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自我培育:深深爱·好好做·慢慢写

作者: 吴再柱

【摘 要】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育家精神既需“点燃”,更需“自燃”。善于自我培育者,将与时俱进、日趋高远。教育家精神源于“爱”,爱教育,爱学生,爱知识,爱创新;乐于“做”,做德育,做教学,做教研,做学问;精于“写”,写反思,写叙事,写论文,写专著。深深爱,好好做,慢慢写,教育家精神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教育之爱 教学研究 教育写作

教育家精神,作为时代的光辉与引领,蕴含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些精神特质不仅照亮了教育的道路,更为每一位教育者树立了崇高的标杆,引领着教师在教育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不懈追求。那么,教师如何自我培育这种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深深爱: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源泉

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爱,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深深爱”是教育家精神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可让教育者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因此矢志不渝、甘于奉献;对学生的深情厚爱,则促使教育者因材施教、启智润心,并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作为自己最大的欣慰;对专业知识的痴迷热爱,驱动教育者让自己有能力去启迪智慧、点亮心灵;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则引领教育者不断突破、勇攀高峰。这份深沉而炽热的爱,不仅可滋养教育者的灵魂,更为其提供不竭的动力,使教育者在教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成就卓越。

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深厚情怀。教师应将教育视为人生的重要使命和追求,无论是身处简陋的乡村,还是繁华的城市,都能怀揣一颗热忱的心;面对各种挑战与心结,都能始终坚守岗位,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态度和满腔热情。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满怀激情、满面春风,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勇敢地追求梦想,走向更加宽广与光明的未来。

热爱所有学生,应当是每位教师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也是教育工作的坚定基石。这种爱,既体现在教师慈祥的目光、温柔的话语和亲切的行为上,更深深地植根于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信任潜力、严格要求的教学理念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将视线投向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要积极主动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学生的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长相如何,教师都应以一颗初心、一份爱心和一份同理心,平等而真挚地对待学生。

热爱专业知识,应当是每位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不断提升自我,教师需要手不释卷,笔不辍耕,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真知、发现真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热爱教育创新,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品质,也是推动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教学理念,更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应注重反思和改进,时刻关注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语文课堂为例,教师将新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融”字入手,实现文本解读与课标的深度融合,教案设计与课标的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对课标的灵活融化,以及学习评价与课标的全面融汇。这样的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的“爱”,是影响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专业成长、享受教育幸福的动力源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热爱可达教育胜境,唯有热爱方可培植教育家精神。

二、好好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旨

教育是一门“做”的学问。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旨在于“好好做”。教育者通过做好德育,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通过做好教学,展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通过做好教研,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推动教育的改革与进步;通过做好学问,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贡献力量。这样的“好好做”,正是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与深刻诠释。

做好德育,意味着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品德楷模,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提高德育实效,不妨尝试“做学生角度的德育”,即做“学生视角、学生喜爱、学生受益”的德育。

做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从“语文教我”到“我教语文”再到“教我语文”的蜕变。“语文教我”阶段,笔者初涉语文,以求知者的身份,从语文中汲取知识、智慧和情感,不断积累和提升自我;“我教语文”阶段,笔者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和理念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深化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教我语文”阶段,则不再局限于传授或学习具体的语文知识,而是开始反思、探索和创造,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运用语文,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做好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研修和校本教研,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效能,还可以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以此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增强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此,教师既要有“教学思维”,更要有“教研思维”。而从教学思维到教研思维,需要一种“起承转合”,即反思与求索(起)、尝试与提炼(承)、吸纳与突破(转)、迁移与拓展(合)。

做好学问,是教师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这需要教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在“某一点”或“某一块”上,通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长期实践,以“深挖洞、广积粮”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此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比如,笔者在“陪读名著”这“一块”,做了较长时间的努力,论文、专著均有所斩获。

做好德育、做好教学、做好教研、做好学问,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履行神圣使命的必由之路。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师工作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三、慢慢写:教育家精神的继往开来

教育写作,是传承与发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写教学反思,教育者不断锤炼自身的育人智慧,使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本质;通过写教育叙事,教育者传递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使每一个故事都能成为启迪学生精神的宝贵财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向上台阶;通过写教研论文与教育专著,教育者秉持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让每一份文稿都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想火花。这样的“慢慢写”,不仅是教育者个人专业发展的轨迹,更是教育家精神在文字中得以延续与发扬的生动实践。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审视的明镜,它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剖析,发现不足,明确方向,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通往“真善美”之境的最佳通道。求真,即客观审视教学得失;向善,即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唯美,即努力追求艺术境界。

教育叙事,是以笔为媒、以文传情,用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寓于其中,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领略教育的真谛。教育叙事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够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正所谓,叙教育之事,扬梦想之帆,探成长之理。笔者认为,教育叙事可从“叙教”“叙育”“叙研”“叙修”四个方面着手。叙教,教天地人事;叙育,育生命自觉;叙研,研教材教法;叙修,修慧眼禅心。

教研论文和教育专著,是教师科研成果的璀璨明珠。它们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汗水,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索和对教学实践的深刻总结。通过撰写论文和专著,教师得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这些成果的发表与出版,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为专业成长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教研选题直接关系到教研论文的质量与价值、研究方向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一个精准且具有前瞻性的选题,能够引领研究者深入探讨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推动教学实践的改进与创新,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笔者认为,教研选题,可倾向于“热爱”,即挑选那些能够点燃自己热情、激发浓厚兴趣的课题;亦可聚焦于“时鲜”,即敏锐捕捉教育热点、持续关注焦点议题、深入关切痛点问题、积极寻找研究锚点;还可追随于“感觉”,譬如,在某个特定场景中有所触动,听闻某个感人故事心生感慨,阅读某段深刻文字灵光一闪,这些瞬间触发的灵感,都应以一种果敢的行动,迅速转化为大大小小的教研论文。这便是善待每一次“感觉”的闪现,不忘初心,执着于教育的探索与表达。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主张“做到位—想清楚—写明白”。“做到位”,即对研究的问题要有深入了解,对研究的方法要有合理选择,对研究的过程要有细致实施;“想清楚”,也就是在写论文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制订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计划等;“写明白”,即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站在读者角度,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论文的内容。

专著出版可用三种方式来尝试。一是“文章组合式”。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当文章有一定的量和质时,便可以选择某个主题,将文章进行合理组合,出版个人专著。比如,笔者的《乡村教师突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卓越教师的成长特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便属于此类。二是“专题研修式”。即围绕某个专题,让自己投入一种有深度、高质量的研修式、探究式学习之中,并将学习成果以文字的形式、书稿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笔者的《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从语文课标到语文课堂》(济南出版社,2023年出版)、《教育家精神与进阶之路》(济南出版社,2024年出版)便是专题研修的成果。三是“任务驱动式”。即带着某种任务去撰写书稿。比如,《乡村少年成长密码》(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出版)便是笔者和学生一起完成的一部书稿;《特级教师陪你读名著》(济南出版社,2020年出版)则是为了服务名著导读教学需要而完成的书稿。这样的书稿,创作起来目的明确,效率较高,实用性强。

教育写作,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巧妙地将教师的实践与思考紧密相连,引领教师由平凡的教学之路迈向卓越的殿堂。它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成长的关键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教师得以深入挖掘并整理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逐步深化对教育本质及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解,进而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勤于笔耕,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写作之路上坚持不懈,从普通教师蜕变成为教育行家。

愿每位教师都能秉持教育家精神,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在深深爱、好好做、慢慢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教育的征途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逐渐迈向更高更美的教育之境,让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语文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