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管乐社团中的基础训练

作者: 孙洁

浅谈中小学管乐社团中的基础训练0

关键词:管乐社团;基础训练;教学实践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美育教育的核心。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音乐教育中的管乐教学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养。管乐合奏是集体协作音乐高雅艺术表演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音乐集体协作表演通常被称作“室内乐”,它不同于个人炫技的独奏表演,为了塑造好共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作品中统一的思想情感,不管有多少成员,演奏多少声部,都要求有同样的感觉和表现力。“室内乐”包含合奏、协奏、伴奏以及个别solo乐句等,通过各声部之间的协调合作使每个成员发挥自身的长处,从而获得更好的音色、音效及丰富的音乐层次和多元化的音乐形象。

近年来中小学管乐团在全国各地相继涌现。虽然我国学生管乐团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当优秀且编制齐全的学生管乐社团。笔者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管乐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深知学生管乐团是课业以外的社团活动,所以在训练时间和资源上都相对有限。如何让指导老师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让非管乐专业的老师能通过“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方式在日常训练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指挥老师在排练时事半功倍,是笔者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心。乐曲演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基础训练,它是管乐合奏中的基石,是最能与管乐训练的有效程度成正比的因素所在。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改革家凯斯藤伯格(Leo Kestenberg,1882-1962)就曾倡导:应引导小学生走向“把握和理解音乐的联系”(1927),把儿童的唱、奏能力和音乐理解相提并论地结合在一起。[1]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中最根本、最关键的阶段,中学阶段则是它的继续和提高。在国内大部分管乐社团的基础训练中,主要是以吹奏为主的基础训练。

一、以吹奏为主的基础训练

以吹奏为主的基础训练指的不仅仅是管乐乐器独奏中的基本功训练,更是建立在合奏基础上的训练,包括音准、平衡和力度训练。

(一)音准训练

音准是音乐合奏中的核心。在职业乐团中管乐演奏者对音准的把控极为重视,对于有多年演奏经验的管乐演奏家尚且如此,何况是只有短短几年的演奏经验的中小学生。因为管乐合奏的乐器编制主要分为木管、铜管、打击乐三大部分,其中打击乐的音准更依赖演奏之前对乐器的调整,所以在这里主要讨论木管和铜管的音准。

谈到音准就一定要先从乐器的发声方式谈起。管乐团声部的发音方式从依赖外在乐器材物理条件程度上可以分为需要依靠簧片振动发声的单簧管、萨克斯、双簧管和大管,需要气流方向的控制进入吹孔形成气旋振动管壁发声的长笛,以及需要依靠嘴唇在号嘴杯口内振动发声的铜管乐器。[2]可以看出在这其中有一个条件是必要存在的,那就是演奏者对气息的运用。对中小学生而言,木管乐器中的簧片乐器因为有簧片帮助振动,学生只要掌握了稳定的口型并且配合正确的气息是比较容易找到相对稳定的发音感觉的。长笛的音准控制更加依靠学生对气息方向和流速的控制,所以初学的同学是比较难找到准确的音准位置的。对音准的把握最难的是铜管乐器,铜管乐器的控制更多是依靠嘴唇和气息的控制,手指在其中的比重相对于木管明显要少,因此对音准的把握是铜管乐器演奏者需要长期关注的重点。因为在管乐合奏基础训练中的合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需要协作的,所以国内管乐指导老师在基础训练中音准的训练更多是依赖音准仪的辅助,且更多运用的是视觉化的检验方式(在音准仪的表盘上有指针显示所吹音符的音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解决初级阶段的学生演奏的音准问题。

(二)平衡训练

管乐合奏之所以从最初的军乐团发展到现在具有交响化艺术表现手段的大型室内乐交响管乐团,就是因为它具有媲美管弦乐的合奏属性,尤其是在非常讲究和声性的表现手法的交响作品中,一个优秀的交响管乐团在具备良好的音准后就需要能够非常良好地处理合奏曲的音响平衡。音响平衡可以分为音色平衡和音准平衡两种,音色的平衡一般要具体到演奏曲目的表现力和每一位指挥对所要演奏的作品的个性化处理,音准平衡在管乐团的基础训练中更加重要[3]。关于音准平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横向的音阶基础训练,另一方面是纵向的功能和声连接训练。

音阶基础训练中的音准平衡训练由于同度或是八度的声部安排,因此对音准的关注较之单音的关注多了一个大小二度上下行连接过程中的音准稳定,在演奏过程中耳朵的参与更加凸显,这时候一味地要求关注音准仪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此时在初级阶段音准仪依赖造成的消极效果在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又由于音阶的训练必然加强对自己所学乐器的指法排列的关注度,很多初级管乐团在这个时候逐渐拉开距离。现在已有很多管乐指导强调扩大音阶每个音符的时值,虽然这样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控制乐器的压力,但是并没有达到横向音阶训练练习初衷。由此可见,音阶练习是让初级管乐团迈向中级管乐团的津梁,也是发现管乐团短板声部的好时机,作为指导者不能避重就轻。

纵向的功能和声训练虽然就指法控制上没有音阶难度大,但是对乐团演奏员的听觉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演奏中已经不是单纯的同度和八度,而是以大量三、四、五、六度同时叠至为主的和声训练。再加上管乐合奏中强调纯律与钢琴的平均律在听觉上有一定差异,很显然这时候的音准仪其实已经没有存在价值了,即使是学生在思维层面有一定的和声理论的积累,在实际的演奏中没有听觉的辅助和长期的听觉培养也是很难形成听觉感受的。管乐合奏归根到底演奏的主体是学生,加之学生合奏团永远不能脱离音乐教育的功用,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管乐团的演奏能力基本止步于此。

(三)力度训练

在管弦乐中管乐器就是色彩性乐器,很多音乐的力度变化需要管乐器的支撑,在西方音乐体系中力度表现按乐谱图示一般有以下的表达:

力度是在音准、平衡的基础上对管乐合奏张力在审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如前文所述管乐的演奏依赖气息的支持,力度表达就是气息运用的更高发展。在管乐演奏中音量的渐强渐弱依靠腹部横膈膜肌支撑,气息流速的加快和减速而形成音量渐强减弱的音响效果。[4]在合奏的基础训练环节,当音阶练习、平衡练习在同等力度的基础上已经做到极致,就需要在其中加入各类力度变化提高练习要求,这需要演奏员全体协同做到气息的加速减速,才能产生合奏时应该表现的力度变化效果,个别能力优秀的学生并不能给整个团队带来变化。

上述的管乐合奏基础训练是国内大部分学生管乐团都在进行的集训内容,但有时也会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听到些许抱怨,如“学生资质不好”“都没有钢琴基础带起来太累”等等。可是我们进行的本就是音乐教育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国外观摩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的管乐教育之所以如此领先,抛开所有客观的外在因素,首先在于教育理念上与我们有差异,他们一直没有摒弃音乐教育的核心。我国有“言为心声”的说法,这也可以说成“唱为心声”,因为只有歌唱是直接发自人自身的器官和心灵,演奏乐器则通过乐器为媒介,要隔了一层。歌唱是人的本能,是一个人进行音乐体验、实践和表现的原本的手段和方式,管乐只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有了理念上的差异就可以很好地解释国外的学生为什么如此重视唱的训练,因为“唱”是训练学生音乐素质的最好方式,通过自己的嗓子开口唱是可以直达内心深处和关联到听觉感受的。

在观摩了国外初级管乐学生的合唱训练课后,笔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得到了启示:如果在原本的管乐社团的基础训练中或者是非管乐专业的老师在带领管乐社团中加入以歌唱为主的“唱”的训练,那么学生在技术层面对乐器的掌握会更加稳定,在听觉的感性认识上会更加深刻,在乐器的演奏中也会更具音乐表现力。

二、“唱”的训练

开口唱。相信大部分音乐教师都知道“唱”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许多管乐专业老师会说“我们是教乐器演奏又不是声乐教学”,在探讨学生唱的问题时抱怨学生不愿开口,又由于是乐器教学,长此以往老师也就不作要求。我曾经和一个不愿意开口“唱”的同学聊过为什么不愿意开口的问题,那位学生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唱得不好听。其实这个学生的想法是值得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唱。我们让学生开口唱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吹得好听,为什么唱得好听就会吹得好听呢?因为唱和吹其实是有共性的,他们都要运用气息和对喉咙位置的控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带领管乐社团学生进行一起“唱”的基础训练。

(一)校准音降B音的模唱

开口唱这个环节首先是从气息入手,可以要求学生先大口吸气,再大口吐气,用管乐团的校准音降B音来打开喉咙让学生唱出来。这个环节是基础训练中“唱”的训练的第一步,它的关键点是让学生体会吸满气然后喉咙放松大声唱出音的整个过程。老师会要求整个乐团在演奏降B音和唱降B音之间来回切换,其中铜管声部还会有号嘴降B音的吹奏。(以木管声部为例如图所示)

目标:准确模唱校准音保证其音准性。

(二)一个八度降B调音阶的模唱

这是基础训练中“唱”的训练的热身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打开喉咙打开胸腔能够把气充盈地吸到腹部。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演唱有大小二度的大调音阶,让学生体会大小二度的音程关系。整个过程依旧是吹与唱的来回切换,中间始终贯穿“大口吸气、大口吐气、大声唱”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不用过分要求学生注意唱的音色,只是让学生开口唱,低音乐器的学生是高八度演唱的。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尽力参与,甚至让身体有运动过后的发热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听觉到唱到演奏的校音环节。(以木管声部为例如图所示)

目标:感受到音阶中各音程关系。

(三)大小三和弦的模唱

这个环节是对大小三度音程关系的模唱和吹奏,有许多针对初级演奏能力而编写的合奏教程可根据本校管乐社团情况进行参考选择。这是基础训练“唱”中的最后一步,老师可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要求整个乐团学生演奏分解大小三和弦,之后变化为分声部的密集原位三和弦和声连接训练,模板是大小调的一四五一的功能序列。[5](以木管声部为例如图所示)

目标:在感受各和弦音程关系的同时保证其演唱音音准的准确性。

以上是笔者观摩国外初级乐团的合奏基础训练后根据我国中小学管乐社团的现状加入的适合我们的“唱”的训练。在这之前我国在管乐基础训练中对唱的训练有所忽视,因为国情学情的不同,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像国外的管乐社团可以每天训练,但正是因为这样“唱”的训练就成为了我们带好管乐社团的关键。这样的基础训练虽然看似繁琐甚至进度缓慢,但是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训练后,学生不仅提高了乐器的演奏能力,而且达到了内在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音乐的内在素质进展本来就是迟滞在乐器的技能掌握之后的,而且根据不同的先天能力,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不同。如果我们能将“唱”一直贯穿始终,并随着训练的深入不断增加难度,经过这样训练的管乐团是没有不好的道理的。

一线的管乐指导老师一定可以完全理解“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改变的是对待管乐合奏教学的理念,管乐合奏教学的核心就是合奏,这与传统的独奏教学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业余学生管乐团的合奏教学中,但它同时本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谈管乐教学的理念,我们首先需要问自己的就是:我们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什么?就我个人多年对合奏教学的领悟,我觉得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协作,只有自律且有效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做到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的协作。

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在管乐社团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美,学会发现音乐的美,最后能够自主地创造美。我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时候,有一位优秀的管乐指导者对我说,其实哪来那么多好的方法和诀窍,把最简单的办法坚持下去就一定会产生奇效。是的,管乐训练是需要花费时间耐心磨合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方法得当,即使是非管乐专业的老师们也能带好管乐团,让学生们在管乐合作中体会到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色彩以及作品内涵,真正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表达真实的自己!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