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数字看美育
作者: 赵志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当前,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补齐学校美育“短板”,构建科学系统的学校美育体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务之急。
学校美育可以用五个数字来概括。
一个概念:美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两种认识: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即素质教育。
三项任务: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有机统一。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四重意义: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格修为,精神境界。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促使美育的实施策略和开展形式符合学生的审美旨趣,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追求,让新时代学校美育“曲雅和众”。
五育统筹:美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教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打造五育“融合互嵌”的课程结构需要美育打头,德育引领,智育支撑,劳动教育推动,体育奠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厘清美育和德育、智育、劳动教育、体育的内在关联,实现“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逻辑互洽。
一方面,在美育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美育弥散、渗透、化育的濡润式特质,通过美术、音乐、书法、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课程,使学生体认课程中折射出的心灵美、语言美、科学美、礼乐美、行为美、秩序美、健康美、艺术美、勤劳美,实现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的融合效应。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美育要素”,寓审美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弥漫于时空”中的美学概念在多样化的课程中“凝练成体”“落地生根”,让学生明确“美”既是“理想之境”,也是“现实之需”。
(作者系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