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作用与实践研究

作者: 彭子越 王一旺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作用与实践研究0

摘 要:艺术具有形式性和审美性,能够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方面而言,艺术对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均起到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在美化环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

关键词:生态艺术;乡村振兴

一、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前普遍流行的艺术观念是指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是以人的道德目的为指向进行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绘画、雕刻、诗歌等活动。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社会意义深远重大。艺术需要下沉,让艺术在农村及更多落后偏远的地区扎根发芽。艺术让乡村振兴事业得到助力,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村民的素质,与此同时,艺术的受众面也会更加广泛。落实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挥艺术建设美丽乡村的作用,可以通过绘画为乡村增添艺术气息,使乡村旧貌换新颜。

二、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效应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生活与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乡村呈现出的面貌与城市面貌脱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供给不平衡。观念滞后导致原有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甚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和资源的贫乏,也导致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无法得到满足,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在不重视乡村发展的状况下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面貌一直无法得到良好的改善。乡村兴则国家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键在农村,发展乡村是当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乡村振兴不仅是为了在乡村实现物质财富的振兴,还要实现精神财富的振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好的精神面貌能够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艺术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给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添色加彩。艺术源于最真实的生活,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个人或社会的状态和思想。而乡村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历久弥新的话题。追溯文化的源头,会发现文化来源于乡村,而艺术来源于文化。回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知,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乡村则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城市文明在五千年的战火中不断遭遇破坏和更迭,而平和安静的乡村则恰恰传承了大部分的文化艺术。放眼当代,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现于乡间,在炊烟中默默传承至今。文化和艺术起源于乡村,发展于乡村,传承于乡村,因此,我们更要重视艺术与乡村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艺术复兴农村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优秀农耕文化,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搭建好理论基础,将“能”真正“赋”到实处。

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战略性的帮助。首先,艺术的参与能够为美化乡村环境提供实际有力的帮助,见效快,效果显著;其次,艺术能够丰富乡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精神层面的食粮和更多元的视觉体验,有助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唤醒人们对自然敬畏的意识和态度,从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优秀文明的传承;最后,艺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路和更宽广的方向,能够吸引更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综上所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能够带来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效应。艺术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有助于艺术自身走进千家万户,为“美育”事业的发展添一把柴、加一把力。

三、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一)艺术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在前文关于中国乡村现状的讨论中,已经提到当今乡村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艺术具有形式性和审美性,是思想意识形态的视觉表达,运用艺术手段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可以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美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乡村原有的面貌,也要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为获得更为突出的实践效果,可以选取乡村的公共设施来表现,绘画是改善这些公共设施面貌的最佳方式。选择绘制内容时,可以结合对象自身的外形特点和周围环境对内容进行设计,也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景观进行绘制,绘制需要具有美感,并与乡村原来的面貌和乡村自身的气质特点相融合。例如,可以将电线杆通过绘画转变为树木的形态,或者在田野的堤坝上绘制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或丰收的景象。通过绘画美化乡村环境,是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最直观的作用。墙绘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原有建筑与设施排布,并注入最直接的新鲜活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二)艺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方式

在同一个地区,出现的公共设施外观往往大同小异。农村的教育资源和科学意识相对缺乏,公共文化建设内容相对缺失,形式也相对单一。在实践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改造这些原有的设施,运用墙绘的方式为公共设施增添乡村特色和文化艺术气息,使群众随时可以欣赏美,激发人们的审美意识。将公共文化设施贯穿于生活,让文化艺术参与到生产生活中,加强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它所蕴含的自给自足、顺应天命、敬畏自然的观念,与当今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助于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推进落实。过去科学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失,不合理的规划发展和开发手段,违背了农耕文明所传承的理念,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做到将艺术与文明传承相融合,以绘画作为传递手段传递给村民,这需要绘画者改善绘画内容,摒弃“画报”式说教的风格,体现美好的乡野风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乡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都相对落后,尽管近些年乡村的经济水平和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乡村中能够满足村民精神生活的场所和设施还相对落后。满足村民的审美需求也属于提高村民精神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墙绘属于一种公共艺术,这类艺术具有艺术作品开放化、文化成果共享化的特点。[1]村民与我们共享墙绘成果,增强审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精神生活需求。

(三)艺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是否兴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经济是否发达,产业发展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乡村未来的发展道路是否顺利。当代乡村不仅仅要发展农业,更要做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艺术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对乡村设施进行完善,有助于刺激乡村与城市的连接,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主要发展旅游业的乡村来说,乡村环境美观与否更是重中之重,通过艺术改善和美化村内环境,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景观、艺术地标,有助于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完全公开的绘制过程,能够吸引很多孩子对绘画、美术产生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教育产业在美育方面的发展。以仙游县乌石村为例,乌石村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实践者将墙绘地点选在前往景点乌石水库和乌石小学的必经之路上,以此美化乡村环境,促进美育发展。艺术作为思想精神的表达者,传递正确积极的思想能够促进村民不断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带动村民不断发展产业,促进产业振兴。

四、结 语

艺术对乡村振兴所起到的作用,更多集中在精神文化层面,间接作用于物质层面。在实践中,艺术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均能提供战略性的作用。乡村振兴通过艺术手段,美化乡村环境,完善乡村设施,从而刺激当地相关产业不断发展。艺术的参与,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容,有助于发掘乡村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强化村民的审美意识,这是文化振兴;通过艺术手段,呼吁村民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振兴助力;艺术下沉在农村扎根开花,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思想表达。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一条可行的、正确的实践道路,艺术丰富了乡村精神财富,带来的能量并非只是一朝一夕便可发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会被消耗殆尽的。艺术作为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历久弥新。它不仅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能量,带来了战略性的作用,其留下的艺术作品也成为人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奋斗的佐证。

艺术看似阳春白雪,不与“下里巴人”沾边,但艺术实践是以人的道德目的为指向进行的活动,是一切“美”的事物的统筹。艺术不该不被理解,更不该只能被高高挂在玻璃展柜里或展示在华丽的殿堂中。艺术与人民的生活并不遥远,任何人都值得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恰恰体现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为人民服务。艺术和美育扎根乡村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才不断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获得课题项目《生态美育在乡村振兴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战略与实践研究——以仙游县乌石村为例》资助,项目号:HM-22068。

参考文献

[1] 鲁三妹.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机理及对策建议[J].美与时代(上旬刊),2022(8):13-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