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勿以夹刺”?

作者: 刘佳琪

陈继儒《读书十六观》载:“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后世多征引以申古人护书之切,然其中“勿以夹刺”未见详解。

按:“勿以夹刺”,或指勿在书中夹放大量名刺(别纸)。桂馥《晚学集》卷三《颜氏先友尺牍跋》曰:“副启,肇于前明,古未有也。张氏翼凤云:‘正启多庄语,或有机密,则具副启。’谢氏肇淛云:‘上而奏疏,下而简牍,俱用毛边纸。其制折简夹刺,钤以私印。’”近人徐邦达解释尺牍形制时说:“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上中缝。”与桂馥说相合。桂馥所指“夹刺”即为夹在正启与副启之间的名刺。

名刺,又称名纸、刺纸、刺字、拜帖,与今之名片类似。名刺在元代已见流行,黑城出土文书中有元代竹纸名刺实物,阔七点四厘米,长十二厘米(见《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八册)。清人徐时栋增补赵跋为“烟屿楼藏书约”:“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爪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其中,“勿夹别纸”与赵跋“勿以夹刺”语义相近,大可推测“夹刺”与在书中夹放名刺等纸张相关。笔者揣度,于珍籍中夹存大量名刺(别纸)易使书本鼓胀,不利于保护书籍,遂不为古代藏书家所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