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意象载体的设计及进阶策略

作者: 邱细荣

【摘 要】心理意象作为一种符号或画面,可以串联一堂课的游戏,起到使课堂简约、明确主线的作用。意象载体的设计需要一致性,意象载体的设问需要层次性,意象载体的教师回应需要具备支持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意象载体 设计 进阶策略

认知、体验、分享是心理活动课的基本结构。心理活动课发展的早期阶段,教师习惯于在一堂课上设置多种形式的游戏,缺少主线。一节好的心理活动课,体验游戏设计需要进阶与优化,游戏之间要有关联性、梯度性和一致性。心理意象作为一种符号或画面,可以串联一堂课的游戏,起到使课堂简约、明确主线的作用。

意象把游戏和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游戏隐喻、象征的相似情境中建构知识。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不仅仅反映一个人心理能量的状态,它本身就是心理能量的载体,携带着心理能量[1]。它是一种视觉化、具体化、概括性的符号与图形,可以分为视觉意象(道路、桥、指南针、充电池等)、听觉意象(绘本、歌曲、故事等)、味觉意象(调味瓶等)、触觉意象(船、绳子、水果等)、嗅觉意象(气味等)。

一、意象载体的设计需要一致性

1. 根据意象载体,设置关联的暖身活动

暖身活动通常是操作性、体验性较强的心理游戏,主要包括语言类、动作类。语言类游戏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例如,“谁和我一样”游戏,教师根据课堂主题,设计一些学生易产生困惑的情况,请有同样情况的学生起立。“我想对朋友好一点,但不知道怎么做”“和同学相处一段时间就有矛盾”等。动作类游戏让学生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参与活动。例如,抓手指游戏、反口令动作游戏、闭眼投票等。暖身游戏在课堂导入环节,游戏的规则和口令可以根据主题进行改编,用主题相关的词语替换游戏内容。例如,“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把“动物园里有什么”游戏改编成“情绪王国有什么”,学生采用接龙方式回答脑海里浮现的内容,唤起各种情绪事件。

2. 根据意象载体,串联不同层次的主体游戏

意象的设计要与课堂主题相关,所选择的意象是积极的、健康的、有能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和能够改变的。意象确定后,所有游戏都围绕意象展开,学习任务单、板书设计、游戏都与意象相关。例如,“你好,青春期”一课带领学生了解自我的生理变化,在发展的差异性中学会调节心理矛盾。以“青春列车”为意象,暂时隔离学生的羞涩,让学生勇敢地表达。邀请学生设计理想的火车头外形,谈理想和现实有何差距,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体相烦恼等。接下来是心理车厢,里面有烦恼、开心等各类座位,邀请学生写出自己的困扰,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青春期矛盾心理的表现。“如果可以邀请一些人到你的心理车厢,你会邀请谁呢?”“他们会提供什么方法?请尝试体验一种方法。”继续请学生添加车厢,“青春列车”要持续前进,除了生理发展,还需要提升认知,如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造力等。总之,通过“列车”这一意象,教师可以把学生生理、心理、认知方面的成长具象化,也隐喻学生是行驶中的列车,充满活力和希望。

利用“五感”意象,开展表达性艺术游戏。表达性艺术游戏容易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抽卡牌、绘画、拼树叶、捏黏土、剪纸、拼俄罗斯方块和七巧板等。例如,“情绪调适”一课,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画出情绪来临的样子、大小、颜色,调适情绪需要添加什么元素和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捏黏土的方式,根据自己的主导情绪,选择喜欢的颜色,捏出愤怒的表情、动作,然后小组赋能,分别让组员寻找积极资源与愤怒对话;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选树叶、摘树叶、拼树叶,然后嵌入背景,形成树叶画,隐喻情绪的表达和管理。除了采用视觉、触觉方式,还有听觉方式,如绘本、视频、音频、情景剧等。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方式就是默剧,只用动作、表情来演绎,全程不许出声。

根据内容选意象,开展有梯度的体验,唤醒学生的关联情绪和以往经验,感知课堂,可以减少烦琐的解释和吃力的引申。例如,“我的情绪‘五味豆’”游戏,学生以“五味豆”为意象,由浅入深进行四个梯度的体验。①暖身游戏—尝情绪“五味豆”。把“五味豆”装在调味罐里,邀请部分学生品尝并说出相应的情绪。各种味道的“五味豆”放在一起会串味,不同情绪的人在一起会相互感染。②主体游戏—画情绪“五味豆”。用不同的颜色画出自己的情绪“滋味豆”,标上情绪配料和比例,了解自己情绪的主味道。③游戏改编—调情绪“五味豆”。当我们的情绪豆一直处于某种味道并让自己感觉不舒服时,可以怎么办?请在调味罐旁边写下属于自己的调味方法。④游戏提升—分享情绪“五味豆”。呈现一个案例:小刚说自己的情绪豆是魔鬼辣,主导情绪是愤怒,尝试了很多方法想改善却收效甚微。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这个环节是践行友善观,利用朋辈力量,学会帮助他人改善情绪。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如果停留在情感隔离的教授认知方法上,学生的收获会大打折扣。用味觉感悟情绪,以“五味豆”为意象,酸、甜、苦、辣象征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控制、调整情绪。

3. 根据意象载体,改编游戏

游戏改编更加注重体验的层次与梯度,应厘清课堂主线和游戏活动支线。游戏围绕意象展开,意象串联所有游戏情境。一堂课只用一个意象、一个游戏。游戏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深入,帮助学生从情感体验过渡到认知思辨再到行为迁移,层层递进。改编“我的情绪‘五味豆’”游戏,设计“调制情绪豆”环节,引导学生认同这样的知识:情绪无好坏之分,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有存在价值,如愤怒可以保护自我边界,但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不利于身心健康。调节情绪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众多方法进行总结提升。游戏改编能更好地唤起感性认识,以心理游戏获得的感悟体验为基础和直接经验。

二、意象载体的设问需要层次性

体验游戏触动学生的内部语言,提问与互动能帮助学生“看见”自己的内在资源,把隐形的实践知识显性化。适切的设问契合游戏体验的层次和梯度,可以把游戏活动与文本知识有效融合。

1. 依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层次

把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分解为问题,可以避免游戏流于形式、脱离课文。认知目标可以分解为评量问句:“如果用0表示完全不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你的数值是几分?”“为什么是这个数值,而不是更低或更高?”行为目标可以分解为应对问句:“如果只做一小步的改变,你会做什么?”“到目前为止,你尝试了什么行为让事情变得更好?”情感目标可以分解为奇迹问句:“五年后,你担心的问题都解决了,那时候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你的心情会发生什么变化?”

2. 依据游戏层次设置隐喻问题,回归现实事件

从游戏到文本再回到生活,体现了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例如,“尝情绪‘五味豆’”可以从游戏层面设问:“你吃到的豆子什么味道?带来了怎样的情绪体验?”“调情绪‘五味豆’”可以从文本层面设问:“在你的经历中,调适情绪最成功的方法是什么?与课本中的哪个方法类似?”“分享情绪‘五味豆’”可以从生活实际层面设问:“当朋友处在悲伤/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时,你会怎么帮助他平复情绪呢?”

依据“4F”[事实(facts)、感受(feeling)、发现(findings)、未来(future)]逐层设置问题,对应的问题是:游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有什么启发?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这四个问题可以视游戏而定,自由选择,自由匹配,启发思考,促进学生生成内在资源,形成团体共识。

三、意象载体的教师回应需要具备支持性

教师回应是促进课堂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共情、支持、具体化等心理支持技术,为学生赋能,激发学生分享的欲望,稳固师生关系。学生在安全环境中习得新的经验,接纳和认可新思路。

1. 在共情中支持

倾听是共情的基础。不带着内心的话语和偏见,保持安静和非指导性倾听会帮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是共情的途径。内容反应是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反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实,不添加语义,不做评价,如“你觉得转移注意力这个方法,对你最管用”。情感反应是针对学生回答的情绪感受进行反馈,安抚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增强学生卷入课堂的动力,如“我感受到了你的悲伤,看来这颗情绪豆给你印象深刻”。还有一种共情式的回应句型是“描述事实+困难(别人放弃)+当事人坚持”,如“听起来这件事让你特别愤怒,如果是别人可能就动手了,可你却能控制住情绪,你是怎么做到的”。

2. 在团体中支持

教师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课堂存在不同观点。对于有明显争议的观点,教师不直接与学生辩驳,以免学生觉得“没面子”“被攻击”,而是把问题抛回团体,让学生小组讨论,依靠团体力量,感悟与反思、比较与碰撞、探索与澄清认知冲突、价值观。部分学生认为有困难,教师邀请其他学生帮助其寻找解决资源,看见困难后面的积极意义。

3. 在积极语言中支持

学生分享的时候,可能会存在灾难化、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教师要积极引导,用自己的语言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例如,用过去式修正学生自我评价,把“一直”“就是”改为“曾经”“过去”,把“我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转述成“你曾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暂时”“尚未”替换“永远”“每天”,把“我感觉自己永远也交不到好朋友”转述成“你觉得自己暂时没有交到好朋友”。教师通过回应积极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提升其心理能量。

4. 在自我开放中支持

自我开放技术是指教师在合适的情形下,艺术地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和亲身经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感同身受地介绍自己的一些做法,传递“很多人都和你一样”的事实,帮助学生将难言之隐正常化、普通化、大众化,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建军.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6.

(作者系福建省三明教育学院教研员)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