):89.

[3] 汪家桐.论《应物兄》知识分子的书写方式与意义表达[D].成都:西华大学,2022.

[4] 王彩萍.士的精神的现代传承:论宗璞的小说[J].苏州大学学报,2005(1):75-78.

[5] 王俊虎,戴珍玲.存在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书写:以李洱《应物兄》为中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6):90-96.

[6] 李萃茂,曾熙.诗意的坚守与自由的追求:格非《春尽江南》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意义[J].学术界,2016(5):245.

[7] 谢其银,刘杨.李洱《应物兄》中知识分子的三重困境[J].新文学评论,2021,10(2):106.

[8] 李洱,马季.探究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困境[J].作家,2007(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