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陵风华
作者: 菩提树炎陵县原名酃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后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这里山水旖旎,钟灵毓秀,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到处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踏入炎陵,雄浑壮阔的罗霄山脉似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层峦叠嶂,峰林如海,绵延至天际。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仿若仙境落入凡尘。据当地人讲,这里的春日,山花烂漫,遍野的杜鹃似燃烧的云霞,将群山装点得娇艳欲滴;夏日,绿树浓荫,山间清泉潺潺流淌;秋日,山林尽染,红枫与金黄的银杏交织,色彩斑斓,就像大自然打翻了的调色盘;冬日,雾凇山峦银装素裹,雪霁天晴时,日光洒下,折射出五彩光芒,宛如童话世界。
洣水,这条炎陵的母亲河,悠悠流淌千年,澄澈碧绿,如一条柔美的丝带穿城而过,河畔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似在诉说着古老悠长的故事。泛舟洣水之上,水波潋滟,清风拂面,两岸的青山、村落、田园依次掠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水中鱼儿嬉戏,偶尔跃出水面,溅起晶莹水花,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
踏上炎陵这片土地,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仿佛有个悠远的声音在呼唤,引领我走向那华夏人文初祖——炎帝的安息之所。炎帝陵,满目翠影摇曳,松柏像是忠诚的卫士,挺立千年,守望着这片圣地。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碎金般的光芒,仿佛为这庄重之地披上了一层神圣的纱衣。沿着古朴的石板路前行,路旁的石碑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铭记着历代华夏儿女对炎帝的敬仰与追思,一行行小字,宛如历史的眼眸,静静凝视着往来的行人。陵前的祭祀广场开阔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那是后人虔诚供奉的余韵。站在广场中央,抬眼望向炎帝陵古朴典雅的殿宇,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红墙金瓦在青山绿树间显得格外耀眼。那雕梁画栋间,龙凤之姿栩栩如生,似欲腾飞而起冲向云霄。此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炎帝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的画面,他以无畏之姿开启华夏农耕文明的曙光,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从野蛮迈向文明,恩泽惠及千秋万代。
缓缓步入大殿,一尊炎帝塑像庄严肃穆地端坐于内,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似能洞悉世间万物,又满含对苍生的悲悯。塑像周身环绕着柔和的光晕,光影闪烁间,我似乎看见炎帝穿梭于山林旷野,亲尝百草滋味。看见他手把手教百姓耕种,汗水滴入泥土,滋养出第一株茁壮的谷穗。在他面前,我满心敬畏,俯身叩拜,感恩他赋予华夏民族生存的根基与奋进的力量。
绕过正殿,后院清幽静谧,一方方碑林错落有致,碑上的诗词歌赋、祭文铭刻,皆是后人对炎帝的深情缅怀。有的笔触雄浑,书写着历史的厚重;有的言辞恳切,饱含追思的热泪。轻抚碑身,那冰冷的石质下似有滚烫的温度,是无数华夏儿女绵延不绝的尊崇与热爱。
晨曦初照,炎帝陵被一层薄纱般的柔光笼罩,翠柏凝露,好像在为始祖垂泪缅怀。遥想远古,混沌初开,华夏大地榛莽未辟,民众尚在生存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炎帝,这位悲悯苍生的圣者挺身而出,自此开启了一场改变华夏命运的传奇之旅。他心怀悲悯,亲尝百草,不顾毒性的侵袭,以身试险,只为探寻那能治愈疾病、解除民众疾苦的良方。山林密处,他穿梭其间,辨识百草的性味、功效,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一本本“无字药典”,由他的足迹书写,镌刻在大地之上,终让医药的曙光穿透病痛的阴霾,庇佑华夏子民繁衍生息。从常见的草药到珍稀的药植,他的发现如点点星火,点亮了生命延续的希望,后世医学的蓬勃发展,皆以此为滥觞,绵延至今。
农耕文明的曙光,亦由炎帝亲手点亮。彼时,人们靠天吃饭,采集渔猎,食不果腹。炎帝苦思冥想,制耒耜,教稼穑,开启了农业生产的新纪元。他带领民众垦殖荒地,播撒粟黍稷麦;他观天时、察地利,教会民众应季而作、依时收获。从此,华夏大地稻香四溢,谷仓渐盈,人们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游猎生涯,扎根乡土,筑起家园。这不仅是生存方式的转变,更是文明进程的关键一跃,为华夏民族的昌盛奠定了坚实根基。
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创设集市,开辟了商贸交流的通途。部落间的隔阂,在以物易物的往来中渐渐消融,互通有无让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智慧与技艺在交流中碰撞、融合。手工艺制品、富余的粮食、采集的山珍,琳琅满目的货品摆满简陋的摊位,却承载着经济发展最初的蓬勃活力。公平交易、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也自那时起,如同一股清泉,润泽着华夏商业文明的沃野,流淌千年而不绝。
驻足于炎帝陵前,香烟袅袅升腾,那是后世子孙无比虔诚的追思。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皆怀着崇敬而来,或挥毫泼墨,或伏地叩拜,祈愿在始祖的护佑下,华夏昌盛,文明赓续。陵殿巍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碑刻林立,铭刻着岁月的颂歌。
炎帝陵,凝聚着炎帝的无量功德,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民族的灵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砥砺奋进。在这方圣地,历史从未远去,文明永不停息,它将继续见证华夏民族向着光明未来,扬帆远航。
回溯往昔,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此熊熊燃烧。炎陵被革命热血浸染而成为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领部队在此转战,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叶家祠,那座古朴的建筑,见证了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实践。
1927年中国革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秋收起义的失利,让革命的道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让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成为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革命武装,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旧军队的习气和作风。10月15日晚,在叶家祠的阁楼上,油灯如豆,一张四方桌,几条长凳,桌上压着的两张红纸,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C·C·P”几个英文字母和入党誓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赖毅、陈士榘、李桓、欧阳健、鄢辉、刘炎六名年轻战士,脸庞被灯光映得通红,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毛泽东的引领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从那一刻起,人民军队史上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架构上看,它改变了以往军队中党组织松散、无力的状况,使得党在军队中的领导有了坚实的基层组织依托,党支部如同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镶嵌在连队之中,将党的意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迅速而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战士,使军队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高度集中统一的有机整体。有了党支部的领导和组织,连队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战士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在战斗中,党员们冲锋在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身边的战友,使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残酷的自然环境和物资的极度匮乏,战士们始终坚守信念,紧紧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民军队前行的道路。它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党的建设形成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党的领导机关,让党的组织体系深入到军队的基层,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让人民军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有了坚不可摧的力量源泉。
叶家祠、军魂广场、八担丘讲政治课旧址、红军宣传标语墙、中村插牌分田旧址等等,一处处红色遗址,犹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传承着红色的基因。炎陵人民,更是以这片土地为荣,他们珍视历史,传承文化,将“支部建在连上”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如今,漫步炎陵县城,古韵与新风和谐共生。老街的青石板路,铭刻着岁月痕迹,街边传统手工作坊飘出阵阵烟火香气;现代化的建筑、便捷的交通、热闹的商业街又彰显着时代活力。炎陵,正承载着历史荣光,依托着绝美山水,向着未来大步迈进,续写着更加绚丽的篇章,让这方土地的风华永绽光芒,为世人所铭记、所向往。
责任编辑:高权
菩提树,陕西洛川人。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