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

作者: 进三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0
《时髦的婚姻》,1986,综合材料和声音,尺寸可变。由艺术家、伦敦 Hollybush Gardens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太多的梦”展览现场图,洛桑州立美术馆,2022。©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洛桑州立美术馆提供,摄影:MCBA,乔纳斯·亨吉。

在北京寒冬的 1 月,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内,一场跨越近半个世纪艺术创作的回顾展正在上演。作为 2023 年玛丽亚·拉斯尼格艺术家奖的获得者,1954 年出生于桑给巴尔的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带着她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世界,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展期从 2025 年 1 月 18 日持续至 4月 27 日,这场由 UCCA 策展人栾诗璇策划的展览,通过 19 组重要作品,全方位呈现了这位英国 20 世纪80 年代黑人艺术运动领军人物的艺术成就。

多维度的艺术语言

希米德的艺术实践建立在其独特的戏剧舞台设计背景之上。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绘画的界限,将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复绘的日常物件、肖像作品以及声音装置等多种媒介融会贯通。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物质性与表演性的深刻理解,更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戏剧空间体验。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1
《金钱的命名》,2004,10 个人形立牌,尺寸可变。由艺术家、伦敦 Hollybush Gardens 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导航图”展览现场图,斯派克岛当代艺术中心,2017。©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布里斯托尔斯派克岛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斯图尔特·惠普斯。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2
《难以下咽:兰卡斯特晚宴服务》,2007,旧陶瓷上丙烯,尺寸可变。由艺术家、伦敦HollybushGardens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隐形策略”展览现场图,牛津现代艺术中心,2017。©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牛津现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本·韦斯特比。

历史的重述与重构

展览中的《难以下咽:兰卡斯特晚宴服务》(2007)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希米德通过在殖民时期上层阶级使用的瓷器餐具上进行复绘,将这些日常器物转化为黑人历史的微型纪念碑。这种创新的艺术实践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更赋予了这些物件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宴席车》系列的木制手推车作品则如同舞台道具般静立展厅,成为迁移与记忆的有力象征。这些作品通过简单而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讲述着非裔群体的迁徙史诗。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3
《太阳的眩光(B计划)》,1999,布面丙烯,122cm × 244cm。©卢贝娜·希米德

海洋叙事与历史创伤

在希米德的创作中,海洋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从《B 计划》系列到《潮汐变化》(1998),艺术家通过对海洋意象的运用,深入探讨了跨洋奴隶贸易给黑人群体带来的历史创伤。这些作品中的海洋既是地理上的实体,也是连接过往与当下的情感载体,展现了文化冲突与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4
《潮汐变化》,1998,纸本粉彩,80cm × 88cm。©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艺术家、伦敦Hollybush Gardens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摄影:安迪·基特。

工艺与声音的交织

展览还呈现了希米德对手工艺与声音元素的独特探索。《六位裁缝》(2019)和《特写——带来改变的材料》(2019)聚焦于手工艺创造中的协作精神与材料属性。而在装置作品《蓝色网格测试》(2020)中,艺术家将不同色调的蓝色图案与三种语言的声音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跨越文化边界的感知空间。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5
《蓝色网格测试》,2020,多材料上丙烯,六频声音装置,尺寸可变。由艺术家、伦敦 Hollybush Gardens 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6
《六位裁缝》,2019,布面丙烯,197 cm × 271 cm。由温哥华Rennie收藏提供。©卢贝娜·希米德。图片由艺术家、伦敦Hollybush Gardens 画廊和纽约格林·纳夫塔利画廊提供,摄影:加文·伦肖。
历史的重绘者:卢贝娜· 希米德中国首展7
《五段对话》,2019,五扇彩绘门,旧木门上丙烯,108cm × 198cm × 4.5cm、80cm× 201cm × 4cm、96.5cm × 192.8 cm×4.5cm、115cm × 235.3cm × 5cm、96cm× 233cm × 4.5cm。

重塑黑人形象

希米德的肖像创作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五段对话》(2019)等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虚构和想象重新塑造了黑人群体的形象。这些优雅自信的人物形象不仅挑战了西方艺术史中的传统肖像画范式,更彰显了黑人群体的主体性与尊严。

卢贝娜·希米德的中国首展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通过多元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叙事手法,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历史、记忆与身份的复杂图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希米德的作品不仅讲述了非裔群体的故事,更引发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这场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的展示,更在于它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和思考全球文化议题的窗口。

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展期里,UCCA的观众将有机会深入体验这位当代艺术领域重要艺术家的创作世界,感受她对历史叙事的独特诠释,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思考。这场展览无疑将成为 2025 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大亮点,为中国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视角和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