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

作者: 张于惠子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0

随着科技发展,自动驾驶正在改变交通领域。从实验室研究到部分商业化应用,L2级辅助驾驶已普及,L4级无人出租车也在测试中。尽管如此,自动驾驶面临法规不明确、安全性验证、社会接受度、伦理问题和成本高企等挑战。但随着AI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生态的完善,自动驾驶有望克服这些障碍,推动未来出行的变革。本期《时尚北京》专访连界创新与中汽研新能源智能化特别顾问、行业专家贾宁,深入探讨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

《时尚北京》: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关键突破?

贾宁:自动驾驶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未来,但实际上,它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个行业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推动着技术向前迈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毕竟这个行业发展太快,可能几年后回头看,现在的很多“里程碑”都会显得不同。

第一阶段:实验室探索(1980 s —1990s)。最早的自动驾驶研究,其实更像是实验室里的“遥控车”。比如,1986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启动了Navlab项目。后来,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推出了自动驾驶挑战赛,推动了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结合。

第二阶段:智能驾驶“上车”(2000s)。进入21世纪,自动驾驶开始逐步进入量产车,不过当时它的身份更像是“驾驶辅助”。比如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率先推出的高速巡航、车道保持功能,都是自动驾驶的早期形态。

第三阶段:自动驾驶换道技术(2010s)。2010年自动驾驶技术迅速发展。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让用户体验到自动驾驶。2017年,百度Apollo推出自动驾驶开放平台,推动国内市场技术生态。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归功于AI、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技术的进步。

第四阶段:无人出租车(Robotaxi)进入现实(2020s)。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期,尤其是Robotaxi(无人出租车)成为行业最热门的方向之一。

Waymo在美国旧金山等地运营无安全员出租车。百度Apollo、小鹏等中国公司也在北京、武汉等城市进行无人驾驶试点。尽管自动驾驶技术仍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与现在理解不同,但这项技术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1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2

《时尚北京》: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有哪些优势,面临哪些挑战?

贾宁: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迅速,尤其在智能辅助驾驶和商业化试点方面创新众多。中国在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有三大优势:首先,数据积累快,车企进化迅速,复杂的道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数据。例如,小鹏XNGP系统利用多城市、多场景数据不断优化。其次,基础设施领先,5G和V2X技术布局快,智能道路改造已在部分城市展开。最后,全产业链优势使得技术落地更快。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从芯片到传感器再到整车制造,高度整合,新技术能迅速应用。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通过自研芯片降低成本,推动智能驾驶普及。

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包括法规限制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积累。国内L3以上自动驾驶受政策限制,仅限于特定区域测试,而美国在L3/L4政策上更为开放。尽管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国际上Waymo和特斯拉仍是领先品牌。中国品牌如小鹏、华为开始向海外市场布局,未来可能取得突破。尽管中国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上进步显著,但法规和市场接受度仍是挑战。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行业变化快,最终形态尚待时间验证。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3

《时尚北京》: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在哪些场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

贾宁:自动驾驶发展得很快,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成熟”的,而是循序渐进的。目前,我们可以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用场景也不同。当然,技术进展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只是我个人对现阶段市场的观察。

L2级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成为主流。例如特斯拉的FSD、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2.0等,这些系统能在高速和城市道路实现自动跟车、变道和泊车等功能。目前,许多新车型,尤其是新能源车,都开始标配L2级辅助驾驶,这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已从高端豪车的专属功能转变为日常可用的功能。

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仍受法规限制。L3级允许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完全放手,让车辆自主驾驶。然而,全球范围内L3的应用受限。本田Legend EX是目前唯一官方批准上路的L3级车型,但仅限于日本高速公路使用。奔驰S级L3系统在德国获得有限路测许可,但存在许多限制。中国尚未开放L3法规,因此车企主要在L2++级上进行研发,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和小鹏XNGP的“无图城市NOA”。

L4级无人出租车(Robotaxi),正在试点运营。L4级自动驾驶允许车辆在特定环境下无需人工干预。美国的Waymo和Cruise已在旧金山、凤凰城等地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中国方面,百度Apollo和小马智行在北京、武汉等地开展Robotaxi试点,部分车辆已实现无安全员运行。

近期,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强调“智能驾驶全民化”。核心理念是普及智能驾驶,使其不仅限于豪车,而是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使用。主要优化城市道路自动驾驶,而非仅限高速。智能驾驶普及非一蹴而就,技术路线和市场接受度各异。尽管技术进步让智能驾驶更易实现,但实现完全无人驾驶仍需时间和验证。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4
贾宁 自动驾驶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5

《时尚北京》:如何看待无人出租车、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卡车、智慧公交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贾宁:自动驾驶不仅仅是“让私家车变智能”,它的应用场景其实更广,比如出租车、卡车、公交车、配送车等不同领域都在尝试自动驾驶化。当然,每个方向的发展节奏不太一样,这里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

Robotaxi(无人出租车)前景光明,但短期仍受政策影响。美国的Waymo和Cruise已在部分城市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尽管存在争议,例如旧金山的Robotaxi事件。中国方面,百度Apollo和小马智行在北京、武汉等地进行测试,但目前仅限于指定区域,并受到牌照管理的限制。

与Robotaxi相比,自动驾驶卡车可能会更快进入商业化应用,自动驾驶卡车在特定场景下更可控,如图森未来和智加科技在美国及中国高速公路上的测试所示,它们能实现长途物流的自动驾驶,降低人力成本。预计未来,“人+车”协同驾驶将成为主流,在城市和复杂道路仍需司机,但在简单路况如高速公路上,卡车可自主驾驶。

无人配送车已经进入日常生活。其实,无人配送车可能是目前自动驾驶商业化最快的领域。京东、美团等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推出了无人配送车,为社区、商圈提供“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务。

《时尚北京》: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身机器人是否会成为重要的补充?

贾宁: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其实,自动驾驶和具身机器人(Embodied AI)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相互补充。自动驾驶+具身机器人可能催生新业态。比如,无人配送车+机器人,未来,外卖不仅由无人车配送,到了小区门口后,机器人还能“走到你家门口”,把外卖交到你手里。再比如,自动驾驶+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在机场、商场等场景,未来可能有自动驾驶接驳车+智能迎宾机器人,让出行更加智能化。其实,现在很多机构都在探索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结合的可能性,比如【连界创新具身智能中心】(公众号:机器人产业应用)就在推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AI等技术的融合,让这些科技真正落地到生活场景中。当然,这个领域还在快速演进中,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时尚北京》:无人驾驶技术将如何影响交通、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

贾宁:自动驾驶可不是简简单单让车自己溜达,它能让整个交通系统、城市规划,甚至咱们的日常生活都来个大变身。不过,这行还在慢慢长路上,不少预测都可能因为技术“大跃进”而得改改。

1.交通管理能牛气冲天,堵车可能说拜拜。想象一下,将来所有车都能聪明绝顶地开,它们还能互相聊天,就不会有人突然插队或者急刹车了,堵车当然就少了。就像特斯拉的FSD车队模式,理论上能让一群车开得又快又稳,把道路利用到极致。

2.停车场可能会变成稀有动物,城市空间也能重新规划。现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停车场,但如果车能自己找地儿停车,或者共享自动驾驶车流行起来,停车场需求肯定大减。有些城市已经在试验“自动驾驶接驳+智能停车”,让车自己停到远处的停车场,不占城市核心区的宝地。

3.物流行业可能变成自动化大王国。物流行业就喜欢高效,如果自动驾驶卡车能24小时不停歇地跑,物流成本当然就下来了。亚马逊、京东这些大牌子已经在玩这个了,让物流链条聪明又高效。

4.将来的汽车可能就像个“移动客厅”。车能自己开,车内设计当然就大变样,座椅能对坐、屏幕超大,甚至能弄个迷你办公室。现在一些车企已经在捣鼓“智能座舱”了,比如理想、蔚来,它们想把车变成“家里的第二个客厅”。

当然,这些变化不会一夜之间冒出来,很多东西还在摸索中。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越来越靠谱,我们的出行、城市利用、工作和生活,都可能被重新定义个透透的。

《时尚北京》: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贾宁:自动驾驶普及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法规政策的不确定性、系统安全性验证、社会接受度和伦理问题,以及成本问题。各国对L3以上自动驾驶的政策限制不一,政策制定者需在安全与创新间找到平衡。尽管AI驾驶稳定性高,但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仍需确保。社会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不高,责任界定等伦理法律问题待解。此外,智能驾驶系统成本高,普及需降低成本。尽管挑战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规、技术和市场接受度的成熟将推动自动驾驶的普及。

《时尚北京》:最近DeepSeek AI大火,您认为AI大模型如何赋能自动驾驶?

贾宁:AI大模型如DeepSeek AI、GPT-4和国内的华为盘古、百度文心,展现了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AI大模型能增强自动驾驶的感知和理解,但并非终极解决方案。它们通过模拟人类理解场景,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例如识别交通信号、行人、车辆,并理解复杂环境,如施工区域的路障和交警的手势,从而优化驾驶决策。

自动驾驶系统正逐渐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以提高灵活性。尽管诸如Waymo和百度Apollo等系统目前依赖高精地图进行导航,但这些地图更新成本高且可能无法反映最新路况。AI大模型使自动驾驶能够即时判断,结合实时环境做出决策,例如小鹏XNGP旨在实现无高精地图下的接近L3级别自动驾驶。AI还提升了车辆的预测能力,增强行车安全,通过学习人类行为模式来做出更合理的预判。然而,AI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存在局限性,包括对大量数据和计算资源的需求、实时性问题以及可靠性和可解释性挑战。尽管AI大模型为自动驾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并非完美解决方案,仍需持续优化。

《时尚北京》: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会提出了“智能驾驶全民化”,您怎么看?

贾宁: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化,不再局限于高端车型。首先,该系统旨在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引入普通消费者市场,包括10万元-20万元级别的车型。其次,比亚迪致力于在城市道路上推广智能驾驶,应对复杂交通状况,实现从高速公路到城市道路的智能驾驶应用扩展。最后,智能驾驶正与AI、车载硬件、传感器和高精地图等技术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尽管智能驾驶全民化仍面临法规、成本和市场接受度等挑战,但普及速度正在加快,未来智能驾驶的广泛应用指日可待。

结尾:AI大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带领我们进入智能驾驶的新时代。自动驾驶技术从科幻小说里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从高速公路上的智能辅助驾驶到城市里的无人出租车测试,技术不断进步,慢慢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法规、安全和市场接受度等挑战,但AI大模型和车路协同技术的进步正在加快它的普及。未来可能我们都不用拿驾照了,汽车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方便。智能交通、减少拥堵和提升驾驶体验都正在成为现实。

相信自动驾驶时代正在走来,作为一个从业者和智驾的深度用户,我随时准备好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也感谢《时尚北京》给我这个机会一起聊聊智能驾驶这个话题。欢迎感兴趣的读者一起探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