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性在本

作者: 郭华悦

食材,千变万化。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性格。

善烹者,首要之务便在于了解食材的性格。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外表,替自己说话。色,色相;味,气味;质,质地。综合起来,便成了食材之“性”。

有的食材,性格简单。诸如大白菜,贵在鲜嫩,水煮、凉拌,就能把鲜嫩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食材,性格简单,烹煮之法也当以简单为要。

这就像一个人,简简单单,纯纯粹粹。该怎么和这样的人相处,才能人尽其用?以简单之法,对简单之人。如此一来,才能凸显原味,尽显本性。

可有的人,在俗世中打滚久了,偏偏喜欢化简为繁。简单的人与事,在其眼中,就成了不简单的错综复杂。单纯成了障眼法,而背后的云遮雾罩,才是应当警惕的。于是,这样的相处,就像一锅简单的好菜,却被煎炸爆炒等烦琐程序烹成了四不像的菜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锅好菜被煮了个稀烂。

也有的食材,性格复杂。

就像肉,有肉的香,却也少不了腥膻。怎么办呢?各种烹煮之道,为的无非是扬长避短,突出肉的香,而去其腥膻。说得简单,做起来却挺棘手。肉香与腥膻,相生相依。过度去腥,有时反倒磨灭了肉香。于是,分寸就显得尤为重要。

更多的人,就像性格复杂的食材,优点鲜明,缺点也让人无法忽视。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同处理一道性格复杂的食材,人都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把优点与缺陷,截然分开,对缺陷穷追猛打,而不顾其与优点相生相依的关系。于是,到了最后,磨灭了缺陷,却也让原本的优点,衰微得近乎寂灭。

一道美食,烹调是否得宜,在于主次。主者,是食材的原味;次者,是其弊端。首要的,在于凸显主者;而其弊,不求尽去,只求将其不利影响减到最低。一个人,亦是如此。与其相处之中,保其本味才是主要;避短,则得适度,否则便适得其反。

善烹者,知道应根据食材的性格,扬长避短;而反之,不善于烹饪之人,因不了解食材之性,容易走另一条偏道,就是遮掩。下重料,如大辣大咸大甜,用浓烈的调料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这么一来,初尝之下,似乎还挺过瘾;但不过三口,就会心生腻烦。

懂得依食材之性来烹煮的人,大多也知道,原味往往才是判断一种食材是否绝佳的标准。味杂,往往是为了掩盖食材本来的味道,以哄骗食客。浓烈的调料背后,真相往往只有一条,就是食材有问题。

人,亦是如此。有的人,面具戴得太厚,把自己本来的面目,遮盖得密不透风。这就像一道下了重料的菜肴,用花里胡哨的调料,掩盖自己本来的气味。无非不想让品尝之人,品出其中的不堪。所以,当一个人的“调料味”太重时,无非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身边的人,其真实的面目是有问题的。

人如食性。简单的美食,贵在本味;复杂的美食,贵在调味。而调味之道,扬长避短,主次分明。这么一来,虽丰富而不混乱,虽多味却依旧层次分明。而人,同样也是。简单有简单的美,而更多的人则需要扬其长避其短。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得明白,要让自己成为可品且耐品的佳肴,而不是一味用浓烈的调料,掩盖本来的面目。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