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作者: 刘良华【摘 要】 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路径是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开发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统筹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强化三个综合课程:一是文史哲与国际理解整合的PHIL课程;二是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三是游戏与体美劳整合的GLAS课程。
【关键词】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综合课程 课程与教学改革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学校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小学的主要责任是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其关键是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任务和开发建设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包含强化文史哲与国际理解整合的PHIL课程、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游戏与体美劳整合的GLAS课程,以此为学生提供综合学习的机会。
一、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路径—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
学校的首要责任是“开齐开好国家课程”。表面上看,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或限选课程,学校对国家课程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实际上,学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任务。
为了“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校长需要引导教师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实践和作业设计。在日常教学中,校长的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展开兴发教学、互动教学、探究教学,让教师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展开阅读、思考和行动相结合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尽可能由接受学习转向PBL(研究性学习或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PBL的探究过程中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校长需要强化立足核心素养的校本教研,具体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强化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的改进与扩展。备课也可能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但教学设计更重视新观念的引领与合作研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至少意味着强化“核心素养”的新观念。如果没有新观念的介入,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备课而无所谓教学设计。
第二,强化课堂教学与即兴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展开,但教师一旦进入课堂,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展开即兴教学,随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预设的教学设计,教学就会变成一场不负责任的、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随意行为。相反,如果没有教师的即兴发挥,教学就会变成目中无人的教案的表演剧。
第三,强化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主要指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思来自我改进。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同行或教研员、校外专家等第三方的观察与评估。如果没有教师同行或教研员、校外专家等的评估,教师的自我反思可能会陷入孤陋寡闻的自我满足。相反,如果仅仅只有教师同行或教研员、校外专家等第三方的评估,而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学评价就很难成为一种自我改进的日常行为。为了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最好加入区域教研联盟,加强协同教研。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三个强化路径
1. 文史哲与国际理解整合的PHIL课程
文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文史哲整合”的PHIL课程。PHIL课程就是哲学(Philosophy)、历史(History)、国际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和文学(Literature)的整合。对于教师而言,PHIL课程则呈现为文史哲与兴发教学(Inspired instruction)的整合,通过文学故事、历史故事和哲学故事来渗透教育与学习的道理。
文史哲整合的重点是文学和历史。文学故事总是隐含了善良(仁)、勇敢(勇)、智慧(智)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在善良、勇敢和智慧三者之间,文学故事总是把善良作为首要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展开童话阅读。童话系列主要包括“三童”:童诗、童话、儿童绘本。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逐步由童话阅读转向历史阅读和小说阅读,并由历史阅读和小说阅读发展出“文科”(人文科学)的学习兴趣。出色的历史故事和文学故事总是隐含了道德以及相关的哲理。文学艺术向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而且,文学艺术所呈现的道德与哲理比直接的道德说教更有道德,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提供的间接德育比直接德育总是更有效果。杜威的说法是:“艺术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1]
文史哲整合的PHIL课程的中间环节是历史学习。历史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文学与哲学的中间环节,是因为好的历史文本,如司马迁的《史记》,既是文学,也是哲学。童话故事和历史故事都是故事,前者是想象的故事,后者是真实的事实。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阅读童话故事,尤其可以关注动物童话故事,通过动物童话的阅读,培养亲近自然的自然智慧。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最好转向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培养理解人类历史的社会智慧与政治智慧。
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以写带读、以说带听,让学生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和演说来打通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关系,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师可以从文史哲整合的PHIL课程的视角来为学生推荐儿童绘本、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小说、电影等。
2. 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
培养理科兴趣的基本途径是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STEM课程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整合。
培养学生理科兴趣主要有三个策略:一是鼓励学生养成做手工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从小养成阅读自然史的习惯,鼓励学生尽早尝试撰写科技小论文;三是强化数学学习。
(1)养成“多面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为“多面手”(all hands of Jack),并在“多面手”的基础上,发展设计的兴趣,以设计为中心开发STEM产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养成“动手做”的习惯,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多面手”。
(2)阅读与写作
教师可以引导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自然史,如《十万个为什么》、布封(G. Buffon)的《自然史》、法布尔(J. Fabre)的《昆虫记》,等等。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适合阅读类似威尔逊(E.Wilson)的自传《大自然的猎人》、达尔文(C. Darwin)的自传《达尔文回忆录》。中学阶段的学生可以阅读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人类的由来》、洛伦兹(K. Lorenz)的《鸟类的社会行为》等自然史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尝试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并撰写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理科”(自然科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自然科学的论文是有公认的写作格式和技巧的,这些写作格式和技巧对学生将来的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亦会有帮助。
(3)强化数学学习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强化数学学习,尤其要强化整体学习。遗憾的是,数学教材提供的知识,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在教师的讲课那里虽然不成为问题(甚至反而因此而显得很“简便”),但它在学生那里却可能静悄悄地留下无法理解的困难。“当数学科学变得严谨的时候,它表现出一种不可忽视的人为的特性,它忘掉了自己的历史起源:只显示出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却没有显示出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以及为什么提出的。”[2]136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德国数学家克莱因(F. Klein)倡导“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首先,“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味着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如此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深入浅出。“教师的知识应大大超过他的讲课范围,他应该熟悉哪里有艰难险阻,才能指导学生安全通过。”[3]184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站在高处理解初等数学。后来,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也再次强化了这个观念:“有许多初等数学的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内才能深刻地理解。”[2]155
其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味着“强调历史的发展”,从数学史的脉络中理解初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插入数学史的教学。“如果不了解历史的发展,你们的脚跟就站不稳。”[3]272
最后,“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意味着打通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断裂,使二者发生融合。这是克莱因最关心的难题(可称之为“克莱因难题”)[3]前言1。“克莱因难题”在弗赖登塔尔那里也得到确认:“当他从中学升入大学时,已将中学数学忘记,而在几年后当他回到中学去做一名教师时,又将忘记大学数学,而将几年前断掉的线再接起来。”[2]108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融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挑战。“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或“融合”之后的初等数学意味着初等数学教师获得了某种“数学历史意识”和“数学整体意识”。它使得学生居高临下地观看和解释数学的来龙去脉成为可能。它使学生明了数学怎样从生活需要中产生,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某个片段是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发展过程。这正是克莱因提倡“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核心精神。
“整体数学”实际上道出了一个数学教育的基本秘密,就是将“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数学重新还原为有头有尾的、“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数学。有人提出,我们不能使学生得出“凡是数学中的问题、概念和方法等都是从实际中提出来”的印象,应该让他们了解既有从实际中来的,也有从数学本身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后一方面还很重要。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从研究罗素悖论,到建立数理逻辑,到图灵机—的过程便是一个既生动又有说服力的例子(简直是一个动听而美妙的故事)[4]。
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既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有“自然史”的阅读习惯和“多面手”的实践能力,那么这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就容易形成“理科”学习的兴趣。
3. 游戏与体美劳整合的GLAS课程
如果说文史哲与国际理解整合的PHIL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科学习兴趣,数学与科技整合的STEM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科学习兴趣,那么游戏与体美劳整合的GLAS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与休闲习惯。
GLAS课程是游戏(Game)、劳动(Labor)、艺术(Art)、体育(Sport)的整合。GLAS中的G既指游戏(Game),也提示了坚毅(Grit),学生可以通过游戏逐步发展出“坚毅”的品质。在劳动、运动和艺术三者之间,运动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将运动作为培养业余爱好的突破口,由运动爱好走向完整的业余爱好。
(1)体育
按说,人只需要有足够的睡眠,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展开劳动。某些痴迷于自己工作的“工作狂”(workaholic)也确实只需要“工作”与“睡眠”两种生活的交替。但是,就普罗大众而言,在工作和睡眠之外,还需要休闲生活。休闲生活既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还能像睡眠那样滋养人的精气神。休闲生活可视为人的第二睡眠。休闲时间可用于发呆、打盹、聊天、看戏,但更美好的休闲生活是游戏。GLAS课程中的运动游戏主要包括跑、跳、打、舞、游五种形式,简称“运动五育”。
跑包括长跑、短跑和“跑酷”(Parkour)。“跑步本位”是建构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学校体育主要在体育课和大课间强化“跑步”,家庭体育可以采用“亲子跑步”的形式,由教师跑步、家长跑步带动学生跑步。
跳包括跳远(含立定跳远和急行跳远)、跳高(含跨越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和跳绳。跳绳尤其重要,它既是日常运动,又是学生体质监测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跳绳作为业余爱好,争取达到国家体测标准的良好或优秀水平。
打球的球类运动可分为小球和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毽球是小球,篮球、排球、足球是大球。打球既是运动,也是交往活动。
舞蹈包括民族舞、拉丁舞、芭蕾舞、街舞等。舞蹈尤其是街舞既是艺术游戏,也是运动游戏,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发展坚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