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

作者: 张茯闲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0

科技激起一波图片创作浪潮,从中涌现的图片怪得离谱,却又真得足以让人心生感触。我们正在见证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吗?

如今,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最狂野的梦境也无法和社交媒体上的图片媲美。人们能在网上看到:拄拐的截肢小猫、活像青蛙的草莓、胸部丰满的连体儿、结构不成立的沙雕、吞食成年狮子的蛇、插着人手的飞机……

诸如此类令人不适的图片就藏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有时搞突然袭击,有时会设下埋伏。它们可能配有操纵人心的标题——《99%的人不点赞就刷走》,或者挂着固定格式的话题标签。在图片下面发表评论的既有容易上当的用户,可能也有执行程序的机器人,他们通常都会对荒唐的图片赞不绝口。

| 社交媒体上荒唐图片泛滥 |

卡恩·斯库克拉夫特是脸书小组“人工智能大圈套”的主持人,这个小组专门收集人工智能创作的荒唐图片。斯库克拉夫特早已看穿其中的套路。他举例说:“如果输入‘老虎耶稣从慢慢沉入泥浆的飞机中救出美丽的乘务员’,你大概会看到‘一只半人半猴崽的杂交生物被一群火蚁生生吞掉’。然后,有人会赞叹‘太好看了’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张图片。”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1

内容平淡的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倒是还有一定的美感,比如十分常见的人类四胞胎,还有对着所谓的手工蛋糕许下生日愿望的百岁老人。不过,这类图片的设计都无法与真实世界的轮廓相吻合。软件生成图片的伪造痕迹和超现实特征明明显而易见,不知怎地人们就是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

乔纳森·吉尔摩是纽约市立大学的哲学教授,也是《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的联合主编。他认为,生成图片的风格“极其单调又相当写实”,刚好平衡了内容的荒唐。

科技领域将人工智能生成的荒唐图片称作“泔水”,对应滥发无度的“垃圾”邮件。然而,这类图片也创造了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找好解读角度,生成图片甚至也可算作艺术作品。虽然这些图片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佳作,但却能引人思考有趣的问题,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生成图片,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分类。

| 生成图片能否跨过艺术门槛 |

有的生成图片旨在吸引人去浏览诈骗网页,有的则故意把人领去充满跳转广告的网站,它们或许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占据的“僵尸网络”已经崛起。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要讨论的是,生成图片为何无趣、怪诞、令人作呕。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为其图片生成器取名“达力”(融合了画家达利和皮克斯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的主角瓦力),理由十分充分,毕竟如今万事万物都给人超现实之感。那么,生成出来的超现实主义图片能让我们看清现实吗?

法国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在其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写道,超现实主义会增强潜意识层面“超越现实的现实”,也就是说,梦境与现实结合能创造出某种更为真实的现实。如果创作超现实主义图片的实体并非人类,那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创作者本身就是超现实的呢?

吉尔摩教授说:“这些都是当前艺术哲学领域要严肃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击核心,即我们如何定义艺术、如何理解艺术,以及我们认为艺术应该为我们做什么。”

艺术应该让我们心生感触。按照这个标准,社交媒体上的“泔水”图片其实卓有成效,只是采用了最平庸、最肤浅的手段。“泔水”图片存在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点开特定的网页,所以它们会用讨人喜欢或容易煽动情绪的主题牵动人们的心弦,比如小狗、小孩、宗教、老人、爱国精神、有魅力的人等。不过,这些主题的创作区也是媚俗与低劣之作的聚集地。

“因为太粗俗了,所以这类图片从本质上来说是非常保守的。这个说法可能听着有些反常,毕竟它们确实看起来怪得离奇。”吉尔摩说。每张“泔水”图片都在演绎闹剧,以此操纵观众的情绪。

纽约大学专攻美学的哲学教授罗伯特·霍普金斯提出了几个问题,用来评估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是否属于真正的艺术作品。

“这张图片是否具有真正的表现力?”霍普金斯问道,“这张图片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感受、情绪、想法,并以明显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清晰地传达给你?……这张图片是否能够和以往的艺术作品产生有趣的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艺术:人类必须将描述性或提示性信息串联起来,然后告诉人工智能要生成什么样的图片。如此看来,人工智能是工具,就像一支神奇的自动绘图笔。

艺术史充满对新技术的怀疑。画家保罗·高更谈及摄影时就曾说:“机器来了,艺术就逃跑了。”吉尔摩解释道,摄影技术诞生初期,评论家认为艺术家“永远无法以摄影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摄影师要做的不过是架起照相机,然后……按下快门”。“这个观点显然不正确。”他说。

使用任何艺术创作工具都需要技巧。真正的人工智能艺术和社交媒体上的“泔水”图片,两者的区别在于质感和语境。

人工智能艺术家波利娜·科斯坦达来自乌克兰。她以化名“奇境中的波莉”发表自己的作品,也会制作超现实、怪异、梦幻的图片,比如拖着美人鱼尾巴的老奶奶、抽烟的青蛙、长得像野花的意式辣香肠比萨。若只看这几句描述,人们或许会联想到“人工智能大圈套”小组转发的邪门烂图。但实际上,科斯坦达会售卖她作品的印刷品和非同质化代币,还签约了米兰的一家图片代理机构。科斯坦达表示,她的目标是让观看她作品的人们直面现实的边界,“激励他们突破自己惯常的认知”。

科斯坦达使用《米德朱尼》图片生成软件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不像网上的许多图片那样尽显无趣,因为她知道如何编写出精准的提示语,引导人工智能生成真实的摄影质感。除了规定主题,科斯坦达还会在提示语中明确指出胶卷和相机。“比如,我会让它使用‘科达炮塔800’胶卷。”她说,“然后,用‘哈苏503’相机‘拍摄’这张照片。”

科斯坦达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能否走进艺术领域,关键要看有没有传达出信息,能不能“击中灵魂”。

“有很多‘死’的实体画作或照片,既不表达想法,也不传达信息。”她说,“也有很多‘活’的人工智能图像,它们富含深意,当然可以算作艺术作品。”

如果图片有死有活,那就会出现薛定谔的人工智能猫。摄影师迈尔斯·阿斯特赖在某个人工智能摄影大赛上获奖,但后来被取消了获奖资格,因为他提交的是一张真实的照片。照片中的火烈鸟把头深深地埋在一侧翅膀里,看起来就像羽毛做的球上长出了一双腿——人工智能曲解的鸟大概也会如此滑稽。阿斯特赖在自己的网站上写道,他之所以提交这张照片,是“为了证明人类创作的内容并没有丧失意义,大自然及其孕育的人类解读者仍然可以打败机器,创造力和情感也不只是一连串数字”。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2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3

反之亦然:在适当的语境下,低俗的社交媒体图片也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曾用自行车轮子、小便池等商业制造品进行创作,他将自己的这类作品称作“现成品艺术”,而低俗的网络图片就相当于电子版的现成品艺术。精明的艺术家可能会效仿或利用低俗网络图片的风格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对社交媒体、消费主义等话题的看法。

| 如何评价生成图片的艺术性 |

人工智能生成的“泔水”图片也会有美感吗?中欧大学的研究员瓦季姆·迈尔认为会。在其发表的论文中,迈尔断言:“人工智能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美。”他还写道,人工智能本身的美不只体现在其输出的作品上,也呈现在其赋予机器学习能力的代码和算法中——这是“一种新型的美,可能只有在几个世纪后才能为人所理解”。

迈尔认为,网络“泔水”图片内容低俗倒是其次,主要问题是居心不良。他说,梦幻、怪异、引人深思的超现实主义在过去“似乎专属于那一代天才”,但现在借助人工智能就可以创作出来。不过,如果与超现实主义联系更紧密的是钓鱼网页上的匿名骗子,而不是美术馆里的艺术天才,那么人们很快就会对超现实主义心生厌倦。迈尔写道:“我们对人工智能艺术的期待将局限于‘出乎意料’这一点,而不是艺术本身是否令人赞叹。”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工具,人工智能尚处起步阶段。霍普金斯表示,我们还不确定该如何评价它。是该将人工智能的作品与其效仿的各类人工艺术作品一起评价,还是将其单独归为一类进行评价?

支持后者的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感受,也取决于我们对其创作方法的理解。

吉尔摩说:“我们之所以珍视艺术作品,有时候是因为它们源自艰苦奋斗或精湛技艺。”在人们的认知里,人工智能艺术“太容易制作,所以艺术价值就有所削弱”。

迈尔则认为,算法是人们亲手设计出来的,那么评价算法创作的艺术就应该与评价人们亲手创作的艺术一样。迈尔将人工智能视作一种工具,就像制作陶器的陶轮。他说:“人工智能是在其人类创造者设定的参数范围内运作的。”

由此可见,在迈尔眼中,人工智能创作的“泔水”图片属于艺术。只不过,这类图片相当外行、粗俗、低劣,就像有史以来人类在媒体上创作的大部分业余艺术作品一样。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4
人工智能艺术: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5

| 为何生成图片如此大同小异 |

人工智能生成软件常常给人物增加或减少手指,还具备误导大众的能力,但姑且把这两点搁置一边,先来谈谈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工智能创作者(既有骗子,也有专业艺术家)执着于这种平庸、低俗,甚至有时显得陈腐的超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呢?

“人工智能的才能极其出众,而且似乎永不枯竭,但是利用这种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觉图像看起来却非常守旧。”吉尔摩说。这些图片确实让人觉得不适又怪异,但也莫名地“无聊至极、大同小异”。

比如,有个名为“着迷”的社交媒体账号,所在地似乎是亚美尼亚。这个账号曾发布了多张图片,内容均是一个小男孩以超越其年龄段应有水平的画技画一张海滩风景画,还配有相同的说明文字“请欣赏我的新作品”。每张图片上的小男孩看起来都十分真实,但细节暴露了真相。其中一张图片里的灯塔从画布上冒了出来,画架下方的地面也有画笔渲染的痕迹。

图片是假的,孩子是假的,假孩子画的画也是假的。这几张图片其实模仿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勒内·马格里特的名作《人类的境况》——画中画与背景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哪部分才是真实的。

“你太有才了。”名为达夫妮的网友(她是真人吗?)在其中一幅图片下评论道,“这才是我所说的艺术。”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