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吧,少年
作者: 洪广玉除了在二十岁左右看过一段时间散文,我后来就很少特意去看散文了。我以为,如果是想感知语言本身的魅力,诗歌最好,而要体会结构和故事的精妙,那么可以读小说,散文相对是两头不讨好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极端看法,没有太多好探讨的。在读了一组陕西90后小伙子李旗语的随笔,我开始修正这个想法了。面对具体的文本,其实我们并不会想它是什么文体,而更会看它有什么独特的东西,它是否具备一些可能性。
这是一个刚刚度过少年期的少年,悸动的年龄,风帆满满的雨季,作为一个80后,我本能地会想,这一代和我们会有什么不同。也许是还踩着了农业文明的尾巴,我们更为怀旧,对过去的风俗更有联结感,对于时代的转换心态更为复杂。而仅仅是10年之差,从时间上来说谈不上“代沟”,但90后确实不同了,他们更为洒脱和自由。
来自母亲李小洛的影响,使得他早早地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让他背负更多的期望值,会有压力和焦灼感。“但是压力一方面也是动力,自己不能过于依赖环境,要有自己闯荡的精神。”
艾略特、王小波可以是共同的精神养分,但是网络小说、魔兽世界、《三国志11》却是新的符号。当我们偶尔在文中使用时,那是在谨慎地模仿生活,而他们使用时,那就是生活本身。这无关其他,这样的生活仍然是真诚的,只是站着的姿势有些不同。
我在20多岁才听到许巍,他们在十几岁就能听到许巍了。我坐过的火车都有明确的属性:快和慢,漂泊或抵达,而李旗语说:“孤零的小站,稀落的人群,有怎样也走不出人类构筑设计的感觉。从未发觉自己原来就隶属于这么庞大的擅于约定成俗的种群。”我惊叹于如此优秀的语感,更羡慕于如此早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生命体悟,这更接近一些真相。
我们用了很久才想明白,写作是为了获得一点精神上的自由,而他们更为幸运,他们一开始就有自由的基因和起点,所以追求自由是如此自然而然。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条件去享受写作,去记录纯粹的生活,而不附加条件。
自由是珍贵的,可惜不能分享。少年,奔跑吧,去追求属于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