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邱文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1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浓厚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中,利用自己积极的语言活动,累积自己的语言体验,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语用规则,并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积极语用观,让学生能够进行语言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一、创设积极的语用情境
积极语用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交际性,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1]45。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理解内容,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创设积极语用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不仅仅将阅读视为一项孤立的学习任务,而是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学生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无论是人物的情感经历,还是事件的发展脉络,都可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备课时,教师应细致分析文本,找出其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切入点,为创设生活情境提供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生活场景进行阅读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模拟或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阅读。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阅读指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成为他们理解文本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 创设积极语用的活动情境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形式,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一,角色扮演:深入文本,活化语言。角色扮演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通过精心准备的台词和生动的表演,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传达的内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研读文本,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角色的情感和行动,这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第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小组讨论是另一种有效的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关于环保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如何保护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学会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同时,学生还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创设积极语用的思维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积极语用的思维情境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一系列启发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你认为这个故事可能讲述什么?”或“你从标题中预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适时提出问题,例如:“你觉
得这个角色为什么会这样做?”或“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总结性和评价性问题,例如:“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或“你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营造积极的语用氛围
语用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修正和完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语用氛围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表达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1. 确保充足的语用时间
教师应注重精讲多练,将课堂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的语用实践。在讲解环节,教师应抓住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关键知识点,避免冗长的讲解占用学生的语用时间。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讲解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节奏,为后续的语用实践做好准备。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服务。例如,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简短的故事、视频或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用欲望;在讲解环节,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为语用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在练习环节,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语用活动,如即兴演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2. 尊重学生的表达
尊重学生的表达是营造积极语用氛围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无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通过倾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倾听也是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从而更加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风采的平台,如课堂展示等。通过展示,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表达,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成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优化学生的语用行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优化语用行为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重要环节。语用行为涵盖了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以及交际策略等。
1. 诵读:培养语感,强化语音语调
诵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解读作品的一种方法, 而且还是表达和交流领会的一种方法[2]。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这包括正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适当的语速、合理的停顿等。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纠正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诵读、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诵读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表达。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诵读中。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度,即语感。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然地运用语言,提升语用能力。
2. 复述:锻炼记忆,提升表达能力
复述,就是重新述说读过、 听过和说过的语言材料[3]。在进行复述前,教师应明确复述的要求。这包括复述的内容、顺序、重点以及表达方式等。通过明确的要求,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复述,避免遗漏关键信息或偏离主题。
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应关注复述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等方面。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复述水平,明确改进方向,从而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提升复述能力。
3. 评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交际策略
评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交际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评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在交流中运用恰当的交际策略。
为了激发学生的评论兴趣,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评论情境。例如,可以就某个社会热点话题、校园事件或文学作品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评论中,提高他们的评论能力。
在评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论方法。这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给出观点等。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评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魏星.“悟读”教学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4):19-21.
[3] 严咏梅.复述,让儿童的言语与心智和谐共生——小学英语复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7(12):67-69.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