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未来: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

作者: 郑友强

奠基未来: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与实践0

【摘 要】地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架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是培养系统创新人才的最佳载体之一。本研究根植地理学科特点,基于笔者20余年教学实践,聚焦创新人才的内核,以情境、问题、探研、反馈、延伸“五步”教学流程实现高度参与、高度合作、高度内化、高阶思维、高度实践、高度认同的“六高”教学效果,促进了具有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力的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奠基未来 地理教学 创新人才 范式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野日益明显的今天,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形成创新势能,为学生未来奠基,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促使我们思索地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为人才的培养做什么,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联合福建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专家,带领全省范围内部分县(市、区)地理名师工作室组成研究团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旨归,通过优化驱动教与学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地理教育大众创新氛围,拉长“课堂问题→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构建立足一线、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形成实践经验。

一、提出问题

1. 政策背景

从国家出台的教育文件中梳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阐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这一系列文件主要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视角重点关注创新人才培养。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原有创新人才培养内核的视角上,强调通过机制创新、教与学的手段创新、活动创新、评价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研创新等,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从地理课标中梳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阐释: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标有“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表述,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标有“鼓励学生呈现开放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表现”的表述。课标修订不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碎片到整体。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整体探研、追求深度、迈向创新的课内外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面向未来的教育,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应以“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培养好奇心、点燃创造力,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奠基未来的创新人才。

2. 现实问题

地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架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是培养系统创新人才的最佳载体之一[1]。然而无论是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21世纪之初,还是进入课改“深水区”的今天,地理教学仍然存在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地理学科本质理解不到位

在学习空间上,地理学科局限于教室,缺少户外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创新环境;在学习意义上,地理教学忽视对知识来源的探研和对知识的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奉教科书为真理,以讲授为主,未能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目标上,以应试为目标,难以适应当前素养立意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

(2)忽视地理教学育人价值

忽视地理教学涵养家国情怀的作用,不利于对学生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力的滋育。学生在“情意”的形成和改变上,还无法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无法达成对人地协调发展的高度认同。

(3)地理教学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缺失

忽视地理“系统科学”的属性和“系统研究”的思维方法;忽视地理课程提供的探究和研究的真实情境,以及帮助理解相互关系、构建系统决策的基础属性;忽视地理处理时空变化时所产生的创新价值;忽视学科核心素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的问题。

二、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构建的历程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以下简称“福州三中”)从1996年就开始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短短几年,“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两情两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福州三中扎根。地理教师被确定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以下简称“本范式”)构建与实践,经历了源头、建模、实践、辐射四个阶段。

1. 源头:地理教学整合研究性学习,推进“会提问题”促创新

本研究从2004年便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性学习相贯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问题。在学习“3S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了图层叠加可以有不同的创新应用。学生在课中深入探研,提出这一方法是否可以创新应用在其他领域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最终做出成果“多功能平面地球仪研究与制作”,并于2006年4月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课前初探—课中探研—课后实践”三环节教学,成为本范式的“雏形”。同时,研究成员在各地先后开展课题“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2013年市级。时间为课题结题时间,下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2016年省级)的研究实践,推进“会提问题”促创新。

2. 建模:构建探研教学模型,推进“解决问题”促创新

本研究以“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中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2017—2021年)和“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7年省级)、“基于高中地理新课标解构分析的探研式教学研究”(2020年省级)、“基于问题链驱动的地理真实情境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2022年省级)、“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PBL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2023年省级)、“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实践研究”(2024年省级)6项国家级、省级“探研”课题分重点深入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资源供给、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指导研究、项目式教学研究、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展开,用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以情境为导、以创新思维为主的探研活动,构建探研教学模型,推动“解决问题”促创新。

3. 实践:开发应用课程资源,推进“知—行—魂”合一促创新

结合地理课标,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编写了5本与高中地理教材配套的教学设计图书。在地理实践课程资源案例供给方面,主要涉及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验观测类(杆影实验法测校园地理坐标)、参观类(气象站参观)、地理趣味游戏类(校园寻宝活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融合类等实践性课程,促进探研式教学与生产、生活情境的关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微课程及线上平台方面,我们在实验学校(基地)开发应用了课前型、课中型和课后型的微课程,通过理念的转化、学习目标的达成、线上资源的供给与辐射,推进“知—行—魂”合一促创新。

4. 辐射:推介资源与经验,“裂变”效应驱动创新

我们通过教师培训项目、名师工作室到老区县送培共研、“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活动、省际交流和省社科论坛活动,带动本范式向全国推广应用,参与研讨学习的师生约5万人次。依托福建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平台,在国培、省培、委培等地理培训的40多个项目中,大力推介本范式。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中学地理教师4442人次,其中,国培344人次,省培3109人次,委培989人次。福建省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福建教育学院地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流动站及15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联动,先后29次赴省内21个革命老区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开展辐射帮扶活动,进行本范式的推广,形成从个人到团队再到区域的“裂变”效应,驱动创新。

三、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范式的主要内容

本范式从认知心理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机理等方面切入,理论架构包括概念、要素、教学环节、教学对策、特征、学科认知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具有统一性、连贯性、进阶性、借鉴性等特征。

1. 理论渊源

孔子的学习思想是春秋之际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它以“和而不同”为哲学基础,追求创新性的学习目标;立足变革的社会现实,改造西周以来的“六艺”传统,强调创新性的学习内容;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训练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提出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本研究继承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探索实践,打造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2. 理论蕴含

本范式的主要理论蕴含包括三大“关键要素”,即真实的情境、问题链、合作学习团队[2]。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初探与预学环节、课内预学交流与探研环节、课后巩固与应用环节。三大“着力点”,即搭建探研平台、设计探研问题、力促探研推进。教学特点“四以”,即以学习者为教学中心,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搭建适当高度的脚手架为教学落脚点。问题设计技巧“五何”,即是何(What)、为何(Why)、如何(How)、若何(If)、由何(Where/When/Who)。此外,还探索出服务探研式教学命题实践的“三种方式”、测评的“两个原则”、实践力素养培育的“三途径”、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三要求”、微课探研的“五抓手”、校本作业开发的“一性四做法”等。

3. 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型

实践模型从知识、能力、行动、情意等维度的进阶入手,基于逆向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情境、问题、探研、反馈、延伸的“五步”教学流程,促进高度参与、高度合作、高度内化、高阶思维、高度实践、高度认同的“六高”教学效果的实现,促进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等关键能力与品格的孕育,实现具有报国之志和效国之力的创新人才培养(见图1)。

4. 在育人实践中的突破

本研究通过发挥地理科学属性,促进创新性表现的系统化与可视化。通过把握地理学科本质和创新人才内核,架起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奠基创新人才的四座“桥梁”。第一,在区域认知素养培育中架起了复杂地理事象与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的桥梁。第二,在综合思维素养培育中架起了要素、时空与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的桥梁。第三,在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中架起了行动力、意志品质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桥梁。第四,在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中架起了人地和谐发展、家国情怀与创新人格的桥梁。

新课程意识的本质是“问题解决”的创新意识,即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一种通过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研问题,自己寻找知识、方法、技能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评价结果的教学活动过程。本研究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以价值认同为抓手,促进课程思政落实落深;把实施反馈做细致,提升大数据的教学反馈实效;从“地理+”到“学科+”,探索多学科创新融合;以高中学段为基础,促进不同学段的应用探索;以省内应用为样本,扩大省外示范辐射的实效;通过加强教学范式的校本化实践,系统提升一线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友强,王信文.高考地理试题中“科学素养”考查特点分析与教学启示—以2023年全国高考三套试卷为例[J].地理教育,2024(8):38-40+46.

[2] 郑友强,曾呈进,吴孟宇,等.中学地理探研式教学的意蕴及其教学模式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4):86-88.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2024年度开放课题“奠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学地理学科实践实施研究”(项目编号:KCZ2024098)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赵继莹

郑友强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福建省新时代名师培养对象,福州市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福建省和福州市两个地理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先后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开设县级以上公开课及讲座117场,发表论文49篇,其中10篇发表在核心期刊,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12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比赛奖项14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