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区域教研实践策略

作者: 袁文 王丹艺

【摘 要】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特色,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研发了LTS主题教研模式,进一步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结构化和专业化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教研体系,为助力我国五级教研体系建设提供了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需求导向 区域教研 LTS主题教研模式

传统教研更多地依靠教研员个人的经验,从教研主题到教研开展方式的选择,都以教研员自身的理解与判断为准绳。这虽然能够从宏观上保障区域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却难以确保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的亲历感以及参与教研活动后的获得感,同时也可能产生市级教研活动与区(市)县教研活动雷同的情况,容易造成教研活动效用降低的困境。基于这一难点,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证教研”成为教研转型的有效途径,利用数据作为教研活动的判断依据[1],实现从“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问题的教研”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成都市坚持“需求导向”“精准靶向”,以“无调研不教研”作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的基本理念,以教师需求调研和区(市)县教研主题调研等两项实证调研,深入了解教师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各区(市)县开展的教研活动情况,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一、整合课程主体与教研内容:以LTS主题教研强化教师的专业支撑

以往,成都市的普通高中区域教研活动主要集中在针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师的“学科教研”层面,同时也在积极开展针对普通高中学校中层及校领导的“领航教研”相关活动,但并未形成体系。同时,针对普通高中学校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的“转化教研”相关内容也在积极嵌入“学科教研”中,但缺乏目标导向的研训课程设计。针对上述问题,成都市构建了LTS主题教研模式(见图1),以“领航教研”实现“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的任务;以“转化教研”与“学科教研”实现“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提升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任务,推进核心素养落地。

1. 以“L(Leader)领航教研”推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为规划行动

普通高中学校作为高中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之一,应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高标准建设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将国家规划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对此,成都市面向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教科室主任等学校中层及校领导,推进“领航教研”,将国家课程方案及区域课程实施规划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等规划行动。

“领航教研”的主要教研内容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方案,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如何整合三类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如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发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如何推进选课走班与生涯规划指导,等等。

2. 以“T(Transform)转化教研”衔接“领航教研”与“学科教研”

在普通高中学校与各学科教师之间,教研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应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研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从学科出发制订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及学期课程纲要,并且从主题的确立、素养目标的转化、学科核心概念的凝练、学科实践的开展、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进行系统的路径和策略探索,形成单元教学方案与课时教学方案等,将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等课程文本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并且针对高考综合改革,开展针对各学科考试试题研究、作业设计、表现性评价、标准化测评题等考试评价类培训。

对此,成都市面向普通高中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开展了“转化教研”,将单元教学、学科实践的理念从教研组渗透至每位教师,主要内容包括:如何依据单元教学思维,制订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如何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制订单元学历案框架;如何整合知识、学生与社会,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如何提升;如何依据新高考改革方向,命制各学科考试试题;如何进行作业设计与开发(每年开展);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

3. 以“S(Subject)学科教研”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深刻变化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排头兵,更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的质量保障。“学科教研”应当使每位教师得到专业的支持,整体提升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应积极尝试项目化学习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对此,面向普通高中学校所有学科教师,成都市开展了各类“学科教研”,主要内容包括:各学科教学设计展示、课例展示(每月开展);各学科教材分析与解读(每月开展);全学科赛课活动(每年开展)。

二、整合学习模式与教研方式:以“3”种行动模式保障教研体系效能

“领航教研”“转化教研”“学科教研”三类教研如何高质量实施,这关乎结构化教研内容能否发挥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对此,成都市以“以评促建”“整合学习”“教考衔接”三种行动模式,助力教研体系的建构,促进静态的教研内容转变为动态的教学活动,共同推进高质量课程改革的实施。

1. “以评促建”的行动模式助力“领航教研”

围绕“领航教研”的相关培训内容,成都市采取“调研现状—系列培训—提供支架—推进编制—评价反馈”五步行动模式,引领普通高中逐步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最终形成“一校一策”的学校育人“施工图”(见图2)。

第一步,开展国家课程方案及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基础调研。例如,为了解成都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情况,2022年底,成都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方案编制启动调研,共收回有效的普通高中学校行政干部问卷831份、教师问卷3271份,明确了成都市普通高中学校在形成学校课程体系时遇到的痛点、难点,为后续指导学校编制优质特色、适宜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二步,开展两类推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为规划行动的“领航教研”。一是开展课程建设通识性全员培训,通过基础性的全员培训把好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入口关”。二是开展课程管理类培训,针对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生涯规划、学生发展指导等开展专项教研,为学校课程管理的两大难点提供可模仿、可操作的建设案例。

第三步,研制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的工具支架。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领航培训”要点,成都市研制了课程实施方案编制的文本架构与参考模版,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方式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及内容描述,为普通高中提供了实施方案编制的工具支架。

第四步,整体推进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成都市印发相应通知,指导普通高中学校编制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与学年课程计划及说明,引导普通高中转化政策文本,规划、执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第五步,反馈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估结果。成都市23个区(市)县的161所普通高中提交了实施方案,经学校自评、区(市)县专家评审、校长答辩、市级评审等环节,评定为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2023年7月,成都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评选工作报告反馈了实施方案的编制情况。

2. “整合学习”的行动模式带动“转化教研”

在培训特色上,成都市以整合学习为理论基础,通过跨学段、跨学科、跨身份的融通教研,形成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特别是对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不同学段的衔接和融通大有裨益,实现学科已有教学方式方法之间的大融合,有助于教师的相互学习,依托整合学习解决教育大市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

第一种行动模式是跨学科“转化教研”,分为“A跨B型”及“A跨B型+”[2]两种类型,以A科目为主科目,整合另外一门B科目或两种及以上科目开展跨学科教研。例如,2022年5月,成都市以“成都大运会”为主题,以“A跨B型”的行动模式,展示两节语文与英语、生物学与地理的学科融合示范课,该课程成果被推送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并入选教育部“中小学数字化精品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提升了成都市教研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市还将课堂搬进金沙遗址中,以“A跨B型+”的行动模式,融合语文、英语、历史、化学、美术等多门科目,以大任务的形式实现知识之间的整合融通。

第二种是行动模式是跨学段“转化教研”,以主题整合为抓手,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共同探索某一个主题的纵深发展以推进学习历程,开展跨区域、跨学校和跨学科的大教研[3],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横向联动教研工作机制,探索纵向一体化衔接的协同育人方式。

第三种行动模式是跨身份“转化教研”,通过学科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研员以及命题专家之间的“旋转门”[4],在教研活动中体验短暂的身份互换,进而激发教学思维、研究思维和命题思维之间的深度融合。比如,每年开展“向高三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要效益”的系列培训,邀请名校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或班主任分享经验,以管理为质量线,以备课组建设为引擎,探讨高三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普通教师与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之间的身份互换。

3. “教考衔接”的行动模式牵引“学科教研”

教师是新课程新教材能否高质量实施的关键,“学科教研”能够为课程实施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成都市以命题设计能力为“牛鼻子”工程,指向高阶思维能力培育的课堂教学改进,将命题思维与教学思维深入融合并在教研中落地。对此,成都市通过以下三种行动模式开展“教考衔接”的“学科教研”。

第一种行动模式是“演示+模仿”的“学科教研”,即不同学科每月两次开展到学期、到学科、到单元的研训,针对下个月教师将推进的课程内容,提前一个月进行现场课例展示或播放视频课例,再详细分析该课例的内在理念和操作方式,带领教师边模仿、边实操、边创新,并且以考试评价结果指导教师持续循证改进,引导教师在一次次“演示+模仿”中提升学科教研活动的可借鉴性,实现新教材的即投即用。

第二种行动模式是“磨课+竞赛”的“学科教研”,即通过持续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高中“全学科以赛促培”赛课,各学科围绕素养立意的命题思维和教学思维深度融合开展研讨活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查,关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质量课堂教学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教研员带领教师“依标据本”理解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在一次次“备、讲、学、练、评”中,精准优化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探索教与学的真实互动,提升教学、学习、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从“上好一节课”走向该学科的学科实践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第三种行动模式是“学—研—做—改”的一体式教研。成都市依托“基于整合学习的高中素养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和“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实施策略研究”两项课题,辐射区域内共计63所教科院和普通高中,带领一线教师边研究、边模仿、边实操,同时由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教师同上一堂课、同研一课题、共同推动研修成果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转化。

三、整合实践数据与教研评价:以“2”项跟进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价应用

在实施LTS主题教研模式中的“领航教研”“转化教研”“学科教研”后,成都市以“循证化评价”为实现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提供数据,为指导解决重难点问题提供依据,以“物化推广辐射”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将教研成果变为可模仿、可复制的教研模式,为LTS主题教研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1. 以“循证化评价”赋能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的重要体现,应以评价进一步驱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和办学水平提升,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多元成才。对此,成都市持续开展“循证化的教学评价”,一是建立集体、学科视导制度,以校长访谈把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以听评课解决课堂教学顽疾,形成“把控管理+参建课程+问诊课堂”三线并进的问题解决式新型视导模式;二是在教研活动之后进行反馈调研,获取区域教师参与此次教研活动的满意度数据,结合“回头看”和“往前走”改进下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建立自下而上教研反馈机制,为教师提供课程改革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