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篇体式的言语思维教学
作者: 王清一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植树的牧羊人》。课文都预习过了吧?
生:都预习过了。
师:嗯,好的。既然本文是一篇小说,那我们就从小说谈起吧。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生:最吸引人的是作者虚构的有着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生:最吸引人的是那充满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师:所以,一提到《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便会想到什么?
生:我们便会想到疾恶如仇、勇敢乐观的孙悟空,便会想到敏感、细心、聪明而又自尊自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生:我们便会想到好吃、懒做、好色的猪八戒,想到争强好胜、敢于追求的晴雯。
生:想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节。
生:想到“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的情节。
……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虽然也是一篇小说,但是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中“我”三次见牧羊人的内容,圈点勾画出文章最不像小说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读三分钟,有个别学生没有读完,又延长了一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哪里最不像小说?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最不像小说的地方是故事情节。
师:这篇文章有故事情节吗?
生1:有倒是有,“我”三次见牧羊人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但是本文的故事情节好像没有什么矛盾,没有什么波澜,谈不上一波三折,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小说不太一样。
生2:我也这样认为。我还认为本文的人物形象也不太像平常的小说。虽说这篇文章也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牧羊人,但是总觉得他没有其他小说人物那样更典型、更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二
师:可它的确是一篇小说,而且还刻画了一个了不起的牧羊人的形象,表现了深刻的主题。那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请圈点勾画出“我”与牧羊人的第一次、第三次见面时描写环境的语句。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
生:“我”第一次见牧羊人时环境描写的句子有“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段话在第2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中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的句子。
生:第2自然段中还有一句“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生:“我”第三次见牧羊人时环境描写的句子比较多。第19自然段中有“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生:第19自然段中还有一句“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生:第20自然段中有“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的句子。
生:还是第20自然段,有“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的句子。
……
师:这篇文章的首尾有多处描写环境的语句,咱们分别选择一处品味一下。
(屏幕显示)
第一次见牧羊人
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2自然段)
(屏幕显示)
第三次见牧羊人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第19自然段)
师:先请读一读“我”第一次见牧羊人时环境描写的句子,你们看一看哪些词语最有味道,并试着读出来。
生1:我觉得“到处”这个词最有味道,它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凉的面积很大,要重读,并适当地延长。应该这么读,“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读得较有感情)
生2:我觉得“一眼望去”也很有味道。它也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凉的面积很大,因为“我”目之所及都是荒地,所以,读的时候要重读“一”,并延长。
师:嗯。说得不错。你读一读。
生2: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读得很有感情)
生3:我觉得“光秃秃”“稀稀拉拉”也很有味道,它们都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的荒凉。
师:你来读一读,试一试。
生3: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读得没有什么感情)
师:我怎么觉得这座山不怎么光秃啊!山上长的薰衣草还蛮多的嘛!(生笑)
生3: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二次读,突出“光”“稀”,有进步)
师:这回感觉山有点儿秃了,薰衣草也少了许多。再来试试。
生3: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三次读,突出“光”“稀”,并延长,有较大的进步)
师:读得真不错。同学们,“我”第一次见牧羊人时,阿尔卑斯山地满目荒凉。那“我”第三次来见牧羊人时,这里变成了什么样儿呢?请读这段话,(师手指屏幕中“我”第三次见牧羊人的语句)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有味道,并试着读出来。
生1:“一切”“都”和“空气”这三个词很有味道。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一切”和“都”是全部的意思,表示范围很广。范围广得连“空气”都发生了变化,可见环境变化之大。读的时候这三个词要突出,要重读。
师:那你来试试。
生1: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虽然重读了“一切”“都”和“空气”,但还是感觉程度不够。句子的味道没有读出来)
师:朗读和平常说话是不一样的。朗读时要稍微夸张一点,你再试试。
生1: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夸张了一点点)
师:还不够夸张。你们觉得把“都”“空”两个字用升调读夸张呢,还是用降调读夸张?
生:升调。
师:那再试试。
生1: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读得很有感情)
师:还有哪些词语有味道?
生2:我觉得“猛烈而干燥的风”与“飘着香气的微风”有一种对比的关系。
师:怎样才能突出这种对比关系呢?
生2:“猛烈而干燥的风”要读得短促有力一点,而“飘着香气的微风”要读得舒缓一点。
师:你来试试。
生2: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有点儿味道,但是对比度不太大)
师:读得不错,不过对比度还可以更大一些。同学们想一想,飘着香气的微风,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啊!你再来试一试。
生2: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有进步)
师:这样读是不是要更好些—(师范读)“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你再来试试。
生2: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真不错。同学们,咱们齐读这两段话。“我”第一次见牧羊人时,看到的阿尔卑斯山地是什么样儿的?
生: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我”第三次见牧羊人时,看到的阿尔卑斯山地又是什么样儿的?
生: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产生了许多想法?如此鲜明的对比,如此强烈的反差,大家有什么疑问?谁来说一说?
生:为什么这里的环境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呢?
生:是谁让它们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生:是谁建立了如此的丰功伟绩?
……
师:说得真好。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如果文章的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没有产生对比,你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吗?
(屏幕显示)
多少年后,一眼望去,到处还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还是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生:如果没有对比,就不能使读者产生疑问。
生:如果没有对比,读者就不会追问究竟是谁让阿尔卑斯山地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生:如果没有对比,读者就不会追问是谁建立了如此的丰功伟绩,就无法突出人物形象。
师:说得太对了。这篇小说虽然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但是对比、反衬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充满了张力,同样使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三
师:那么,要把这样广阔的荒野变成绿洲,作者应该虚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才能让小说更具震撼人心的效果呢?是热血青年,是一群军人,还是能力非凡的伟大人物?大家说说看。
生:最好不要虚构成热血青年。虽然把荒野变成绿洲并不容易,但是由于热血青年有的是力气,有的是青春年华,他们做这样的事情要相对容易些,作者如果这样写的话,小说就缺少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师:那虚构成一群军人呢?
生:那就更不行了。军人有很强的纪律性,他们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们要把荒野变成绿洲就更容易了。一件事情如果做起来很容易的话,那就没有多少意义可言了。
师:那能力非凡的伟大人物呢?
生:也不行。既然这个人物能力非凡,那他做这件事也会容易很多,所以,也不宜这样虚构。
师:那怎样虚构才合适呢?
生:我觉得,应该年龄大一些,最好身体不太好,这样把荒野变成绿洲就很难了。
生:我觉得,最好是孤身一人,这样把荒野变成绿洲就更难了,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
师:我们看看小说是如何虚构牧羊人的。
生:牧羊人五十多岁,失去独子,妻子去世。
生:他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
师:对的。如此年龄的人,如此平凡的农民,在如此处境下,竟然把荒野变成了绿洲,他已经足够伟大了。不过,仅仅这样写似乎还是不太够。要想进一步突出人物形象,作者还要怎么办呢?
(学生感觉有点儿困难)
师: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荒野面积很小,轻易就能把它变绿的话,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太容易了,就无法突出人物形象了。
师:对的。我们看看文章是如何描写荒野的。
生:第2自然段中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的描写。
生:还是第2自然段,有“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描写。
生:第3自然段中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的描写。
师:文中多次描写了荒野,我们选择这句试着读一读,看看从这句话中能读出什么意味来。
(屏幕显示)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生1: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没有读出“无边无际”的味道)
师:这个荒野好像不大,你把前面的部分再试着读一读。
生1: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重读两个“无”,并延长强调,读得有一点味道了)
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能突出荒野之大。你再试试看。
生1: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这回把“三”字重读,且延长强调,读得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