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新年寄语 2025,如期而至。律转鸿钧,新元肇启。值此新年到来之际,《中国教师》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本刊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及各界朋友致以衷
教育视点 | 从威权到合作与服务: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特点的质性研究 【摘 要】 在以信息网络技术变革和新课改为标志的新时期,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新的职业压力与职业挑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40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归纳出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的
教育视点 | 跨学科教研的“三重面孔”与“三重路向” 【摘 要】 以跨界学习为特质的课堂变革催生了与此相关的跨学科教研的研究聚焦。科学把握跨学科教研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性、推动跨学科教研的实践繁荣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跨学科教研的多重面孔,对其“镜相”“真相”和“
教育视点 | 《教育漫话》:欧洲教育史上的一部“奇书” 【摘 要】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读和阐释《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所蕴含的新意,认为洛克所倡导的包括“白板论”、父母的教育义务、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以及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等在内的思想构
教育视点 | 教育家精神:教师躬耕教坛的内在力量 编者按:教师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主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
专题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的崇高使命。本文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原则,分析了教育家精神在教师从新手到教育家型教师各阶段的引领作用,并讨论了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和资源建设三方面的系
专题 | 教育家精神赋能下的教师学科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学科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作为价值引领和实践操守,争做教育家型教师。学科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价值灵魂,是学科教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把课上好”的关键能力。培养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需要学
专题 | 教育的温度:课堂内外教育家精神实践 【摘 要】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有温度的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其生动体现。本文探讨教育家精神与“有温度的教育”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家精神与“有温度的教育”理念高度
专题 | 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内在要求、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摘 要】 乡村教师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涵养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基础,提出了乡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即强化精神引
专题 | 践行教育家精神,勇担新时代育人使命 【摘 要】 教育家精神既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教育文明的优秀传统,又凝结了时代发展中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其核心要义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在实现教育、科
名师工作坊 | 浸美—研美—创美:走进教育的生活美学 【摘 要】“生活美学”美育实践课程以美好生活为追求,引导学生将教育与生活进行美学连接。打造开放的课堂,以生活为资源,常态化开展“美术+”跨学科学习,通过“浸美—研美—创美”的美育实践路径,开展“一核、
名师工作坊 | 汉画像石与馍的千年邂逅 一、教学缘起课程缘起要回溯到多年前我带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的一次活动。当时,几所学校依据主办方的要求,通过奇思妙想呈现一本“奇异的书”。在这场充满挑战与创意的角逐中,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名师工作坊 | 心、脑、手的相互激荡 张颖震老师有很强的感染力,到他的课堂上学习,对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徐州一中”)的学生来说,是“节日般”的期待;多次接待我的年轻老师告诉我,她也是徐州一中的毕业生,当年在学校上张老师的课,总
课程与教学 |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讲评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摘 要】经验取向的评价占据主导、讲评的过程笼统泛化、对“增值”的认识固化是“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讲评课存在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讲评体系是由学习目标、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和三个关
课程与教学 | 历史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意蕴及实施策略 【摘 要】历史自主化学习,是一种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自主化学习的理论意蕴主要包含“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自控学习”三个方面,相应地,历史自主化学习的教学意蕴为“引发内生动机以挖掘学习
课程与教学 | “温心”观照:传统诗教与心理健康教育桥接探索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学要充分关怀生命,积极承担心理疏导、灵魂铸造的教育重任。传统诗词是极具无用之用的宝贵阅读资源,教师可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
课程与教学 | 辨析学习:小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探析 【摘 要】基于素养导向、课程特质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开展辨析学习:创设真实辨析情境,在模拟真实法治场景中,增强学习代入感与体验感,促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内化;问题阶梯式设计,
课程与教学 | 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初中美术教学三个维度实践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真实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真实情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
课程与教学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跨学科作业设计创新实践与研究 【摘 要】跨学科作业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进课程综合改革、突破分科作业局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小学跨学科作业的特征、小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小学跨学科作业的具体实施三个方面,对小学跨学科作业进
课程与教学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策略探究 【摘 要】项目式学习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具有内在契合性。本文从明确项目主题、制订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实施、进行成果展示、开展项目评价5个方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路径进行了探究,为
教师与发展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摘 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在信念、道德、学识、态度、情感、境界六个维度的核心内涵,并从这六个维度提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路径,从而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关键词
教师与发展 |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能力提升策略 【摘 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重在聚焦学生“学会什么”,以有效的课堂评价牵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需要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想评”“会评”“巧评”,即教师要有强烈的评价意识、必
教师与发展 | 基于需求导向的区域教研实践策略 【摘 要】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特色,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研发了LTS主题教研模式,进一步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结构化和专业化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区域教研体系,为助力我国
学前教育 | “走向融合”视角下的幼儿园班本种植活动优化路径 【摘 要】针对幼儿与自然、社区的联系被不断削弱的情况,利用幼儿园种植活动重构幼儿与自然、社区的联系,改善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劳”问题。同时,借鉴四维生态教育框架,重组形成以“构·探·评”为路径的幼儿园班
学前教育 | 幼儿园项目课程前中后三阶段的策略探究 【摘 要】幼儿园项目课程基于幼儿兴趣与环境设计,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针对项目实施中的规划设计、计划调整、课程资源整合难题,可以在开始阶段梳理话题要素,聚焦幼儿多元领域融合;实施阶段分解项目任务,灵活
探索与回声 | 创新驱动·众智共赢:教师专业发展从1到N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常态化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
探索与回声 |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同步课堂协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1. 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2021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探索与回声 | 小学语文教学数字交互技术应用价值及实施路径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其
探索与回声 | 积极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1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浓厚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环
探索与回声 | 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 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
博览与叙事 | 教师教育的追梦人 2001年春节过后不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我是林正范,是王承绪先生的学生,现任杭州师范学院的校长。学校想聘任您担任杭州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一听是王先生的学生,没有疑虑地就答应了。于是当年
博览与叙事 | 用哲学的思维考察教学 最近研读了孙杰教授的《为己之学:中国教学哲学的历史考察》,使笔者对中国古代的教学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孙杰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教学哲学为研究对象,将对中国古代教学基本问题的考察放置在哲学的思
博览与叙事 | 播种智慧:一名乡村教师的自我超越之路 自1982年中师毕业后,我先后在偏远教学点、乡中心校和新都区百年老校工作过。在此期间,我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校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既有我作为普通教师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