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议•联•结:素养导向的高中语文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建构

作者: 陈岳夫

【摘 要】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语文学科领域尚缺乏实际运用的成功案例。本文探究了以“引·议·联·结”为核心的语文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其中“引”是学生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议题,“议”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究议题,“联”是学生在联系真实境脉的基础上实践议题,“结”是学生在反思和表达的基础上升华议题。议题式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高阶认知素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引·议·联·结 素养导向 议题式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指出,普通高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议题式教学法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元视角,是一种能够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如果把议题式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议题成为连接阅读教学和核心素养的纽带,语文阅读教学将得到有效提升。

一、议题式教学内涵及特征

“议题式教学是以情境性议题为载体、以讨论性活动为主线、以培育学科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2]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生活化三大特征。

1. 主体性特征

议题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议题。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探究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体会并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和提升。议题式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多元视角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议题式阅读教学的主体性特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开放性特征

议题式阅读教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而且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和确定议题。议题式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多元表达,学生可以选择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并借助各种媒体辅助表达自己的见解。开放性特征使议题式阅读教学能够在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丰厚的土壤。

3. 生活化特征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将习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议题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自主选取与个体相关的日常生活语境,鼓励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创新的见解和方案。生活化特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二、议题式阅读教学价值剖析

议题式阅读教学主体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特征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很大,它能够有效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革新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 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主体性学习’是指作为学习者的儿童能够控制自身的学习,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课题,并且经过这样的反复磨砺,能够认清这种学习的过程与成果,最终凭借自身的能力调控学习。”[3]课堂教学遵循学生主体原则,这是学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共识。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主体需要安排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议题式教学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其主体性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保障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革新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议题式阅读教学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新的革命。在新课程视域下,教师更注重搭建教学支架、设置学习任务、创建课堂活动等,这些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预设的;而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生成什么样的议题、如何开展议题探究等都具有不可预设性。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读文本,生成议题,并在课堂中依据议题特点确定探究的方式。议题的开放性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从单一的文本理解转变为多元的思考和探究,有助于从根本上革新语文阅读教学范式。

3.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理解议题背景和内容,进行思辨和讨论,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技能如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 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而开展对于议题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种思考和合作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三、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建构

基于素养导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建构了以“引·议·联·结”为核心的语文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其中,“引”是学生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议题,属于议题生成环节;“议”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分析议题,属于议题探究环节;“联”是学生在联系真实境脉的基础上应用议题,属于议题实践环节;“结”是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学科小论文、展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反思议题,属于议题升华环节。“引·议·联·结”四位一体,形成完整的语文议题式阅读教学范式,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服务。

1. 引—文本研读与议题生成

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和探究文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议题。议题包括对文本主题、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也包括对文本写作特色、语言表达的审美鉴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自主生成的议题进行科学分类,以更好地选择议题研讨模式。根据生成议题的特点,笔者将其分为观点辩论型、合作研讨型和自主探究型。

(1)观点辩论型

观点辩论型议题具有对立性、思辨性的特征,是一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和辩论的议题类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就特定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论技巧、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鉴赏水平。比如,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节选部分详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及其在搏斗前后的复杂心理,这是否和一般认为的海明威小说简洁含蓄的叙事风格相矛盾的议题。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节选)》中展现的叙事风格是浓墨重彩还是简洁含蓄,这是一个观点辩论型议题。

(2)合作研讨型

合作研讨型议题是一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议题类型。这类议题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特征,学生个体往往难以完成对于议题的探究,需要通过合作研讨的方式集思广益。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以更好地达成探究目的。比如,在《老人与海(节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海明威小说的叙事风格的议题,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关于本文叙事艺术的议题。这一新的议题就是合作研讨型议题,学生可以从叙述人称、视角、风格及叙事安排等角度展开思考,并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对议题所涉知识的建构。

(3)自主探究型

自主探究型议题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探究的议题。这类议题往往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深入实践探究议题。这类议题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答案,也不需要在课堂上集体解决。比如,在《老人与海(节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面对鲨鱼袭击,老人明知无望将大马林鱼带回家,是否应该果断放弃胜利果实”的问题,就属于此类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多个角度对该议题进行深入研习。

2. 议—合作学习与议题探究

学生合作学习是议题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和互动分享,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对于议题的见解,借助他人的思考和反馈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建构对议题内涵和价值的认知体系。议题式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针锋相对型、各司其职型和百家争鸣型。教师可以根据议题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1)针锋相对型

针锋相对型学习模式适用于对观点辩论型议题的探究。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正方或反方,然后就议题展开辩论。辩论能够提高学生议题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议题探究的深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关于《老人与海(节选)》的叙事风格是浓墨重彩还是简洁含蓄的议题辩论,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浓墨重彩和简洁含蓄的学生几乎各占一半,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辩论过后,学生很好地达成了对于海明威小说叙事风格的辩证性理解。

(2)各司其职型

各司其职型学习模式适用于探究一些需要学生集思广益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富有挑战性的议题。在这种组织形式下,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比如,总体把控讨论进程、记录讨论结果、给出解决方案等。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在模拟特定角色的情境中进行讨论,以增强对议题的认识和理解。关于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的议题,就适合采用各司其职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小说叙事艺术的思维导图,结合文本从各个层面对《老人与海(节选)》进行深入研讨,最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各小组的汇报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乃至一般小说叙事艺术这一议题的理解。

(3)百家争鸣型

百家争鸣型学习模式适用于一些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没有固定答案的议题。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全班学生依据文本研读心得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意愿。教师可以设定时间限制,以确保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百家争鸣型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由活跃的表达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对于《老人与海(节选)》语言运用的分析,就适合采用百家争鸣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评点批注法赏析文本语言,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联—真实境脉与议题实践

真实境脉即真实生活场景或实际应用情境。通过联系真实境脉,将议题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议题内涵、评价议题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个类别[4]48。

(1)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4]48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个人体验情境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读写结合等活动来实现。比如,在探究《老人与海(节选)》的内心独白这一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通过深入联系个人体验情境提升学生对于内心独白这一议题的运用能力。

(2)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4]48 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社会生活情境可以通过学生联系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实现。比如,在探究《老人与海(节选)》“硬汉精神”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古今中外彰显“硬汉精神”的同类人物素材,以深化学生对于“硬汉精神”议题的理解;也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当下谈“硬汉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增强学生对于此议题的价值认同感。

(3)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4]48在议题式阅读教学中,学科认知情境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文学批评等活动来拓展。比如,在探究《老人与海(节选)》的叙事风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本单元的四篇小说结合起来,对照分析现实主义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现代小说(《老人与海(节选)》)在叙事风格上与《百年孤独(节选)》的差异。教师甚至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必修教材上册《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的诗化风格,在对照鉴别中提升学生对于小说叙事风格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