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演奏研究
作者: 陈梓劼
关键词: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演奏技巧;技法应用
近年来,伴随二胡演奏艺术的不断精进,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梁云江先生创作的《江河云梦》便是其中一首。该作品作为描写风景类的乐曲,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作曲技巧,且对演奏技法进行创新,让演奏者和听众眼前一亮。部分演奏者对该乐曲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理解存在差异、细节把握不准,以至于无法达到期望的演奏效果。为更好地演奏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笔者对该乐曲的代表特征与重难点技巧进行深入详细的解析。
一、乐曲创作背景分析
在《江河云梦》这首乐曲中,作者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万物众生的感悟“飞云似海,人生如梦”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曾说过:“水生云,云生雨,雨成江河,江河润万物,如此循环,往而复始,生生不息,是大自然和生命的一个梦。”作者从小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情怀。该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登山印象,作者立于山顶,放眼望去,气派庞大、群山成峰、天地相接,置身于大自然的奇妙与玄感之中,创作的欲念令作者无法抑制,遂成此曲。[1]
在这首乐曲的具体创作中,作者抓住内心感触与情感,运用拟人的手法着重关注心境描述,无处不散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乐曲结合部分西方技法,主题旋律与传统创作大不相同,节奏节拍变化多端,且曲式偏自由随性。整首乐曲旋律大起大落,演奏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流露出作者坚韧不拔的信念。作者充分结合二胡和钢琴的演奏特征与方式,对乐曲的和声、结构、旋律等内容同时展开构想,这种块状和纵向思维正是《江河云梦》与其他二胡写景乐曲的区别之处,也体现出作者以中为本、巧妙结合西方音乐的独特创作手法。
二、乐曲特征分析
在《江河云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吸收大量西洋音乐材料,像琶音、增减和弦等,使得该乐曲与传统的独奏作品区分开来,并抓住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变化规律,借此展现作者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一)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就像一个调色盘,与旋律和节奏相比相对委婉,其色彩变化塑造了音乐的性格和情绪色彩,作者方能从不同视角出发,充分展现出艺术表现力。
本乐曲旋律对比强烈、复杂多变的关键因素是乐曲调式与调性的安排以及变化音的频繁使用。整曲在中国传统调式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得旋律多变又不脱离本源。乐曲共有二十余处转调,沿用传统音阶的转调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和规律如下:
1.同宫系统转调
以上旋律采用同宫系统转调方式,前一主题安静朦胧,瞬间即转为节奏感鲜明的舞蹈性旋律。此处之所以运用同宫系统转调是基于两段旋律的主题原型与节奏一致,在维持内在联系的同时,主题音调的音乐性格也在产生变化。
2.模进转调
这一乐句在主题旋律基础之上进行变奏模进,旋律调式结构由不同音位的变化逐渐变得不再清晰。此处的调性游离暗示作者心绪在缓缓转变,把其内心对生命的感慨与思索精心描绘。
综上所述,《江河云梦》乐曲的调式调性别具一格。作者将西洋大小调式与我国传统五声调式有机结合,并适当加以临时变化音,这样的音乐不仅维持了民族特征的本质,也使得听众产生强烈的思想共识。转调的频繁与调式色彩的多变使乐曲气氛和形象的刻画进一步升华,旋律呈现出时而显露时而隐匿的神秘情景。
(二)节奏节拍
在现代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节奏的组合变化多种多样。作者在《江河云梦》中,利用节拍的对比多变来刻画乐曲的艺术形象、处理与各段之间的性格比较,乐曲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情绪也在逐渐展开。
1.节拍变换
(1)节奏律动的变化。乐曲中有些乐段通过打乱节拍来改变节奏的强弱规律,使得原有的音乐律动发生变化,增强了音乐的内在动力。
(2)段落节拍的改变。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到第二次之前,频繁的节奏变换如下:3/4—6/8—3/8—6/8—3/8—2/4—3/4—华彩—4/4。此段一共发生八次节拍转变,节奏的连续变化对旋律情境与性格有直接关联。
2.节奏音型的应用
乐曲中使用许多具有代表特征的节奏音型,如用切分音、三连音等来塑造音乐形象。
(1)切分音节奏。这处连续切分的节奏型将一幅飞云翻滚的画面呈现在听众面前,令人心情澎湃、无比激动。
(2)三连音节奏。这句三连音旋律突出了音乐的流动性,描绘出水流百般变化的音乐情景,使得旋律稳中有动。
此处不断反复的三连音显得音乐性格坚定而匆忙。
由上可见,节奏节拍的对比在音乐形象和性格的刻画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一方面在推进着乐曲情绪的进行,与此同时这种音型对音乐结构的组织使得音乐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
(三)旋律
音乐的灵魂即旋律,音乐的基础也是旋律。对于二胡这门乐器,线条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主要通过旋律来表现作曲家的所思所想。在这首乐曲中,乐句语汇的丰富组织与旋律的多变对音乐性格和形象的刻画尤为重要。
1.主题动机的安排
《江河云梦》运用动机写法创作,乐曲围绕富有特征的主题材料来进行发展变化。通过两大主题以不同动机旋律进行发展,在融合与变化中游刃有余,旋律丰富多变、富有动感,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灵动。
(1)第一主题。乐曲共有两个主题,围绕其动机旋律分别进行发展再变化,音乐性格和结构在主题旋律多变的性格表现之下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
以上是第一主题音调,节奏舒缓,气氛安静祥和,旋律组成了两个动机。向听众呈现出一幅夕阳西沉、华灯初上、灯火璀璨的画面。
这段旋律由第一主题变化发展而来,在节奏和整体情绪上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大跨度的音程跳动辅以多变的节奏,离调变化音的运用把内心的不安稳表达得淋漓尽致。
(2)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只有一个动机,速度稍快,音符于第二拍的后半拍起拍,音乐性格活泼俏皮。
乐曲的主题音调如同两条不同的音乐线索,集各个段落于一体,与主题形成对比统一关系。主题动机不断衍生、循环往复,正表现出水成云、云成雨、雨成江河、江河成万物的自然轮回。
2.旋律线条的巧妙应用
乐曲中丰富的旋律形态是表现乐曲的最佳元素。作者一方面采用特征音型描绘自然情景,另一方面运用充满张力的旋律表现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1)模进音型。
a.三度模进:74—76小节。
b.半音模进:
这一段半音阶旋律由几组近乎无调性的变化音组成,音符逐渐由低往高推进,生动描绘了自然之间万物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间汇聚一气的磅礴情景。
(2)旋律的音乐特征。乐曲两个主题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也表现出两种个性差异的音乐特征。第一主题音乐旋律舒缓宁静,整体气氛静谧、祥和,刻画出一种静寂典雅之美;第二主题在音乐特征的表现上整体比较坚定、稳重,但同时不乏一丝灵动,音乐形象丰富多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两个主题动静结合,代表了不同的色彩与情感。犹如“旖旎香风绕指生,飞泉走浪弦中起”一般,音乐个性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同时将二胡温柔委婉与铿锵有力的特征一一展现。
三、乐曲演奏技巧的应用
乐曲的演奏技巧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左手技巧的要求
1.指法与把位的应用
(1)指法和指距在乐曲中的使用。指法与把位是二胡左手演奏技巧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表现元素。在这首乐曲中,把位在众多现代音乐织体的影响下发展出新的要求,对指法和指距的演奏习惯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
上例谱例是乐曲的快板中段旋律,节奏由慢渐快,其中非传统的指距和把位应用较多,指法排列以二指和四指为主,演奏时需考虑将整个手掌打开至与琴杆几乎平行的状态,特别是最后两小节的三连音,四指与一、二指交替转换时应保持手型的稳定性。非传统指法的运用使得乐曲演奏更加便捷,同时也是对二胡演奏技法的进一步延伸。
(2)非传统把位在乐曲中的应用。换把技巧在二胡演奏中举足轻重,二胡把位是以食指按弦的切换位置来作为每个把位的固定音点。我们传统的把位间距通常是一个四度或者五度的音程,新的把位音则以半音为最小单位的任意音程距离均可。[2]
这首乐曲中出现众多变化音、快速琶音、半音模进、大跨度音程的进行旋律等,与传统二胡风格有所区别,运用非传统把位势在必行,进而呈现完美、便捷的演奏风格,这对于左手的换把也是一种全新的要求与挑战。乐曲中出现频繁的是以下两种换把:
a.快速大跳换把。乐曲旋律起伏较大,大跨度音程多次连续跳跃。因此这种跳指换把运用较多,要求下音肯定、准确。比如:
这个音乐段落跳把幅度跨越较远,从第一组最后一个音到第二组头一个音相差十几度音程距离。在练习过程中,需避免手指快速移动的紧张感,弱化手指的引导作用,把重心放在增强手腕和手臂对换把的主动意念之上。与此同时,左手与听力的配合也相当关键,在听力上以第一组的音响为依据,指距关系不需改变,仅仅是把位在发生变化。
b.同指模进换把。
此段是乐曲的快板节选,主要围绕小二度音程做上行的半音模进,左手食指以小二度距离为一个把位,为方便演奏,此处用非传统把位的同指模进换把来演奏最为恰当。在整个换把过程中,方可保证换把的准确、干净、便捷性,使旋律完整、流畅演奏。[2]
2.变化音在乐曲中的把控力
音高的把控在演奏中扮演的角色显而易见。在传统乐曲中,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变化音,这是由于以前的二胡作品均以传统五声调式音阶为主来展开变化。而《江河云梦》则是在调式音阶的基础之上,与西方大小调相结合来进行创作完成,这使得旋律和调式表现出极度缺乏稳定性,变化音的频繁涌现对演奏者的听力控制与音高灵敏度具有较高的要求。[3]如以下谱例:
这段旋律中连续的半音模进音高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线条感,为保证音高准确,练习时左手一般采用保留食指定位、由慢渐快的训练,换把时应重点关注小二度特征的把控。听力元素对音高的把控也起着关键作用,引子部分旋律,骨干音由减七和弦的分解音构成,演奏时需确定好音的位置,而后通过和弦音响在脑海中的想象,依据心中的音响找出音的正确位置。
总而言之,指位、手型、把位、听力等多方面的不断练习和提高对于演奏好二胡是至关重要的。音准是否能够完美展现,应依据作品的调性、旋律的音高、乐曲的音乐感觉以及和声的结构等来进行综合辨别。
3.快速琶音音阶对乐曲的重要性
(1)快速音阶。众所周知,音阶是二胡学习的基础,是对演奏基本技术把握程度的重要检验。怎样才能把音阶拉好呢?速度要均匀,运弓的力度、音高的位置都需准确无误。[3]
在这首乐曲中,多处用到音阶的快速跑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乐曲的动感。如下例乐句,一组音横跨两个八度的音阶来作为乐段之间的衔接句,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个接一个清脆地落下。
(2)快速琶音。本乐曲中,琶音音型的运用十分丰富。琶音又称分解和弦,这种音型在乐曲中接连出现,需注意指法的排列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音阶的排列规律再进行合理安排。旋律的分句、节奏的排列、音乐表现等都要呈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如下例乐句中分解的小六和弦,按照模进的感觉逐一升高,通过力度、音色、音域的变化来展现音乐强大的张力,刻画出波涛汹涌的情绪色彩。
(二)对右手技巧的要求
运弓是二胡发声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表现音乐最为关键的技巧。乐曲的内涵、情绪与弓法的把握应用息息相关。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有如下问题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