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 张蕾 刘宇航 沈春蕾

戚发轫: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0

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是中国航天界的元老,著名的“航天十八勇士”之一。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别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

1957年9月,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戚发轫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时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

当时,因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方拒绝接收中方参加导弹研制的戚发轫等人前去学习。

“你想学,人家不让你学,就只能靠自己。”现实令戚发轫等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于是,在一穷二白且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咬紧牙关,坚持自主研发,攻克了众多难以想象的难关。

“记得首次发射东风2号导弹时,因为经验不足,发射还不到1分钟,导弹就掉下来爆炸了,当时大家很受打击。但团队还是要往前走,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坚信:别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戚发轫说。

20世纪60年代,18名来自七机部一院(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运载火箭设计师听从国家召唤,转入卫星研制领域。在中国航天史上,他们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戚发轫便是其中之一。在新的领域,他先后参与、主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的研制。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戚发轫感慨万千:“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它的核心是自力更生。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那一年戚发轫已经59岁了,原本准备再过一年就退休。“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相比之前一贯的坚决与果敢,这一次戚发轫有点犹豫了,他说:“我也没想到会成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我快退休了,子女都劝我不要再干了。”

戚发轫想起自己去国外参观载人飞船发射的情景。载人飞船发射前,总设计师要对航天员讲:“你放心上去吧,一定能回来!”然后,总设计师签字确认。“现在要我干这个事了,我感觉有点不敢。我就想,到时候我有没有能力对我们自己的航天员这么说?有没有把握去签那个字?”

然而,面对国家需要,戚发轫还是挑起了这个重担。

戚发轫: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1
戚发轫对青年学生的寄语

一上任,戚发轫迅速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与此同时,他从地面试验需求出发,开始筹建北京航天城。征地、盖房子、研制设备、调试设备……这些在戚发轫眼中都很重要,甚至不亚于飞船的研制建设。他始终坚信,只有地面试验做充分了,才能保证上天万无一失。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

此后几年,戚发轫和同事们为增强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了脑汁,只要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这种致力于排除所有疑问的严谨态度,使航天员的安全出征有了保证。

令戚发轫深感欣慰的是,四艘无人飞船都顺利经受了太空的洗礼,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跨越。航天员“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戚发轫等人在发射任务书上签字,成功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时至今日,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越发成熟,但让戚发轫印象最深的,还是“神舟五号”凯旋之后,杨利伟在机场对他说的那句话:“我们国家的飞船真棒!”

“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

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结束后,戚发轫正式开启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戚发轫回到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教,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空间羽流实验室。90岁的时候,戚发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把奖金100万港币全部捐出,用于奖励青年科技创新和青年人才培养。他表示,没有比这样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了!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精神又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戚发轫表示,正是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年过90岁的戚发轫还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向大众传播航天精神和科普知识,继续扛起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的大旗,不遗余力推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希望航天精神不断护航并驱动更多年轻人探索未知的浩瀚太空。”戚发轫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尤其是“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其核心是爱国。一个人只有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最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团队、爱岗位。”谈起爱国与自己热爱的事业,戚发轫说:“爱国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能把你的精力、学问、时间献给国家和事业就是爱国。”

一生矢志航天报国,科技强国初心不变。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是这位老航天人最大的心愿。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