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
作者: 蹇勇德 王斯敏 谢志娟“走,去基层,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4年毕业季,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河西学院校内,873名毕业生背起行囊,奔向远方。
踏着一届届学姐学长的脚印,一批批青年学子奔向祖国西部,开启人生新篇章。
曾经,广袤西部常年承受着人才流失之痛。外地人才引不来、本地人才留不住,青年学子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南海北”我都去,就是不去“新西兰”(“天南海北”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新西兰”指新疆、西藏、兰州)。
今天,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变了,变了!陇原大地上新风劲吹,“孔雀东南飞”正在变成“俊才西部栖”!
“孔雀东南飞”
“每年学生娃一毕业,跑出去满满一火车,留下来不到一卡车!”很长时间里,这是西部高校毕业生去留的真实写照。
“边疆天地这么大,咋就留不住娃娃们?想想我父母那辈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大西北,干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退休教师、“疆二代”王丽陷入回忆。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各地人才纷纷奔赴东南沿海追梦。西部儿女的心,也动了。于是,“孔雀东南飞”成了时代潮。
“那些年,我们天天盼着年轻人来,可总也不见‘新面孔’!最难的时候,队里技术岗只剩下两三名老师……”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首席技师杨义兴边说边摇头。
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刘仲奎也曾为引才头疼:一次,他赴某名校考察,力邀几名博士生毕业后来校执教,得到的回答却“惊人地一致”——“对不起,刘老师,西安以西的地方我们不考虑。”一句话,噎得他“半天缓不过神”。
“近些年,赶上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们好不容易建起了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谁承想,还没用上一两年,项目牵头人就‘流动’到南方去了,团队也散了。”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一肚子苦水。
“苦水”背后,是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
“有人算过,2019年以前,甘肃高校引进人才流失量高达三分之一。这在西北,怕还算好的!”兰州某研究单位工作人员透露。
“人才短缺给西部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文化服务等方面都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刘铸分析。
人才为啥对西部不“感冒”?
自然环境比东部差、生活条件较东部落后,是原因之一。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执教22年的语文老师闫俊良坦言,刚进藏时,艰苦的环境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高原反应确实厉害,头疼起来,活像被念了‘紧箍咒’!住的是平房,烧的是牛粪。想出趟门去市里,只能搭货车走土路,一路颠簸,来回至少两三天……”闫俊良苦笑。
除了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这些因素,以前,成才环境也如一道障壁,竖在学子面前。
实验器材缺、接触学术前沿难、成果转化渠道少……“白白长了双翅膀,咋张开嘛!那阵子,我不止一次犹豫过:走,还是留?”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赵靓说。
莫说“外来者”信心不足,就连本地人,也不免在观念上“打偏偏”。
“办教育,就是要把我们这里的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去东部,有个好前途……”大约20年前,西部某省一位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曾表示。
“早些年,你去问十个家长,九个会告诉你——娃娃大了,去‘北上广’、去东南沿海才算出息,守着家乡这‘土窝窝’有啥前途?”甘肃省天水市政协原副主席马百龄说得直白。
一边是西部引人留人“底气不足”,一边是全国多地“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研究生毕业那年,本打定主意留在甘肃当大学老师,可深圳一家生物企业请我去搞研发,工资高十多倍,还解决住房!我实在是没挡住诱惑。”说起自己被“挖走”的经历,王磊有些不好意思。
兰州大学是“胡焕庸线”以西最早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却一度被戴上了“中国最委屈大学”的帽子。据《兰州大学校史》载,1984年—1985年,兰大教师减少255人;1991年—1994年,三年“减员”200多人。
“被挖走的老师,足够再建一所兰大!”兰州大学曾有一名负责人心痛地说。
广栽梧桐洒甘露
“现在不一样啰,‘新面孔’多得认不全!大学生一拨拨来、比着拼着干。”看着在一台台“磕头机”(油田梁式抽油机)旁忙碌的年轻人,杨义兴喜滋滋地说。
“自己培养的人才愿意留了,外面的人才也愿意来了。2020年以来,光是高层次人才,我们就引进了520多人。”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话语中透着欣慰。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与国家的政策有关。‘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青年关注西部、选择西部、扎根西部。”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说。
除了政策引导,家国情怀涵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甘肃,引导青年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多年来成为各高校的“开学第一课”。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胡金花被辅导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所吸引——
“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任继周院士,青年时代顶着炮火苦读,毕业后毅然从江苏南京奔赴甘肃、投身草原,一砖一石构筑起我国草业科学大厦。今年已是百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5小时……
此后多日,胡金花脑海里始终回响着辅导员的话:“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报国,是知识分子固有的基因。甘肃因地制宜设置专业、校企联动培养人才,使每个植根这块大地的学子都能“枝繁叶茂”。
攀登、测量、绘图……甘肃省白银市刀棱山地区,一群“红马甲”在陡峭山崖间忙碌着。他们是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的学生。
“这次野外实习,走了11条路线,测量了260多个点位。”带队教师王小雨介绍,“刀棱山地质构造复杂,是研究西部自然环境的天然课堂。”
“西部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科发展就突出什么!”马小洁如数家珍,“兰大的大气科学、地理学积极参与青藏科考等重大项目,生态学围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风沙环境力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专业支撑……把西部资源特色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西部也就成了学生们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
用心用情的双向奔赴
西部全力拓展“人才空间”、人才辐辏西部汇聚“强劲动力”,用心用情的双向奔赴,让西部大地到处是一派“追风逐日、风光无限”的勃发景象。
越织越密的“利好政策网”,为人才提供了从“留下来”到“创大业”的全程托举。
“工作五年就完成了学术成长‘四连跳’,自己都没想到!”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龙喜不自禁。2019年,王龙博士后出站到宁夏大学任教。短短几年,他先后入选宁夏青年托举工程、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并评上副教授、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004年,我刚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石河子,就得到了全国名中医袁今奇老师的悉心指导。”位于新疆石河子市的石河子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院长张选明说,得益于医院设立的“师徒结对制度”,让他参与了很多学术交流活动。
人才何以投身西部辟榛莽?
“全校有231位西北师大毕业生,占学校老师的95%。他们为东乡教育立大功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东乡中学校长刘国材激动地说。东乡县曾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东乡中学建成启用时,“老师急缺”成了大难题。于是,西北师范大学鼓励引导一批批毕业生到东乡执教:语文老师高旭培养出一个个“作文小能手”,捧回一张张征文奖状;数学老师董培所带班级,在全县统考中获得好成绩;体育老师王宁带领全州最“年轻”的校队,在州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亚军……
“考上北师大啦!等毕业,回来和您当同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副校长董宏亮收到很多来自学生的喜报。来新疆昆玉15年,他把一个个娃娃培养成才,自己还入选了2022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95后“警花”张文文的岗位,在喀喇昆仑高原的边境线上。几年前,从甘肃政法大学公安分院毕业后,这位清秀干练的女孩来到新疆边检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她忘不了第一次走进边境辖区的那一幕:5月的高原白雪皑皑,阳光把界碑上的国徽映得分外鲜红。那一刻,强烈的使命感在张文文心里升腾。
什么才是青春最美的姿态?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是“躺平”还是在天高地阔中成就自我?一批批甘肃学子已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西部风光雄奇!西部山河壮丽!西部蕴藏着无限生机!
当你把身影投进了那份雄奇,当你把汗水洒向了那份壮丽,你的人生,也就透着同样的雄奇与壮丽!
(摘编自《光明日报》《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