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亭

作者: 丁迎新

没听说过负心亭吧?晓天镇上就有一座。因为这座亭子,它所在的村庄也被叫成了黑村。不少村民想给村子改名,可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不同意:“留着这个疮疤吧,当个警示。”

晓天镇是皖西大山里的一个小地方,山清水秀。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逃难至此,舍不得离开,最后留下了“晓天”这个名字。山水佳处必出人才,晓天也是如此。明朝末年,晓天西南方的张村出了一个神童。张神童聪慧过人,但因家贫无钱读书,家族中人不忍神童被埋没,号召大家出钱,合力将其送进了学府。

张神童不负众望,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最后考中了进士,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官,远赴他乡就任,成为晓天一带人人皆知的骄傲。

又过了几年,张村一个叫张大旺的年轻人受到张神童的事迹鼓舞,埋头苦读。张大旺自认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屡考不中。渐渐地,张大旺对张神童由崇拜、敬重和羡慕变成了嫉妒和不服。如何才能同他比试一番,一较高下呢?张大旺想出了一个主意:以同乡同宗晚辈的身份,去张神童那儿谋个差事,再慢慢努力,机会一到不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吗?打定了主意,张大旺就出发了。

走了近两个月,张大旺才来到张神童主政的地方。这里商业发达,街巷繁华,一切井井有条,人人面带笑容。听说这里刚过灾年,却有如此盛景,张大旺不禁对张神童心生敬佩。

来到张神童的府第,张大旺报上名号,张神童亲自迎了出来。招待的酒菜虽不奢华,却也丰盛,张神童更是热情有加。当听到张大旺不远千里来此的意图时,张神童皱了皱眉。略一思忖,他亮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你有真才实学,自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只是需要时日而已。若靠人情关系举荐,坏了纲常律法不说,做起事来必定引发非议责难,授人以话柄。如果你愿继续求学,我可资助,其他免谈。”

听了这番话,张大旺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水里。他表面上诺诺连声,实则内心已生出无限恨意。出得门来,游荡在街上,张大旺听到的都是欢声笑语,唯独他心怀戚戚,走投无路。

不行!我不能就这样回去,那样更没脸面。走着走着,张大旺又想出一个主意:何不打着张神童的旗号,找他下面的官员?不信那些官员里有不拍他马屁的。事实却出乎张大旺的意料。那些人一听说张大旺的来意,一个个直摇头,都说这是违反律法的事,轻则丢官,重则处死,唯有认真做事才有好前途。

就在张大旺心灰意冷之时,其中一个官员总算有所动摇。在张大旺拍着胸脯担保出了事由他自己负责后,那位官员把张大旺纳入了官差的行列。可没到一个月,此事就被人告发了。张神童大怒,那位官员的官职被罢免,张大旺被驱赶出境。

张大旺那个恨呀,呼出来的气都像是火焰,能点燃万物。气愤催生恶念,一个恶毒的念头在张大旺的脑海中慢慢酝酿。

一个多月后,张大旺回到了晓天镇。众人看到张大旺披麻戴孝,双手高举一白布挽幛,上书几个触目惊心的大字:负心神童,张氏之耻!

他一路走,一路哭诉,本村家家走到,哭诉的内容大致为:远在他乡的张神童罔顾廉耻,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乃天下第一负心之人。一负妻心,逼死家乡结发妻子,另觅新欢;二负娘心,置娘亲苦心教诲于不顾,无视亲情,听信谗言,抛弃娘亲;三负民心,伙同不法商人趁灾害之年囤粮,赚取不义之财,夺人土地、霸人妻女。

众人一听,大为震惊。一年前,张神童原配妻子去世,他回乡安葬是事实。其娘亲同时被送归,尔后张神童以公务繁忙为名,不曾回来探望,也是事实。张神童的娘亲当时说自己思乡心切,身在异乡水土不服,才渴盼归家。回来后不到半年,她就因病去世,张神童以应对灾情为名,不曾回乡吊唁。事情难道真如张大旺所说?再加上那些到过张神童主政地界的本乡人说,求他办事,一概被拒绝,张神童不近人情应当不假。

张大旺又取出一封用血写的万民书,说是从进京告状的百姓手中得来的,上面洋洋洒洒写尽张神童的恶行丑事,读之令人耳红心颤。张大旺呼吁,这样的人是家族的耻辱,他愿牵头集资建造负心亭一座,以警示世人,昭示后代子孙。一时间,大家纷纷响应。

很快,在通往张村的路口,人们建起了一座亭子。亭子有三面,每面都是倒过来的心形,从上向下看到的截面也是心形,亭内外全部漆成了黑色,看上去格外触目惊心,人称黑心亭,也称负心亭。即使在雨雪天,路过的人也不愿进亭歇息。张村也被人叫成黑心村,后来连“心”字都省去了,直接叫成黑村。

这年,张神童回乡省亲,到达家乡之后,一路上乡亲们皆躲着他。张神童很是疑惑,着人打听,才知原委。他原本不甚相信,可到了村口亲见负心亭,他不得不信了。张神童大笑几声,掉头返回,从此再没回来过。

纸是包不住火的,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得知真相后,乡亲们后悔不已,而此时张大旺已逃往异地。负心亭被乡亲们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只是黑村之名仍口头流传着,像噩梦般挥之不去。

上一篇: 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