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虫交朋友

作者: 李瑚/整理

与昆虫交朋友 0

这是“吊死鬼”尺蠖,它受到惊吓后,就会伪装成一根断掉的树枝,从树上垂下来。

猜猜我手掌上的是什么?它们是扁泥甲的幼虫,在小溪流里经常能见到它们,但是它们藏得很隐蔽,常躲在石头下。

这是两只“杀马特”——巨网苔蛾幼虫。它们看上去很大、毛茸茸的,但它们的身体其实很小,只是毛很长而已。

2022年底,10岁的李於言在网络平台上开设“寓言同学”的账号,用视频的方式讲解昆虫名字的由来、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两年多的时间,他凭实力圈粉30多万,累计发布科普视频300多条。

有网友为他的博学点赞,称他为“小法布尔”。也有网友“被吓到”,纷纷打趣留言:“好孩子,你认识姐姐的每一位天敌!”“好可爱!拿远点!”

让成年人都避之不及的“小可爱”,为什么会被他捧在手心上?一起去看看李於言的故事吧。

姓名:李於言

学校:浙江省宁波大学青藤书院

出生日期:2013年3月5日

绰号:寓言同学

兴趣爱好 :科普昆虫知识、徒步、演讲、写作

最想做的一件事:我希望能发现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物种

曾获荣誉 :2023年度宁波市“新时代好少年”;在2024年暑期宁波市中小学生智创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寓言昆虫室”获宁波“二十大家庭实验室”奖项;受邀参加2024年Sci2U年度大会,分享了自己的“凡人科学梦”。

第一次对小动物感兴趣:

妈妈说,我在两岁左右就对小动物情有独钟,经常蹲在地上,静静地观察蚂蚁、蜗牛等,有时候还会将它们带回家饲养观察。

等我长大一些,我还喜欢去草丛里找蛐蛐。蛐蛐会唱歌,我可以顺着歌声找到它们。

最喜欢的三种昆虫:

一是红足修猛蚁。它像是一辆“泡沫装甲车”,遇到危险时就会使出“撒手锏”—— 从尾部喷射白色泡沫,粘住敌人。

二是苏门答腊巨扁锹甲。它是一种体型壮硕、凶猛好斗的甲虫,雄虫体长可达10 cm。它全身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如同身披盔甲的“黑战士”。

三是巨拟叶螽。它“鸣声”在外,声音清脆嘹亮,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螽斯。它的身体呈绿色,像一片行走的叶子。

如何观察昆虫:

昆虫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不要害怕它们,与虫为友,才能更好地观察、了解它们。

探究过程中一件难忘的事:

有一次,我和爸爸深入丛林寻找昆虫,没想到,刚走几步就被马蜂连蜇了两口。那种一阵一阵的剧痛,真是刻骨铭心。第二天,我的脸肿得像“猪头”一样,彻底“改头换面”,连老师和同学都没有认出我。

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

2024年4月18日,我与周尧昆虫博物馆的老师一起在学校举办了昆虫展,展出了自己饲养的30余种昆虫。我还当上了“小老师”,给大家科普了“蝴蝶与蛾”的知识。

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和我分享了生活中遇见的昆虫,甚至还有同学找我签名。

探究昆虫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和兴趣是相互促进的。因为喜欢昆虫,我会提醒自己好好学习,将来进入农业大学学习更多昆虫知识,从事与昆虫相关的研究工作。

推荐一本书:

我推荐《中国习见蚂蚁生态图鉴》。这本书图文结合,能让读者快速认识、了解国内的各种蚂蚁。

最有意思的一次体验:

在三年级的暑假,爸爸带我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 用双脚丈量回家的路。我们徒步4天,每天走10多个小时,从浙江宁波走到杭州萧山区,全程约145 km。

刚出发时,我雄心壮志,心里很激动。可一路上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好几次我都感觉走不动了,想要放弃。但经过一次次思想斗争后,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去。我想:既然选择了出发,就要坚持到底!一直走下去,不去想那些辛苦的事,就没有那么难熬了。

2024年自己的大变化:

这一年,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普的意义。在我的努力下,很多人放下了对昆虫的“偏见”,不再害怕昆虫,甚至和我一样爱上了昆虫。我会继续科普,呼吁大家与虫为友,一起保护生物多样性。

希望拥有的特异功能:

我希望有一双“显微眼”,但凡我的视线所到之处,都能看出其中隐藏的昆虫,同时,我的眼睛还有放大功能,能清晰地看到昆虫身体的细微之处。

选择一个人做一件事:

蚂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昆虫之一,全世界的蚂蚁超过1.5万种,遍布陆地各个角落,而我们对它们知之甚少。所以,我想与国际蚂蚁研究领域的翘楚—— 爱德华·威尔逊一起探索蚂蚁世界。

父母的话

起初,我们担心那些不知名的、看上去有些可怕的小动物会伤害到孩子,但是我们没有干涉,而是悄悄去查资料,了解它们是否对人类有害。“寓言同学”周末没有参加补习班,每周都有一两天户外活动时间。每次外出探险时,他就化身昆虫讲解员,耐心地为我们科普各种昆虫知识。他对昆虫的热爱感染了我们,使原本对昆虫有些排斥的我们,逐渐与虫为友。小家伙的影响力之大,让我们非常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