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

作者: 李晋

浆皮包子

《红楼梦》,借贾宝玉之口,提到了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这包子什么形制?书中未有交待。但我觉得,这种包子与吾乡浆皮包子可能是同一种食物。

浆皮是豆腐皮的别称。黄豆磨成浆,加水煮开,豆浆的蛋白质和脂肪与空气接触后,表面会凝结一层黄白色的油膜。因是豆浆之皮,故名浆皮。磨豆腐者通常用木条将之挑出,晾干后拿到集市上出售。头层浆皮好比牛初乳,营养最丰富,故价值要高些。

浆皮原先非主流吃食,有坐月子妇女的家庭方会购买,用之做成浆皮蛋汤,有催奶之效。大批量购买浆皮的往往是素菜馆或寺庙,多是用来制作素鸭。吾乡功德林素菜馆的素鸭深得居士信众所爱,层层包裹的浆皮以菌菇汁卤制,夹层之间放有冬笋、芝麻、木耳,口感软嫩油润,仿若荤物。

在浆皮包子出现后,浆皮的用武之地得到了拓展。切成小片的浆皮与笋丁、松茸菌末配葱花、姜米入油锅煸炒,入熬煮的酱油、白糖、精盐、高汤焖煮,收汁后浇上麻油搅拌,若以这样的馅心作为小菜,吃着米饭,喝着烧酒,哪怕置身寒夜,都不会觉得饮食单调,时光乏味。

对碱、搓条、摘剂、擀压、包捏……浆皮包子名中有“浆”,但制作面皮时不能搭浆,该有的步骤不能省却。包好的浆皮包子上笼蒸煮,一只只蒸笼下水火交融,无需多久,香味随着烟雾挥散开来,热腾腾地端上桌,夹一只放到碟子里,凑上去咬开,开口处的面皮向内压挤,又迅即张开,被“关押”好几分钟的热香这时一个劲地喷发到脸上。吹上几口气再咬,咸甜味交融在一起,绵韧纠结在一处,在和谐与冲突中摇摆不定之时,口味由清淡渐转至浓烈,热烫的卤香汁在舌面上翻滚而过,像岁月里出现的炙热爱情,让人沉迷却又易被伤害。故吃浆皮包子要慢品慢食,情感的恒温才能维系长久。

相较其他浆皮食物,浆皮包子有了含蓄之美,在牙齿打开它的“世界”后,一段舌尖的美妙之旅就开始了,由浆皮,或许能想到它的“近亲”豆腐;由松茸,或许能踏足到它的产地彩云之南;由笋,或许能想到喜食它的国宝熊猫。这都是舌尖旅程中的花絮,它们入口入心,精彩地绽放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浆皮分三六九等,一笼的浆皮包子亦有等级之分。蒸笼周边的包子一定比蒸笼中间的包子好吃,因为蒸笼底部的松针垫在编织时,收口往往在中间,蒸煮时,水蒸气往往透不过来,味道自然就打了折扣,当然蒸其他包子也是这么个理。

牛肉包子

受《水浒传》影响,我原以为宋朝吃牛肉很普及,后来了解牛肉在宋朝很金贵,非普通人能享用。我印象中,牛肉压根就没便宜过,价格是猪肉鸡肉的几倍。

百姓人家,过日子总要精打细算,三天两头吃牛肉的家庭很少。以前我母亲只在节庆时才会买牛肉,以牛肉搭配白菜或青菜或豆腐烧了吃。本地菜场所卖的主要是汆熟的牛肉,切片用酱油醋辣椒汁蘸食,是很下酒的硬核菜。本地一些茶馆从牛肉里看到了商机,化整为零,做成一个个价廉物美的包子,换得了不少民众的钞票。

牛肉包子,馅心以牛肉丁为主,佐以笋丁,当然也有茶馆出于成本考虑,把笋丁换作土豆丁,这样的包子味虽不赖,但看上去黏黏糊糊,不太清爽,美食之色亦不可忽视。我喜欢的还是牛肉笋丁馅包子,口感厚实,味道清新,像年少时笨拙的初吻,无技巧可言,却胜似千言万语。

牛肉包子表皮鲜亮白润,馅心绵韧湿润。“润”在牛肉包子上有着不同释义,外表的“润”是光度,内里的“润”是油分。牛肉包子和很多包子外观相同,顶端一圈褶纹围绕着“鲫鱼口”,忽略了颜色的话,其形类似于蒲公英花,在“花”之上,似乎能看到阳光雨露生成出的暖意,以及月色中的清澈光华。

热吃牛肉包子最好以盘子承接,端起盘子,夹起包子凑嘴边开一口子,能看到饱含汁水的肉馅在晃荡,把画面放脑海里洗礼,感觉就是微缩版的肚皮舞女郎在表演。此时对着包子开口处轻轻吮吸,中间不要停顿,以免卤汁滴落盘中,造成浪费。吃牛肉包子时可以佐汤面馄饨,或以茶水配之,但要以西湖龙井一类清淡绿茶为宜,这样不会冲淡牛肉的本味。

摆放冷了的牛肉包子可放锅里煎,趁煎得滋滋作响时,撒一把芝麻,扔一撮葱花,在热油的“鼓励”下,馅心恢复了多汁的本性,外皮有了黄金般的色泽,特别是近油最多的包子底板,“纯度”似乎更高,嚼入口中酥松香脆。连皮带馅咬一口,根本无法甄别混在一起的厚重香味,油香联合麦香、肉香、葱香、芝麻香在舌尖上演绎一段“五味进行曲”。

吾乡牛肉包子所用牛肉,多取自北乡散养的水牛。它们会吃带有露珠的青草,会跑到池塘里“泡澡”。内外得到浸润的水牛肉质鲜嫩,带有韧性,吃时生缠绵,吃后有回旋,连续几天不吃就产出念想。这似乎也是牛肉包子面市多年,一直未曾被淘汰的主因。

龙虾包子

好多年前,吃龙虾的人很少,那时饭店的菜单里是没龙虾菜的。而现在,每家饭店至少都要有三四种龙虾菜,龙虾成了我们饮食里的常客。我们这边甚至有几家餐馆只在龙虾上市时营业,其中一家餐馆老板还靠卖龙虾买了别墅购了车,最近又移民了澳洲。

龙虾爆红后,野外的龙虾不够人们消耗了,养殖龙虾的就多了起来。吃龙虾不一定要追求自然生长的,养殖的反而要干净。因为龙虾适应力强,在臭水河阴沟里都能很好地活下来。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要是知道吃的是这样的龙虾,食客估计肠子都会悔青了。

现在夏天聚餐时要是没了龙虾,酒喝起来定是寡淡无比,饭吃起来必是枯燥无味。但古语云“病从口入”,故吃龙虾一定要吃得明白,吃得放心。我熟悉的一家饭店,他们包括龙虾在内的所有食材都是精挑细选,这么说也许有打广告的嫌疑,但我吃了觉得味道新鲜,重点是人家老板拖家带口一日三餐都是在店里解决,这是实打实的“真金不怕火炼”啊。

近来这家饭店又在早晨供应起了龙虾包子。剥好的虾仁,剔取的虾黄,放猪肉糜里,添些葱姜,加点料酒,搅拌成馅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剔取虾仁时,要抽掉虾背上的黑肠线。因去了黑肠线的虾仁肉质易松散,故在剥取虾仁前,可将龙虾先下锅过油,这样能维持虾仁滑弹的口感。

有了肉馅打底后,虾仁突显出滑嫩,虾黄漫溢出鲜爽,它们蒸制的过程中,或嵌入肉馅,或融入肉馅,肥瘦合宜的肉糜由此生成出金黄的油汁,从内部渗透到松软的包子皮上。等到出锅后,能看到包子顶端的“鲫鱼口”里,都有了一汪油汁。

咬开龙虾包子的面皮馅料后,油汁随即濡润了牙关和舌面,一嚼一咽间,猪肉的厚重荤香中冷不丁地冒出龙虾的清甜和鲜美,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食欲,层次丰沛的滋味渗透到味蕾世界里,拼接出一片充盈着清新气息的鱼米之乡,幻境中的田园更可能是理想中的家园,形似灯笼的龙虾包子照亮了内心深处的归途。

拿演艺圈来形容的话,龙虾在我们饮食生活当中,已从“跑龙套”的角色成为一线主演,而龙虾包子的开发,似乎标志着它又向乐坛等领域进军了。但无论怎样发展,受益的永远是我们这帮“吃货”群众。

雪菜包子

冷冬之季,常见雪天。雪是自然景色,亦是天然养料。雪盖田野之际,一蓬一蓬的雪里蕻趁势生长,在白茫茫大地中显示出一抹绿意,因之为秋播冬收,故又有冬菜一名。

收获后的雪里蕻,被农人运到市集上出售。雪里蕻价低廉,买家通常都是几十斤上百斤的买。雪里蕻有涩感,极少有人直接拿来入菜,一般都要进行腌制。雪里蕻叶多梗细,腌后,味道比“高脚白”腌菜好。买回来的雪里蕻洗净后,挂阳台的晾衣绳上,让它吸收阳光的抚照,接受风霜的洗礼。历经考验的雪里蕻可经久贮藏。

等在外搁上多天的雪里蕻萎缩了身形后,就将它用盐揉搓,一层层地码到腌菜缸内,压瓷实了,再摆一块颇有分量的石头压上。这种石头有个专业名称叫做“压菜石”,以前没有专门卖“压菜石”的商店,人们都是东寻西觅,也许在荒坟扒一块残碑断碣就用上了。收旧货的小畯曾以“三文不值二文”的价格从乡间买过一块“压菜石”,这石头大有来历,是我们这边宋代城墙的匾额。

腌菜缸里的雪里蕻,在盐的刺激和石头的挤压下,不断地渗出汁水。个把月后,搬开石头,缸内的雪里蕻已变成了黄绿色。这时取出来切成小段,和肉丝一起烧,配杂鱼一起煮,与豆腐一起炖,即使只配几个红辣椒单炒,亦是下酒又下饭的家常小鲜。若把雪菜煸炒为馅,做成雪菜包子,也必是甚得人心的美食。

吾地很多早餐店都有雪菜包子卖。当然煸炒的雪菜包子馅里,不仅有雪里蕻,还有五花肉丁和笋末,荤素两食材再加上葱姜等佐料的帮扶,极大地丰富了雪里蕻的色香味体系。当雪菜包子连蒸笼一起端上桌时,从氤氲的热香气中,能看到白亮的包子有序地摆放在松针垫上。因个头不小,一笼里面也就放了七八个雪菜包子。但个头不小不代表食客对它有开发难度,饭量大者吃五只雪菜包子不在话下。

历经煸炒、蒸煮的雪菜馅,由面皮包装后,美妙得难以言喻。入口时,牙齿穿过绵软的包子皮后,能听到轻微的嘎嘣脆声响,接着咸鲜和鲜甜先后在嘴里横冲直撞,随着咀嚼的深入,油滋滋的肉丁和脆生生的笋末也混迹到其中,似乎是环肥燕瘦两类型的美人在嘴中较着劲,同台比美间演绎了至鲜之味。

我原先上班要经过一家早餐店,常能闻到一股雪菜包子的香味。雪菜包子的气息在包子里面具有个性。调整办公地点后,我还时常想念起这味道。时间宽裕时,我会绕道走这家早餐店门口过一下,或点几只雪菜包子吃吃,或闻闻雪菜包子的香味。美食,有时体悟体悟就过瘾了。

我认识的一位“老吃刮”,他到早餐店用餐时,会点一碗阳春面,一只雪菜包子。他吃雪菜包子时,先吃包子皮,最后把馅料放面条上作浇头,这样一碗雪菜肉面就有了。阳春面和雪菜包子加一起,比单点雪菜肉丝面还要便宜上几元。遇上这样的吃家,店方真是拿他没辙。

白菜包子

浙江是省名,也是人名——明末清初有画僧浙江,擅山水,所作删繁就简,清冷秀逸。我临习过他的作品,只得皮毛,意境相差十万八千里。想来画画不只是靠笔墨线条,重要的还有绘者人生之得失。

吾观浙江的画风,疏淡有味,与白菜之味仿佛。白菜虽是寻常蔬菜,但不可轻易忽略其价值。寄萍老人喜作白菜,常题“咬得菜根,百事做得”。这是至理名言,远比当下画家单一地题写“百财”要高明许多。

白菜常在餐桌上与我们相逢。它的至美时刻当在秋末,经过秋霜“腌渍”的白菜,被称作“晚菘”。“菘”似乎表明白菜有着松树一样的傲骨,寒冷是天降大任,只有历经磨难,才会淬炼出更好的自己。

白菜性平,荤素皆可与之搭配。雪天里,剁一棵白菜,配上鱼肚、鱼丸、肉圆、粉丝及各式菌菇炖一锅“全家福”,品食者可按喜好,夹取可口的食物,舀取味美的浓汤。水雾氤氲中,一片欢声笑语。这安详之景是和谐社会基石上的美丽纹路。

提及白菜,我还会想到白菜包子,这是秋冬时的大众早点。吾乡有一家小茶馆,开在一古刹对面,其只售卖素汤面及素包子,所做的白菜包子堪称一绝。我和茶馆里的老板聊过,他们每天要卖到七八百只白菜包子。

这家茶馆环境颇显陈旧,梁架结构的房子,地面铺的是方方正正的罗底砖,摆着十多张老式的四仙桌,搭配油漆斑驳的学士椅或高矮不一的条凳,有些影视剧里晚清食肆的感觉。初一月半的时候,茶馆的生意会特别火爆,周边的信众去古刹烧香时,会顺便来吃个早餐。

我去过这家茶馆不下百次,常点两只白菜包子,要一碗免费的蚕豆瓣熬制的素汤。要是招待朋友,就会点上一笼白菜包子,再下几碗素汤面。因个头大,脸盆大的蒸笼里只放置了八个白菜包子,笼底是一层松针垫,蒸煮时,能将草木芬芳融入到包子里。

白菜包子的品鉴黄金期当在出笼后的五分钟内,此时香味尤盛,会随热气滚滚而来。白菜包子外体饱满,腹体宽敞,形如康熙名瓷太白尊,其是由摹仿李太白的酒坛而得名,这么一比喻,白菜包子似乎也沾光有了诗文才气。

一道篱笆三个桩。白菜包子馅料里,不只有白菜,还有茶干丁、香菇末,它们齐心协力,让美味的“篱笆”更加牢固。

白菜包子的口感初是平淡,咀嚼数下后,却又有一种说不来的浓郁。表面看,它内陷的汁水不如肉包丰盈,但却能在口舌运动中阵阵地漫溢出来。整个品尝过程带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食完整个包子,嘴中周边还弥漫着鲜味,让人深刻理会到“意犹未尽”的含义。

上一篇: 怀民
下一篇: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