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主义

作者: 韩少功

韩少功,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报告政府》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及长篇散文《山南水北》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作品有四十多种外文译本在海外出版。

我相信一个人的创作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前不久看过的某一张报纸,动笔前与某位客人的交谈,墙上的某一幅画,窗外的某一棵树……这一切都可能制约着你就这样而不是那样写下来了。

好在作者无须都成为文学理论家,就像母鸡下蛋并不需要懂得什么下蛋理论,猫捉老鼠并不需要懂得什么捉鼠的理论,一个人写作时不必在乎什么主义不主义。好在作品也并不是因为够格贴上什么主义的标签,才一文不值或身价百倍的。

我是个杂食类动物,口味较宽,既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喜欢现代主义的作品。读得兴起入迷的时候,我忘记了他们是否有标签,或是否应该有个标签。我同时也发现,在那些宏伟辉煌的文学高峰周围——不管这些高峰属于哪一种“主义”——总是围绕着很多幼稚嫩拙者、复制模仿者、造作卖弄者、哗众取宠者、趋时附势者。而这样的作品,往往还占多数。

各种路数的作品都良莠不齐,大概不是什么今天的新奇发现。那么,我们可以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来怀疑现代主义,也可以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来轻蔑现实主义,但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立场——一个更重要的立场?我们是否应该站在现实主义的和现代主义的以及一切什么主义的好作品的立场上,来批评现实主义的和现代主义的以及一切什么主义的次品、赝品、废品?来批评一切虚伪、贫乏、庸俗的文学?

《大珠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话。有客问慧海法师:“儒佛道三教,为同为异?”慧海法师回答:“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而不在教之异同。”一位佛门法师并不排斥儒、道两家,这种闪耀着东方大智大慧的态度,是十分有兴味的。其实,文学中也是迷悟由人,而不在主义之异同,不在概念观念手法流派之异同。文学的概念都是由人而生,为人所用。过分拘泥执着于这些概念,在概念与概念之间斤斤计较,你死我活,削足适履,大概就会由悟而迷了,大概就会忘记一件更要紧的事。

更要紧的事当然是:把作品写好。

(摘自《熟悉的陌生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 张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