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倦乌克兰,白宫不装了
作者: 谢奕秋当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在沙特首都试探性握手时,华盛顿与基辅的裂痕已如冰川崩解般豁然可见。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白宫灾难”到援乌资金的千亿黑洞,这场横跨大西洋的政治博弈正演变为一场暴露权力腐败与民意反噬的戏剧性危机。
特朗普将乌克兰视为“交易筹码”,多次提及“5000亿美元矿产资源收益”,而欧洲更关注遏制俄罗斯扩张的地缘政治目标。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美国不能一边要资源,一边当旁观者”,但特朗普称“欧洲应自己解决问题”,后又下令暂停美国对乌军援。
3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国防安全援助峰会”,是在美乌关系破裂危机下,欧洲的紧急补位。乌克兰固然有可能凭借现有武器及欧盟输血,在美国切断军援(包括卫星支持和情报共享)的情况下支撑半年左右,但要是美国在制裁方面对俄“通融”,试图扛起援乌领导权的法英,将难以独立支撑乌克兰战局。
当发现欧盟和英国的军事支持也被匈牙利和美国阻拦后,泽连斯基很快致函特朗普表示准备与俄谈判,并随时可与美方签矿产协议。他也对在白宫争吵一事表示遗憾。只是,现在低头,还来得及吗?
白宫的“乌克兰疲劳症”
2月28日,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在白宫的火爆互呛,表面上似乎是特朗普副手万斯“护主”的发言偶然引起的,实际上是双方为矿产协议可能流产而在媒体面前“甩锅”。果然,会谈提前结束,原计划的联合记者会和协议签署仪式均被取消。
特朗普政府的乌克兰政策转向,绝非心血来潮,而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撤退,试图将与拜登结盟的泽连斯基“引入陷阱”,从而撇清美国事后切断军援的责任。
白宫高层对泽连斯基的失望已积累数月,其根源可追溯至三个关键矛盾:
首先是曾遭“乌粉”未遂暗杀的特朗普,将乌克兰视为“谈判筹码”而非战略伙伴。在利雅得会谈后,白宫要求泽连斯基接受“矿产协议”—即乌克兰未来资源收益的50%注入美乌联合基金—遭后者痛斥为“殖民协议”。泽连斯基的强硬姿态,被视为对“特朗普式交易”的公然羞辱,白宫内部甚至传出要求其“立即移居法国”的极端言论。
其次是对于战局的战略绝望。尽管拜登政府曾宣称“乌克兰必胜”,但俄军持续西进与乌军日损上百人的现实,早已令白宫评估报告充满悲观。一名匿名官员直言,随着战斗力强的老兵逐渐消耗殆尽,泽连斯基的“胜利”定义已不切实际。乌克兰征兵年龄下限降至18岁,甚至发生母亲因大儿子死于战场、小儿子又被盯上,而去征兵处自爆的惨剧。特朗普更是将乌克兰视为“无底洞”,其顾问团队认为,继续投入只会稀释“美国优先”的政治资本。
再次是国内议程的挤压。特朗普的“夺权、节支、快意恩仇”三原则,要求将资源集中于驱逐非法移民、削弱官僚体系等议题。而援乌资金被指铺张浪费,“被挪用至国内项目”,甚至用于“美国检察官加薪”。
在上述三大矛盾基础上,白宫正在启动的援乌款项调查,将是一场注定撕裂华盛顿的“政治解剖”。
早前,泽连斯基的“千亿美元质问”,如同一枚投向华盛顿的震撼弹。美国国会批准的1770亿美元援乌资金中,仅750多亿流向乌克兰,而大部分滞留美国本土。这场调查的推进,将揭开军工复合体的暴利狂欢、官僚体系的“分赃盛宴”,引发民意对建制派的反噬。
五角大楼以“补充库存”为名,将淘汰装备以溢价430%售予乌克兰。例如,2014年单价350万美元的“海马斯”火箭炮,2022年报价飙至430万;本应报废的防雷车以470万“友情价”交付。审计更发现,2022年21亿美元援助中,67%的交易缺乏凭证,11亿美元去向成谜。

援乌法案中,美国司法部获970万美元“应对乌克兰局势”,其中500万用于“检察官加薪”;商务部或2210万美元用于“工业安全”;甚至有9800万流向“医疗设备研究”。这些荒诞拨款暴露了华盛顿“以乌养美”的隐秘逻辑。
当下,美国社会对乌克兰的同情心,正被疲惫与怀疑侵蚀。福克斯新闻网的民调显示,62%的选民认为“援乌损害美国利益”,而白宫外呼吁“解散北约”的示威人群已成常态。当普通家庭在通胀中挣扎时,国会却为乌克兰“豪掷千亿”。泽连斯基的“账单爆料”,让美国民众意识到所谓的“投资民主”, 实为“给本土军工输血”。
保守派媒体不断追问:“若俄罗斯无意西扩,北约存在的意义何在?”这种质疑与特朗普的“北约过时论”共振,动摇了对乌援助的道德正当性。当“检察官加薪”与“泽连斯基收钱不足半数”同时曝光,民众不再相信“高尚叙事”。《纽约邮报》讽刺道:“这不再是援助,而是华盛屯乡绅的七三分账。”
白宫的“乌克兰疲劳症”,本质是旧霸权逻辑与民粹现实的碰撞。援乌调查可能短暂提振“反腐正义”,但更深层的裂痕—军工复合体的绑架、跨大西洋信任的瓦解、民众对精英的敌视—将长期撕裂美国政治。历史终将提问:这场地缘政治经济豪赌中,究竟谁在捍卫自由,谁在贩卖战争?
马克龙、斯塔默的介入
自2月18日俄美在利雅得会谈以来,全球上演密集外交行动。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以及泽连斯基接连访问白宫,英国随后召开乌克兰问题峰会—这些行动既展现了西方阵营的焦虑与求团结的尝试,也暴露了内部的深刻矛盾。
利雅得会晤是美俄重启高层对话的试探。首轮会谈由俄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务卿鲁比奥主导,聚焦于“恢复俄美全面关系”和“乌克兰问题谈判”的框架性讨论。然而,一周后的第二轮会谈降级为司局级官员参与,显示出双方在核心议题上仍未谈拢。
要说进展,俄方明确释放了“开始筹备俄美元首会晤”的信号,试图将谈判层级推向更高的政治决策层;美方则强调结束俄乌冲突的紧迫性,并暗示可能推动乌克兰参与后续谈判,以便让欧洲国家分摊维和责任。
然而,双方存在战略目标错位:俄罗斯希望以“消除对俄制裁”和“重返国际体系”为谈判前提,而美国更关注“领土让步”与“资源利益分配”。
另外,俄美会谈未邀请西欧国家参与,引发法、英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马克龙与斯塔默相隔三天先后访问白宫,旨在说服特朗普延续对乌军事支持,避免仓促达成“牺牲乌克兰利益”的停火协议。两人的努力,使得特朗普收回对于泽连斯基的“独裁者”蔑称,并同意在矿产协议金额上进一步妥协。
在椭圆形办公室,马克龙与特朗普上演了长达数分钟的“握手拉锯战”。马克龙未能改变美方对“资源掠夺式协议”的坚持,但公开反驳了特朗普关于“欧洲未承担足够费用”的指责,强调“欧洲承担了60%的对乌援助”。或许,这种勇气也鼓舞了泽连斯基在白宫记者们面前,直陈美国在2014—2022年未能阻止俄对乌行动的“不是”。
比较木讷的斯塔默,在2月27日记者会上被特朗普质问“能否独自对抗俄罗斯”时,只能以沉默和尬笑回应。两天后在伦敦,他与泽连斯基签署总额22.6亿英镑的贷款协议,该贷款将用冻结的俄资产收益偿还。英国人知道“行胜于言”,并且试图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所以“看破不说破”。
真正的“戏剧”发生在2月最后一天,美乌峰会演变为“美国外交史上最激烈的公开争吵”。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不懂感恩”,副总统万斯更以“征兵问题”羞辱对方,导致白宫准备好的矿产协议再次被搁置。
冲突的原委有二:在矿产协议方面,特朗普要求乌方将“未来一半矿产收入”注入美乌联合基金,泽连斯基则斥之为“殖民掠夺”,最终妥协版本虽删去“5000亿美元”条款,仍未能消除主权让渡的争议。在安全保障方面,泽连斯基要求美国承诺“非地面部队(如防空系统)支持”,但特朗普坚持“协议优先于安全”,甚至威胁“退出对乌军事援助”。
在美乌会谈破裂后,美防长海格塞斯下令暂停部分对乌援助,包括终止对乌克兰电网恢复的支持、停止对俄网络攻击计划等。特朗普则似乎有意拉乌方回谈判桌,表示美乌矿产协议就是对乌克兰安全的保证,因为若有美国公司在乌开发矿产,俄方会忌惮三分。
此时,欧洲的应急反应仍显得忙乱。在伦敦峰会上,英国敦促与会的十多个欧洲国家及加拿大增加国防开支,法德则推动“欧洲自主防御倡议”(包括法国为欧盟国家提供“核保护伞”),英法同时提议“俄乌在海空和能源基础设施前线停火一个月”。而匈牙利与斯洛伐克公开反对继续军援基辅,主张“与俄直接谈判”;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提议,在意大利召开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乌克兰问题峰会,以避免西方分裂。
目前,欧盟27国现役军人加总不到200万,规模低于俄罗斯的预备役人员,而俄方约150万现役军人,也比乌方多出几十万。如美国退出援乌,欧盟开足马力“整军备战”也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具备大规模实战能力。这期间,兵员日蹙的乌克兰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主持伦敦峰会的斯塔默,没有一边倒地支持泽连斯基,而表示美国并非一个不可靠的盟友,英法乌等国将组建“志愿者联盟”,起草一份和平计划提交给特朗普。马克龙也澄清道,未来几周内不会有欧盟或英国军队进入乌克兰。
泽连斯基3月2日在离开伦敦前表示,相信可挽救与特朗普的关系,乌仍愿签署矿产协议,但双方讨论不便完全公开。同一天,特朗普的国安顾问沃尔兹暗示,要结束这场战争,可能需要乌方更换领导人。
鲁比奥对乌180度转向
“泽连斯基试图激怒特朗普在镜头前公开谴责普京,并提出让俄承担全部重建费用等要求,这些都应是在谈判时说的,当你咄咄逼人地公开提出,只会把人推离谈判桌。”事后,鲁比奥指责泽连斯基去白宫挑起事端,要求他向特朗普道歉。
不同于万斯“一以贯之”地力阻继续援乌,鲁比奥作为“权力新贵”180度调整对乌政策,让支持者大为错愕。
当鲁比奥以“参议院全票通过”纪录就任国务卿时,华盛顿曾期待这位古巴移民之子平衡特朗普外交的反建制冲动。然而,鲁比奥却以对乌克兰的“战略收缩”和对俄的“务实接触”,实现从“反俄斗士”到“交易操盘手”的巨变。这场戏剧性转向背后,既有美国外交路线的根本性调整,也暗藏个人政治野心的精心计算。
鲁比奥的政治履历曾充满矛盾。身处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他长期自诩“自由卫士”,支持对俄制裁、推动北约东扩,并在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力挺拜登的援乌计划。然而,自2024年转向反对950亿美元援乌法案后,他的立场逐渐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合流。
上任国务卿后,鲁比奥迅速采取三项关键行动:暂停对外民事援助90天,致使乌克兰“资金与外交双匮乏”;在利雅得美俄会谈中,将欧盟排除在谈判桌外,单方面推动俄美主导的和平框架;公开指责泽连斯基“拖延战争”,并暗示乌方需要以领土和资源换取停火,引发基辅强烈反弹。
这些举措已实质改变美国对乌政策的核心逻辑。拜登时代的“民主保卫战”叙事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特朗普式的“成本—收益”计算。美媒援引白宫内部文件称,鲁比奥团队评估“乌克兰每拖延一个月,美国需多支付27亿美元,但战略收益近乎为零”。
鲁比奥的急速转向引发多方质疑。批评者称其“背叛原则”,但更深层的动机可能在于政治生存。
面临“忠诚测试”的鲁比奥深知,在特朗普政府中,国务卿的权威取决于与总统的同步率。他效仿前国务卿蓬佩奥,将国务院降格为“执行机构”,严格遵循白宫指令。例如: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鲁比奥拒绝承诺对乌新援助,直言“美国纳税人厌倦了为欧洲安全买单”。针对特朗普“矿产换和平”提议,他迅速拟定美俄联合开发乌东资源的草案(乌克兰有美国想要的50种关键矿产中的22种)。
这种“绝对忠诚”为其赢得特朗普信任。一名共和党资深幕僚透露:“鲁比奥的转变并非理念驱动,而是生存本能—他需要证明自己比蒂勒森更‘听话’。”
尽管鲁比奥公开否认2028年参选总统的意向,但其近期行动暗合共和党权力重组趋势。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迎合特朗普的民粹主义,鲁比奥试图淡化自身的建制派标签、绑定MAGA基本盘,为未来争取民粹派支持铺路。同时,副总统万斯作为特朗普钦点的“接班人”,在俄乌问题上持更强硬立场,鲁比奥通过主导对俄谈判,可挤压万斯的外交话语权。
尽管鲁比奥暂时坐稳职位,其仕途仍面临三重风险。比如,停火外交上功亏一篑。利雅得会谈虽达成“四项原则”,但俄方坚持将解除制裁作为谈判前提,而美方要求乌东领土让步,双方分歧难以弥合。若僵局持续,特朗普可能将失败归咎于鲁比奥的“软弱”。
又如官僚体系的反弹。国务院职业外交官对鲁比奥的“交易外交”深感不满。一名匿名官员称:“他正在摧毁数十年的跨大西洋信任,却未提供替代方案。”若外交成果匮乏,内部抵抗可能升级。
最后是特朗普的善变。历史表明,特朗普对下属的耐心有限。蒂勒森因反对退出《伊朗核协议》遭解职,而鲁比奥若在关键议题(如北约存续)上与总统产生分歧,恐重蹈“短命国务卿”覆辙。
鲁比奥革新对乌政策,标志着美国外交范式的历史性转折,其结果可能牺牲美国的长期战略信誉。正如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托马斯·赖特所言:“鲁比奥正在书写一部‘新实用主义’剧本,但其结局可能是美国全球领导力的加速瓦解。”对这位“70后”国务卿来说,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基辅或莫斯科,而在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那里住着一位永远追求“交易艺术”的总统,而形同“稻草人”的鲁比奥,随时可能成为美国外交脆断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