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与“善假于物”

作者: 孟方方

司马迁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人人自以为更生”,由此得来的“自力更生”,强调的是不依赖外部的援助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存和发展。《荀子》中著名的“劝学篇”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善假于物”强调善于利用外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借助外部条件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这两个概念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和发展理念。

“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或排斥外部资源,而是指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合理地借助外力。“善假于物”突出一个“善”字,即并不完全依赖外部资源,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外部条件来增强自身的能力,实现个人的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力更生”与“善假于物”都很重要。

《郁离子》中有“鹳鸟迁巢”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子游在武城做县官的时候,有个看守墓园的老汉看到城门旁边小土堆上的鹳鸟突然把巢移到了高处的石碑上,因为鹳鸟能够预知天将下雨,于是老汉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子游。子游让全城百姓修造船只,最终武城百姓幸免于一场山洪。但大雨下个不停,淹没了石碑,鹳鸟哀鸣着,没能逃过这场灾难。子游能够带领全城百姓幸免于难,一方面是因为他懂得“善假于物”,否则,他会对老汉的消息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姓们拥有造船的知识与技术,否则,他们也会像鹳鸟一样,难以自立。因此,“自力更生”是内因,是主导;“善假于物”是外因,是条件。我们需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假于物”,从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为此,我们首先要有“自力更生”的本领和信念,其次要有“善假于物”的眼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早年行医时阅读了不少古典医籍,打下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但后来他根据自身的经验发现了医籍中存在谬误,决心修正,最终写出了巨著《本草纲目》。正是因为李时珍有“自力更生”的本领和信念以及“善假于物”的眼光,才让我国传统医药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另外,“自力更生”和“善假于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假借的外物可以成为我们立足、发展的支撑和源泉。这需要我们时时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社会在不断发展,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环境。例如,通过掌握并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我们可以弥补人类自身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局限,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是“善假于物”的表现,但在不断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内化这些知识与技能,使其成为我们“自力更生”的筹码。

“自力更生”与“善假于物”是两个相互补充的概念,它们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自力更生”的本领,使自己站得住脚;还要有“假于物”的意识,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更要有“善假于物”的能力,让“物”为“己”所用,以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