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 吴孟宇

学科教学如何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各学科教学需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日常各学科的点滴渗透;中学阶段是成人成才的关键阶段;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是一个创新型人才。面向未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只有抓准教育的本质,坚定不移地坚持,才能水到渠成,创造教育的未来。

郑友强老师在地理教学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构建与实践中探索2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案例。研究团队依托省、市地理名师工作室团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旨归,通过驱动教与学方式的优化,拉长“课堂问题→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构建立足福州、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实践经验。

一、观照:用未来观照当下的地理教学

未来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为未知而教。

1. 未来社会的需求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从以往经验来看,过去学过的知识,今天的生活中能用得上的很少。同理,现在学过的知识,未来的生活中能用得上的可能更少。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学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的教育从学生的未知出发,思考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教育的前瞻性

教育不仅要专注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前瞻性体现在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上。郑老师的研究把前沿的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让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及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为未知而教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学科的知识正在迅速更新。该范式聚焦创新人才的内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更探寻未知。郑老师的团队通过一节节创新实践的地理课,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求有意义的学习。

二、映射:当下地理教学映射未来教育

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当下的地理教学应该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1. 架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奠基创新人才的四座“桥梁”

该范式架起的四座“桥梁”体现在:①地理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区域认知素养培育涉及不同区域复杂地理事象的综合分析,带来了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综合思维素养培育涉及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催生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的培养。③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涉及学生行动力、意志品质的锤炼,推动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④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涉及人地和谐发展的认识与行动,促进了家国情怀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 创新实践驱动育人育才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该范式及教学案例基于学科教学,从知识、能力、行动、情意四个维度入手,从创新知识的挖掘入手,在不同的项目中采用图层叠加、知识迁移等创新方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学生报国之志、效国之力的实现。

3. 地理教学牵引规划未来

地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涵盖了对地球表面自然地理事象特征、规律及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诸多人文事象分布的规律、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架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该范式通过学生广泛的实践活动,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指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三、准备:在课堂里为创造未来做好准备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让他们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1. 描绘未来的教学形态

开放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该范式在学习意义上,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探索;鼓励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空间上,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的习得打破教室的空间局限,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深入探研;补充户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必要的环境。

2.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可供实践的类型很多。该范式通过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启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扎根生产、生活实践,放眼祖国大好河山,汲取世界前沿科技和经验;在家校社共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3.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该范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鼓励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该范式在学科育人价值上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二是培育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善于关注各大系统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四是增强区域认知,提升区域分析能力;五是掌握地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学会解决现实的问题。该范式通过强化社会责任感驱动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培育,奠基服务于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培养。

4.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该范式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习得,更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应用前沿的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互动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教育要展望未来,未来学校会不断升级,各种教育形态会不断变化,跨学科乃至超学科项目会不断落地。教育还要立足当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作者系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