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非遗项目宾阳“老窍”故事的语言和文学价值研究
作者: 刘莉 连盈 吴林燕摘 要:宾阳“老窍”故事是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语言和文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故事运用方音谐音、语义双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宾阳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老窍”故事中穿插形式多样的方言熟语和歌谣,具体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山歌、童谣等,体现出当地人民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充分挖掘宾阳“老窍”故事的语言和文学价值,可以促进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当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宾阳;“老窍”故事;语言文学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0年入选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宾阳“老窍”故事,是以宾阳主流方言——宾阳平话为载体,以宾阳乡村生活为背景,虚构了出身穷苦的机智人物“老窍”,讲述他以机智的手段惩罚邪恶势力,替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民间故事。刘守华说:“民间传说是中国最富有的文化矿藏。”宾阳“老窍”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再现了当时宾阳老百姓的生活,体现了当地人民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笔者旨在充分挖掘宾阳“老窍”故事的语言和文学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宾阳的地方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贡献。
一、宾阳“老窍”故事的语言学价值
胡适提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老窍”故事饱含创作者的民间智慧,其言语表达的技巧和佳妙,正是通过方言中的修辞现象及表现来实现的。丰富多彩的方言修辞是宾阳“老窍”故事最为突出的语言学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音谐音
方音谐音,即采用在方音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由此引发暗示与联想,从而表达弦外之意,产生谐趣。谐音又可以分为谐音飞白和谐音别解。
谐音飞白,指“明知其错故意仿效”。借用谐音,故意犯错,从而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如《取行李》中管家谭福全让“老窍”看见老爷和娘娘就要行礼,“老窍”看见后就直接向他们要行李,最后弄得管家哭笑不得。“老窍”利用“礼”和“李”的同音关系,故意犯错,达到戏弄谭管家、引人发笑的效果。
谐音别解,指利用谐音方式赋予词语迥然不同的含义。如《计赢沙煲标》中“大吉大利,时来运转,沙煲齐齐整整,今日全齐(财)”,宾阳话中“齐”和“财”同音,创作者用“齐”谐音“财”,让彩店老板表面上说明的是沙煲齐整完备,一点不缺,实际上是向围观者说明自己的彩店不掺假,请中彩的人来领银子发财,达到了言在此、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二)方言语义双关
方言语义双关,指利用方言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构成一语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手法,即表面上用的是词的甲义,实际上要表达的是该词的乙义。如《智取牛群》中人们用歇后语“拉屎落碓臼——捞定了”来形容二姑爷家一定能得到牛群的结果。宾阳平话中“捞”有两种意思,一种和普通话意思相同,表示把东西捞起来;另一种是方言词义,表示会挣钱。说话人表面上是在说把屎拉在碓臼里,自然要把屎捞起来,把碓臼冲洗干净,深层语义却是在说二姑爷得到牛群,赚到了。创作者使用方言语义双关手法,暗中转化语义,表达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三)方言比喻
方言比喻,指以地方事物为喻体,将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达到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目的。如《摘果选婿》中用“一个人瘦同柴鱼,一个人矮同糍粑”形容应试者的体态。柴鱼、糍粑都是宾阳最为常见的食物,用它们做喻体,能使当地群众感到亲切熟悉,更能引发听众的共鸣,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四)方言夸张
各地的文化差异和人们认知角度有分别,人们在对客观的人或事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时,常会使用不同的理据。方言夸张指的就是从地方文化和当地人认知的角度出发,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渲染人或事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作者对人或事的情感态度。如《萝卜酸》中形容万知县看见来人喜欢吃萝卜做的酸菜时高兴不已的样子,用了夸张的说法:“喜得鼻洞里开得进一架牛车。”万知县情绪激动,呼吸急促,鼻孔扩张,但是鼻孔再怎么大,也不可能“开得进牛车”,这里用与事实相悖的夸张来描述万知县开心的情态,诙谐幽默,起到增添笑料的作用。
二、宾阳“老窍”故事的文学价值
“老窍”故事中穿插了大量的方言熟语和歌谣,熟语有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有顺口溜、山歌、童谣等。这些口头文学样式包含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生产经验,用最浅显的语言揭示出了最深刻的道理,既增强了“老窍”故事的生动性、口语性、韵律美,又展现了创作者高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一)熟语
1.俗语
“老窍”故事中的俗语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生活经验,生动形象、准确活泼地阐述了世间道理。如《智救弱女》中的“霜淋芭蕉你心生”。芭蕉是广西极为常见的水果,霜打芭蕉,果实难熟。这句俗语用芭蕉经霜打以后难以成熟喻指二人的感情不比以前,对方已产生二心。
2.谚语
“老窍”故事中的谚语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有对天象的观察,如《蚂拐求雨》中的“早雨晚晴,晚雨到鸡鸣”;有对农事经验的总结,如《屙屎骗棉被》中的“昨日八月桂花开,今朝就是腊月来,过了腊月就打春,人抛秧谷鸡吃米”;有对社会的观察和看法,如《龙鳞宝锅》中的“天旱众人事,家贫自己忧”;有对婚俗观念的反映,如《强抢民女》中的“自古壮瑶冇通婚”;有对当地饮食习惯的总结,如《酸萝卜》中的“冬至鱼生夏至狗”。
3.歇后语
“老窍”故事中记录了大量的歇后语,它们穿插在故事中,利用上句和下句间的语音和意义上的联系,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让故事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如《智娶万金莲》中的“糯米饭靠糍粑——粘上了”,用宾阳当地人最常见的食物打比方,抓住糯米饭和糍粑都具有黏性的特点,比喻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不分你我。再如“狗望竹竿肉——冇法吃”,这句话讽刺了一些人异想天开的心理。
(二)歌谣
1.顺口溜
“老窍”故事中的顺口溜多使用俚俗语词和押韵,使故事具有音韵和谐、易于记忆、便于传诵的特点。如《惩治恶霸》中的“吃鱼吃肉笨同猪,聪明弟子咬番薯”。有时创作者也会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依照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创作顺口溜。如《摘果选婿》中讲到别人对“老窍”的奚落,就用了顺口溜:“老窍啊老窍,聋婆晒谷你来撩,你着聋婆捉得你,拗头拗脚落罂煲。”这是在奚落“老窍”招惹是非,得不到好下场。接下来“老窍”反击奚落他的人,也唱了首顺口溜:“石朝南啊牛中坚啊,你爬上木根啊你想登天。大水推沙粗在后,风吹谷谷皮飞先。”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有分量的人或事都是压轴出场,以此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2.山歌
山歌是广西最常见的口头文学样式,是广西各族人民交往的重要媒介,人们通过山歌表情达意,直抒胸臆。《智救弱女》中的“十七十八正当时,妹不连情到几时;再过两年花开过,挑水来淋根空枝”,《使计退亲》中的“心想连妹不敢连,只因身上冇文钱,人讲妹是千金女,哥身只有几条线”,《“老窍”身世》中的“冇怕丑,买条甘蔗同妹修,妹修头来哥修尾,修了甘蔗尝甜头”,这些都是用山歌的形式表达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之情。
3.童谣
“老窍”故事中的童谣大多具有重叠和押韵的特点。如《智救弱女》中的“嘿啦啦,嘿啦啦。天光煮粥还到夜,煮着多多又着骂,煮着少多又着打”。这首童谣中“夜”“骂”“打”在宾阳话里是押韵的,吟诵起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结 语
综上,宾阳“老窍”故事在语言和文学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老窍”故事以独具特色的方言修辞现象和丰富的口头文学样式,展现出了宾阳地区的地方文化。经过长年的流传与语言锤炼,宾阳“老窍”故事积淀了宾阳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是宾阳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没有经过雕饰而创造出的、散发着本地乡土气息、口耳相传的言语艺术形式,是富有浓郁地方风情文化、审美情趣的言语“活化石”。宾阳“老窍”故事既是宝贵的语言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娱乐方式发生变化,宾阳“老窍”故事已呈现出式微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宾阳“老窍”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保护研究,挖掘其丰富多样的价值。这些基础性的挖掘和研究工作,可以让人们从逐渐逝去的文化遗产中,重新发现、诠释过去曾存在过的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广西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非遗项目宾阳‘老窍’故事方言有声档案的建设和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593216)、国家语委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 广西汉语方言语料收集与整理·博白客家话”(项目编号:YB1924C003F)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胡适.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六)[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