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 提前到来
作者: 杜燊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正逐步迈向成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汽车变革趋势“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已经成为共识。而今,上半场的王者继续领跑下半场,这对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的震动可以想见,2025年也注定成为更卷的一年。
2024年,世界汽车销量达到9060万台,新能源汽车1603万台,份额达到19.7%,其中纯电动车的占比达到11.4%,而插电混动达到6.3%的汽车比例,混合动力占到5.9%,油电混动的占比提升。近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增速强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21年中国全年保持52%的较强水平;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超过63%;2023年中国占世界份额64%;2024年继续保持70.4%的份额,其中四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世界份额更是达到75%。
近年来,随着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增加,充电速度加快,安全性提高。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加速应用,自动驾驶水平逐步提升,这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上游材料到下游整车制造,国内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跻身全球前列。
虽然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才能在全球的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仍存在短板,高端芯片依赖进口,操作系统自主化程度低。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再次,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部分车企面临产能过剩和盈利压力。最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保有量增加,新能源汽车自燃、失控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在动力系统新能源化成为业界共识的同时,汽车产业变革“下半场”—智能化赛道也悄然开启。智驾技术发展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多个技术梯队,其中华为、小鹏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两者都引入了端到端大模型、云端大模型等关键技术,而且还放弃了高精地图,采用无图或轻图的技术路线,但两者在硬件的技术理念上有一定差异。当然,智能驾驶领域除了技术升级之外,“智驾平权”也被众多车企提及。大部分用户的购车预算其实就在10万元左右,如果要让这部分用户也能感受到智能驾驶,车企唯有将智能驾驶的购车门槛打到15万元以内才有可能。不得不说,推动智驾平权的最大难题就是硬件成本,供应商也在积极为车企提供更便宜的零部件。针对成本比较高的激光雷达,禾赛科技放弃了瞭望塔式设计,而是将其继承到前照灯单元内,不仅降低了风阻,还节约了材料成本;高通和大疆车载公布了成行平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舱驾一体解决方案,通过提高集成度来降低线束传感器等方面的成本。
当然,现在仍是智驾平权的起步阶段,等到纯视觉技术路线的彻底成熟,其他传统车企敢于采用成本更低的智驾方案,让消费者用10万元就能买到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编辑点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广阔。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安全监管等措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