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树权:“每个山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岳山造林大会战”时期,我担任怀集县下帅公社党委书记,为响应怀集县委号召,组织全社60多名青年民兵,成立了岳山造林民兵团。团内3年人数不变,报酬统一,每人每天10个工分、一斤大米。
开动员大会时,没说什么大道理,就是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为国家作贡献,为怀集子孙后代留下好山好水。
那时候交通比较困难,下帅公社到县城的路程是57公里,县城到岳山工地是70公里。我们走8个小时的路到岳山造林现场慰问,要收集副食品、猪肉、大米、酒、青菜,用手扶拖拉机拉公社电影队和物资到岳山。
到了岳山,我们与岳山民兵一同开晚会、放电影,鼓舞大家的士气。
造林现场,红旗飘飘,只有一个喇叭。大家的干劲很足,也很科学,比如挖撩壕种杉树。撩壕是很严格的,用尺子量过的棍子,规格是沟深一尺、宽一尺半,七尺距离一条沟,不符合规格就要返工。
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周边有很多竹子,安营扎寨很困难。此外,还有3个更大的困难。第一个是没电灯,要用松明、煤油灯照明。第二个是公社虽然配有一名保健员,知道一些伤寒头疼的知识,但一旦出现其他病症,就要到山下村里看病。第三个是清理出来的剩余物运输问题,烧山后要清理剩余物,烧过的木材还可以作为木柴卖给供销社,得来的款项补充到民兵的生活费中。所以,大家是边清理边修路边运输,最终坚持了下来,按时完成了垦地任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林业战线工作,组织“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怀集”攻坚战,巩固“岳山造林”成果。广东省16个县,其中怀集有百万亩荒山,比较典型,按照县委“大造林、造大林”的号召,主要从4个方面消灭百万亩荒山。
一是人工造林,二是飞播造林,三是封山育林,四是退耕还林。25°坡以下的山头,以前都是种木薯等,也都要实现退耕还林。10多年来,这里每个山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1992年,怀集县成为绿化达标县,我深切感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决心、创新、担当、苦干、实干精神。现在,我的儿子、女儿、孙儿都在林业系统工作,继续弘扬着“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
(《民生周刊》记者李雪根据岑树权生前采访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