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谐两相映 妙趣自天成

作者: 侯晓田

一段克服千难万险的朝圣之路,一队性情各异的取经师徒,一场驰骋三界五行的瑰丽传奇……华语世界里,没有一个故事拥有像《西游记》一样强大悠长的生命力,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神幻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故事、人物及其瑰丽新奇的想象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文章就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其文虽短,亦能管中窥豹,得全篇之妙趣耳!

首先是妙趣横生之情节。节选文字概而言之,就是“神仙打架”,写的是孙悟空闯东海、闹冥府,弃“弼马温”自封“齐天大圣”,二入天庭,搅乱蟠桃宴,偷吃老君丹,再回花果山后,观音菩萨向玉帝大力举荐二郎神擒大圣的情节。

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三百多回合,不分胜负,“见本营中妖猴惊散”,无心恋战而“败走”。

二人的打斗,从此开启了变化摇曳生姿的“智斗”模式。过程异彩纷呈,变化之奇、变化之多、变速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大圣变麻雀,小圣就变饿鹰去捉;大圣变大鹚老,小圣又化作大海鹤去追;大圣化作鱼,小圣就变鱼鹰去啄;大圣变作水蛇,小圣就化为灰鹤去食;最后孙悟空变作花鸨,二郎神则用弹弓打他。待大圣见变活物不能逃脱,转而变作无生命的土地庙,以为这样可以蒙混过关,不想又被二郎神识破。最后他又跑到灌江口,扮起了二郎神的模样。结果真神一到,只得现了原形。

这眼花缭乱的变化有着超强的代入感,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让读者既为大圣叫好,又为大圣捏着一把汗,又神奇,又生动,扯着读者的心弦,貌似是即兴式的花样翻新,背后却是“一物降一物”的哲思智慧。更可贵的是作者在赋予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异性的同时,依然保留了他身上真实有趣的人性。比如大圣见“本营中妖猴惊散”便会心慌;变作麻雀后却不急走,又“飞在树梢头钉住”看六兄弟热闹;情急之下变成花鸨,还能被二郎神的弹弓打个躘踵;变作土地庙时尾巴不好收拾的局促;被识破时的惊慌;在灌江口变作二郎神查点香火时神气活现,“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的打趣嘲弄等等,都让情节充满了张力,于张弛之间横生妙趣。

其次是庄谐互映之人物。文中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二郎神,一个是孙悟空。前者是灌江口“领袖”,玉帝的亲外甥,出身高贵;后者是花果山的“猴王”,破石而生、无父无母的石猴。一个是坚守底线、沉稳庄重;一个是无所顾忌、泼赖率性。同样千般变化,一个变的不是麻雀就是水蛇,甚至是最不入流的“花鸨”也无所谓;一个变的不是鹰就是鹤,样样珍禽祥瑞,不损身份。一个是“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公开战术的磊磊落落;一个是“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不管不顾的泼赖胡缠。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役中,二郎神并不执着与孙悟空个人本领分个高

下。在与孙悟空缠斗之际,先让梅山六圣和草头神捣了孙悟空的花果山老巢,乱了敌心,后又依靠李天王等友军团队,明了敌踪。从前到后打得有布局、有章法。而孙大圣却是一人神通,典型的孤勇者,从头到尾打得随心随性无套路。

这两个形象一庄一谐,在秩序与挑战、规则与自由的碰撞对比中,双圣个性愈发鲜明,效果上相映成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把小圣大圣这场对抗式的战斗放在整本书的背景下观照,在后面第六十三回中,我们会看到还有一次二圣相逢的情节,只是这一次已是五百年后。面对九头虫的挑战,昔日的对手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从对抗到和解,从冲突到和谐,学会了责任与牺牲的大圣与宽容有大局观的小圣,在历经沧桑后,找到了共鸣,共同守护着世间的和平与正义,在星月光前,幕天席地,举杯叙旧。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再次是新奇灵动之想象。应该说整部《西游记》都是张开想象力的翅膀在天地间恣意翱翔,《小圣施威降大圣》亦可谓是处处奇思,节节妙想,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这一场神仙打架从天上打到水里,再打到陆地,从花果山打到灌江口,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自由穿梭、战斗,展现出神话世界不受现实空间限制的特点,让故事的发展更加富有变化和惊喜,令读者深刻感受到作家磅礴的写作气势和创作张力。

二圣棋逢对手的相机变化从动物到庙宇再到二郎爷爷,静态与动态都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尤其是大圣变作土地庙一节,“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把一只猴子的身体与土地庙贴切对应,既觉精妙,又不突兀。不好收拾的尾巴变作旗杆,更是令人绝倒。

最后是生动鲜活之语言。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文中动词的使用。写小圣,用的是“赶”“急”“仔细看”“笑道”“撞”“举”“劈”等词语,为的是写出小圣紧追不舍、胆大心细、居高临下、成竹在胸的优越感。写大圣,用的是“跑”“慌”“撺”“伏”“惊”“冒”等词语,为的是写出大圣心意散乱、急于脱身、机敏灵活的活泼感。

除了动词使用的精当外,文章也使用了排比反复等修辞,在表情达意上效果甚好。比如这一处:“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绘出了二圣所变飞禽与鱼儿的奇模怪样,相似的句式也体现了二者胜负难辨的旗鼓相当。再比如:“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处反复一方面写出六兄弟的手忙脚乱与无计可施,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大圣的艺高胆大。

文末想特别提出的是,读本篇,确是需要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所言的“童话精神”,需带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儿童之心去阅读和欣赏,也只有如此,方能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天真情趣与幽默态度。

上一篇: 园兮园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