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建设

作者: 杨小敏 韩晴

【摘 要】面对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适应以数字化和泛在性为典型特征的新教育和学习形态的发展,以高效整合和差异化为鲜明特色的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建设,为红色资源实践育人提供了一种集约化的模式选择。面向未来,发挥育人功能的区域红色资源中心的共建共享需要立足区域优质红色资源,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下规划实施。通过数智化的技术手段,对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发掘,以机制的创新强化围绕红色教育资源的组织协同,构建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群众性红色教育体系。

【关键词】红色资源 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 育人模式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具有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和结晶,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革命圣地、红色热土,反复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所蕴藏的丰富教育价值,在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在以教育数字化和学习的泛在性为典型特征的教育现代化新时期,对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基于现有实践育人的多种方式方法,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红色资源育人路径,进行深度挖掘和差异化呈现,是一个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校教育体系家校社共育的时代要求,实施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建设,可以成为红色资源育人模式的一种选择。

一、现实问题:基于旧址和空间的红色资源“观展式”教育利用

红色资源主要包括物质形态方面的纪念馆所、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遗址类资源,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物品、文本资料等文物类资源,以及革命先辈们在奋斗过程中所创作的刊物、文化作品、戏剧等文化艺术类资源[2],具有一定的物质外显性特征;还包括精神形态方面的在革命斗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所锻造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改革精神等[3],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而,在内容的体现上,红色资源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面向学生群体进行价值引导与精神内化,成为凸显红色资源立德铸魂实践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从各地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来看,兼具物质保护与精神传承作用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最主要的“观展式”红色资源实践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立足地方一域,以地方红色教育品牌建设为重要牵引,基于革命先辈的历史事迹,开发打造凸显地方红色教育金色名片的教育基地,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纪念馆所,台儿庄大战遗址、“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等革命旧址,历史名人故居,各种文物、纪念碑等实物以及相关的展览馆、博物馆等。

但是,对于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言,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区域性就地取材,拓展性的系统化建设不够。保护性开发是利用红色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则,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必然要以特定的历史遗迹和资料作为基本载体。许多地方也做到了结合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更多侧重于设施场馆等建设,在主题故事及精神内涵的深层次跨区域协同上发掘不够。正因为这种区域和地域属性的特点,红色资源的教育基地化出现了主题同质、形式单一和重复建设的明显倾向。二是景点化的铺陈式资源呈现,育人效果发挥得不够充分。尽管许多地方都用到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但总体而言还属于景点化操作,以宣讲为主,沉浸式的环境创设缺乏教育维度的设计,互动性不够深入。三是与学校和社会常态化的联结性不足。这种基地育人以游览、观展式学习为主,且基本集中在节假日,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组织形式,育人实践都与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体知识技能水平和总体国民素质持续提升的要求在个人与国家层面推动着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再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学习的泛在性为特征的广义教育正在发生形态和方式上的变革,这些对于教育资源和学习媒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学校教育如何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以赋能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在家校社共育方面涌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教联体”的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的教育政策体系中。作为重要社会性育人媒介的红色资源,必然也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创新。

二、模式选择:服务于开放性学习的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及特征

红色资源自身的历史性、静止性以及分散性,加之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红色资源育人的实践模式不能仅仅受限于红色教育基地的被动教育,而要去探索真正能够实现触动内心的有效途径[4]。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全方位、多层次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方案的提出,未来教育形态也在纵向延伸至终身学习、横向拓展联结形成网络化学习空间。因此,针对目前基地式红色资源育人的主要问题,改变资源条件的孤岛型建设方式,建设基于地方红色资源但又突破区域壁垒的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种资源中心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红色资源聚集式体系化的开放型学习中心,是指面向以大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大众,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区域性红色资源,适度跨地域协同建设共享型资源空间,在内容上进行红色资源课程化建设,从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但又有效支撑社会学习和学校教育的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其应然特征在于以下三方面。

1. 充分整合区域红色资源,共建共享

红色育人资源中心首先仍是一个物理空间,既可以是一个基于特定区域红色资源形成的独立场所或场馆,也可以是一个基于社区或学校附设的场所,但其育人功能一定是经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内容和流程的体系化。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精准锚定区域的发展需求,动员各种组织机构参与建设,注重有形与无形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发掘,科学谋划符合本区域特色的主题明确、有深度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群落式教育实地载体[5]。一方面,基于学校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区域性校际辐射和社会化开放拓展的;另一方面,基于特定空间的社会基地红色教育资源是联结学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其基本的格局在于打破网络平台与实体空间之间的界限,实现红色资源间的跨区域互联互通和实践育人环节的资源共享。

2. 适应泛在性和个性化学习,情景交融

资源中心作为一个广义教育组织形态,既满足大中小学生的假期研学活动需要,也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以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延展到校园和课堂,还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服务民众的了解、感知和学习。从空间形态上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学习网络,以主教学区、实践活动区、自主学习区、互动研讨区多区为一体,为红色文化的学习提供无缝学习通道[6]。在育人过程中,以数字化赋能红色资源内容超越时空再现和面向受众创造性转化,确保此资源中心是推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形态满足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资源支撑体系。基于红色主题学习,其教学模式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智能手段进行情景的仿真再现,内容的设计着重于通过情和景的深度交融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学习。

3. 着力于家校社合力育人,立德树人

红色教育资源独特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五育融合的重要内容载体。在家校社共育深入推进和“教联体”建设进一步开展的过程中,共享型区域红色资源中心作为一个联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实际上就是“教联体”的一种组织形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机制的创新,以课程资源输送和现场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甚至通过“学”与“教”的身份转换,发挥全社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作用。立足区域红色资源特点,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问题为导向,教师结合具有历史感召力的红色文化,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情景式教学以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感知红色精神的独特魅力[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实现基于自主内驱力的红色情感认同。

三、主要策略:广义教育理念引领的红色资源系统性共建共享

红色资源的开发是实践育人的前提。共建共享型区域资源中心的建设在机制上为红色资源实践育人提供了保障,在形式上畅通了红色资源的可行性整合渠道。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相关组织形态上进行红色资源中心的系统性建设?总体需要以广义教育理念为指引,关切包含学生主体的社会大众基于特定时空又超越条件约束的时时可学,进行有序试验的系统性构建。

1. 围绕教育属性加强红色资源的专业化研究与育人实践转化

开发区域红色资源时,要以尊重红色资源的历史性、客观性、严肃性为前提。鉴于区域内红色资源的分散化特点,需要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红色资源收集与鉴别机制。区别于旅游景点的建设,需要政府主导,集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师,以及社会群体和个人,立足区域红色主题和资源场所,利用传统与数智技术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方式,对分散性碎片化的优质红色资源进行发掘。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加强各机构间的协作,全面系统地梳理红色资源的历史脉络与主题主线,深入探究红色资源植根区域红色热土的精神内涵、历史与时代价值,进行成果的实践转化。

2. 多渠道协同和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进行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大系统中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各个子系统协同开展针对红色教育的研究,搭建不同机构之间红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效合作平台[8]。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生活化红色教育机制,以学校、场馆、社区为区域资源中心的关键节点,引导家庭与社会组织参与推动。将家风与民族精神互融,同时发挥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舆论宣传阵地的特殊作用,做到家校社日常化协同育人和谐统一[9]。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同效应,夯实各部门的指导、评价、监管责任,并以专项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专项资金、专项指导与监管制度等形成政策保障。强化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动健全共享型区域红色资源中心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 助力学校教育实施红色教育资源体系微观导向的一体化构建

将红色资源纳入大中小学校“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推动红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通,推动红色资源在各学科间融通。同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红色教学资源与红色实践资源一体化融合,引入红色文物资料进校园、走进区域红色实践场所,将区域资源中心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的红色“大课堂”相结合;以区域间校际师资流动交流的形式加强红色教育师资一体化培训,共建红色教育教研共同体,共享红色教育“问题库”“素材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以情境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加强红色教学一体化的互动[10],灵活使用区域内的配套资源,利用“区域项目”构建短期与长期“菜单式”课程和资源包,供学校班级和学生自主选择。

4. 在终身教育的推进中开展红色资源学习的群众性普及和宣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以大中小学生为红色教育受众核心主体的同时,将受众范围扩大至全年龄段、全社会群体。区域资源中心要注重红色资源的大众宣传,避免教条与形式主义,结合红色旅游、红色出版、红色影视等,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浅显通俗的民众话语讲活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曲、演绎红色戏剧,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借助实体店铺以及网上运营商,开发设计帽子、服饰、手机壳、徽章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于润物细无声中推动红色文化的普及推广[11]。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专注于红色教育资源的公益性本质,坚守红色文化的高尚底色,规避红色资源的功利化趋向[12],避免学习的“通俗”流于“媚俗”与“庸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2] 刘欢欢,林琼,蔡钰萍,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蕴与路径探析[J]. 江苏高教,2024(10):120-124.

[3] 范小青. 网络时代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51-52.

[4] 李月青.红色资源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7):25-29.

[5] 姜长宝,任俊霞.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为、应为、难为与何为[J]. 中国大学教学,2024(3):40-46.

[6] 王莺,郑一峰.学习中心: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区域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1):9-11.

[7] 王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2):67-70.

[8] 唐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红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60-169.

[9] 刘建明.红色文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7[2024-11-13]. 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1017.02.

[10] 向波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高质量建好“大思政课”[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3-5.

[11] 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22(6):56-62.

[12] 黄杜,刘灵.红色教育实践教学“三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8):55-57.

本文系北京教育规划课题—教育强国专项“北京学龄人口峰谷变化与教育资源供给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HAA2455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