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陇州社火的现状及创新发展的建议
作者: 刘锐
摘 要:陇州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遗存之一。本文通过采集发掘有关陇州社火的资料,对陇州民间文化活动进行全方位扫描和调研分析,总结陇州社火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陇州社火探寻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陇州社火;现状;存在问题;创新发展
陇县,是陕西西大门,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有“关山锁钥”“三省通衢”之美誉。陇州社火肇始于秦汉,盛于明清,距今有2200年历史,是陇县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陇州社火形式多样、种类丰富。马社火气势磅礴,高芯社火玄妙险峻,跷板社火意趣横生,背社火粗犷彪悍,此外还有抬社火、山社火、高跷、车社火、秋千、狮子龙灯、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等20多个种类,陇县为我国拥有社火类型最丰富、最齐全的县(市、区)之一。2012年12月,陇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陇县坚持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致力于陇州社火的保护与传承,加强社火文化研究,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积极探索社火产业化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持续推进社火文化不断繁荣。
一、高位推动,强化保障,持续厚植社火文化之乡动能
(一)高位谋划,强化政策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倍加珍惜“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国家品牌,把社火文化保护传承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次调研陇州社火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社火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机制。将以陇州社火为代表的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先后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关于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产业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为陇州社火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财政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县财政每年列支近百万元,开展社火的保护研究、传承展示和节庆游演活动。陇县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发展社火文化产业,让陇州社火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活化中得以传承,更具生机与活力。
(三)搭建平台,区域化保护
2019年,陇县发起并联合陕甘宁三省15个县成立了“关陇社火保护传承联盟”,整合资源,共商社火文化发展大计,促进社火文化交流,为关陇社火文化保护传承建言献策,打造关陇社火文化展示、推广、服务等综合平台。
二、政府主导,示范引领,持续擦亮节庆民俗文化品牌
县政府连续多年投入资金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陇州社火艺术节、春节社火文化系列民俗活动,参演群众上万人,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摄影家的天堂”。
(一)普及普惠,助力乡村振兴
陇县调整工作思路,采取小型多样、分散灵活的方式,每年选定20多个民间特色社火会在乡村举办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韵味的社火,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村,以非遗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二)借力新媒体,擦亮社火品牌
陇县围绕“社火闹春·狂欢陇州”文化品牌,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系列活动。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陇州社火直播首次被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第一新闻、陕视新闻等国内30多个平台宣传,网络围观量达1600万人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表彰为“非遗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先进单位”。陇县还精心谋划了“幸福陇州”元宵节社火游演活动,到县城来参加游演的社火队伍有110多家,参演人员达2万人,10余万观众观看了社火游演活动。陇县利用文旅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组织开展了陇州血社火、乡村社火村晚、元宵节社火游演网络直播活动,近百家网络媒体同步直播,观看量800多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市场,助力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深挖内涵,多点发力,持续普及推广传统社火文化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多措并举地深挖社火文化品牌价值,不断促进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加快社火文化之乡的IP打造。
(一)抓培训,壮大人才队伍
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陇县先后举办了社火脸谱化妆培训、社火产业化发展培训、社火锣鼓培训等,培训乡村社火骨干3000余人次。
(二)抓融合,开展社火进景区
大力促进景区文化内涵的提升。编排的《中国社火》《社火走起来》《社火锣鼓闹翻天》等创新节目,在旅游旺季进景区常态化表演,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社火进景区活动共演出百余场,吸引游客8.5万人次观看,丰富了广大游客的游玩体验,让游客在欣赏关山美景的同时体验陇州社火的独特魅力。
(三)抓体验,建设社火文化设施
陇县先后命名了陇州社火传习所、陇州社火疙瘩脸谱传习所和非遗馆等体验基地,建成陇州社火文化广场,定期开展培训展示展演活动,近年来共接待研学学员600多人次。
(四)抓推广,提升社火文化影响力
借力央视等主流媒体,陇县先后与《乡土》《乡村大世界》《乐游天下》等栏目合作拍摄,展示陇州社火和非遗特色,提升陇州社火影响力;陇州社火纪录片《思凡娅日记》,荣获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中共陇县、陇县人民政府等联合出品的电影《秦·火》,分别荣获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和多元文化奖、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奖,陇州社火从此亮相国际舞台;整理出版了《陇州社火大典》《溯·望——陇州社火影像》《陇州社火与陇州小调》《陇州社火脸谱文化研究》等,记录留存数字化社火资料2TB;编排的陇州秦鼓在宝鸡市民间锣鼓大赛中获金鼓奖,并列入第七批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州社火头帽制作技艺和陇州社火木锨疙瘩脸谱列入陕西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社火赋能,文旅融合,持续探索社火产业发展路径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思路,支持成立了熙地社火演艺公司、秦韵社火演艺公司、文和社火演艺公司等各类社火产业化机构6个,各类演艺人员近千人,编排各类演艺节目50多个。近年来,陇州社火先后参加了北京世园会展演、贵州绿博园展演、甘肃省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赴浙江象山影视基地、西安曲江、湖南长沙、陕西礼泉袁家村、陕西韩城以及宝鸡的茵香河影视基地、水城·三国小镇、西府老街等地进行商业化演出。
五、陇州社火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陇州社火的保护和传承,既要考虑陇州社火发展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还要考虑它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手段(手机、电脑、电视等)的增多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陇州社火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古老的民间艺术正面临消亡的危险。陇州社火的保护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间艺人年龄偏大,难以承担社火传承的重任
从现有民间社火艺人登记资料来看,各镇各村的艺人都年事已高,他们不但精力和体力不如年轻人,而且有些民间艺人因年龄、身体等缘故已不能参与社火装扮、指导活动。年轻人也不愿学习这门民俗技艺,许多镇村之前学会社火装扮、表演技巧的人都远赴外省打工。另外史料记载的部分社火脸谱、曲调、社火身子装扮、表演形式、特色社火等,几乎失传,这都给传承技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陇州社火亟待抢救。
(二)社火表演形式单一
陇州社火虽种类繁多,但只有高跷、步社火、竹马旱船社火可以配鼓乐、社火曲调配唱进行表演,其他众多社火类型均以造型为主,很难搬上舞台,这是陇州社火走出陇县、走向国内外的瓶颈。
(三)故事内容老套,缺乏创新性
陇州社火展演的故事都相对老套,每年都是《黑虎搬三霄》《观春秋》等,缺乏新剧目展演,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四)演出时间受限
陇州社火受地域的局限,演出时间仅为春节和一些特殊的节假日,持续性不够。
六、陇州社火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繁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陇州社火作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在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兴县战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壮大民间艺人队伍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陇州社火也必须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不能光靠政府扶持,要想办法创新,走出去。引领陇州社火文化艺术向产业化转型,既能使这一民俗文化大放光彩,又能使当地群众得到实惠,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坚持系统化保护
深入研究挖掘社火文化,利用由陇县发起的“关陇社火保护传承联盟”的平台,联合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以及陕西宝鸡有社火保护项目的县区开展社火文化研究、保护传承路径研究。加大与相关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提升社火文化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
一个地域的社火艺术,要允许保护传承和创新同时存在。社火始于民间百戏,是娱乐活动,既要有老一代艺人的传统保留项目,也要兼顾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比如2024年元宵节社火展演时,天成范家营的表演队虽然有些混搭,但是至少会让人耳目一新。
陇州的挈社火(背社火)、血社火、马社火是其他地区社火所不具有的,可以强化这几类社火。比如改良挈社火的芯子,把木架子换成钛材质,形式向内蒙古的脑阁社火学习。
(三)研发陇州社火的文创产品
目前陇县仅有社火头帽制作公司,只做社火头帽的加工,作为社火的文创产品,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
陇州社火可以借鉴甘肃天水秦安县布艺小陶人的做法,利用天成的布偶玩具厂或者旅游文化创意公司,改良加工社火布艺产品,把属于我们自己的社火衍生品推广出去。
(四)支持社火演艺公司,持续打造社火类文艺节目
编创一批适合不同场合演出的社火节目,为社火演艺公司走出去开辟路径。重点抓好陇县人民剧团陇州秦鼓《秦·启》的打造。目前正式注册的社火演出团队已有9家,加上农村的100多家社火会,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大多农村的社火会是挣不到钱的。要让他们走出去,运用创新理念,将陇州社火、音乐、舞蹈、诗歌、戏曲、特技、舞美和表演融合为一体,再配以神奇变幻的声光电高科技,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大秦关山》已具备了大型实景音画舞台表演能力,聘请了专业编导设计,适合广场、舞台等不同场合表演,应当扩大宣传,适当把价格调控到人人都愿意消费的区间。
七、结 语
总之,陇州社火是祖祖辈辈陇州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走向成熟的艺术形式。如今,陇州社火依然如花怒放、香气四溢,作为一种极其宝贵的陇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我们也期待陇州社火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引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