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3+X”: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创新建构

作者: 王小军

一、研究问题

1. 评价背景的迫切问题(学生优秀指向单一)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双减”落地,发展小学生综合评价,创新分项等级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体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和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指向让每个儿童都有成长、出彩机会,路桥区作为浙江省28个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整体试点县(市、区)之一,共和小学针对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统整设计与实践,尝试为区域推广作出创新建构。

2. 博弈评价的短板问题(学生成长动力衰减)

学生在学校、班级里,置身于许多博弈中,评价也是如此。比如,评选“三好学生”有比例限制,一个班级通常只有五六名学生评上,这就会形成资源博弈。学校评选“三好学生”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现实却是不少学生因评选无望而丧失努力的方向、成长动力衰减。学校作为区域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重点培育单位之一,试图把“博弈评价”转化成“发展评价”,促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最优秀的水平。

3. 评价目标的方向问题(学生评价能力缺失)

评价目标需要变革,让评价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自我认知的“学”导航,从评价“是什么人”努力走向“成为什么样的人”。把对学生的“定义”评价变为“期许”激励是评价目标研究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家长、社区参与评价,“泵”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评价目标的研究也就由“筛”到“泵”了。

二、解决方法

1. 研究基础

学校从2017年开始进行“让经历伴随学习”—优化小学生学习过程的新探索研究,关注学生的经历、成长、幸福。对学习的内容维度、动机维度、互动维度进行评价,以“儿童素养”为核心,建构一种能够以“儿童在课堂中央”的管理范式,落实“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一切与课堂有关的因素凝聚起来,以点牵面。

2020年年初,学校将以往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变革为“语数英学科+综合学科”的统整评价方式,各学科统一采用等级制评定方法,整合操行等级、课前三分钟展示等,最终评选出综合素养优秀生—“共和之星”,为形成科学、多元、创新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 研究内容

统整“3+X”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模型,基于标准、多维多样的评价,促进学校切实转变育人方式,突出“泵”的功能,促进学生成长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分”到“人”的学习评估。

从评价内容看,“3”指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根据测试成绩(一、二年级可以参考非纸笔测试成绩)分别认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占40%,良好占40%。“X”指综合学科,包括书法、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等,根据学期考核,评定的比例是A占40%,B占40%。被认定为综合素养优秀生—“共和之星”的学生,必须符合四个条件:语数英三学科成绩优秀、班主任评定的操行等级优秀、综合学科评定为A和课前三分钟展示次数需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四个项目达成情况评定项目优秀生,如语数英学科三优生、综合学科优秀生、操行等级优秀生、自我展示优秀生等。

从评价维度看,“3”指质量数据(质量监测)、行为表现(学科活动)、学业作品(学习成果或典型事例),“X”指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过程性、增值性、层级性等评价。对学生期末等级的评定包含课堂表现的基本分,学业水平和过程表现的等级分,“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的特长项目、成果作品、实践经历及表现和奖状证书的奖励综合为一体,进行统整评定。

我们改进结果性评价,探索过程性评价,倡导增值性评价,用层级性评价激励学生,为形成科学、多元、创新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3. 研究策略

(1) 解决学生优秀指向单一的问题:确立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共识

学校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对学生评价体系作调整,树立了 “不比基础比努力,不比成绩比进步”的教育质量观。我们认为“能努力、会进步”的人就是优秀的人。这样的质量观确定了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基础与标杆。

在开始实施的时候,部分教师存在疑惑,因为我们在“共和小学学业荣誉指标汇总表”的各项指标评价中设定了高比例的“进步者”和“兴趣者”。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他们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随着评价改革中不断“泵”出优秀学生,全体师生也乐在其中了。

(2) 解决学生成长动力衰减的问题:把“博弈评价”转化成“发展评价”

把“博弈评价”转化成“发展评价”,就是将学业荣誉严格按比例评比改为无比例达标。学校建立了新荣誉评价体系,明确要求,明明白白告诉学生,做到什么水平就可以被授予哪一种荣誉。而制订标准的过程便是班主任建设自己班集体的过程,也是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成长进行反思与立志的过程。

年级组与班主任按学期赋予每个“项目”内容。班主任与学生可以根据班级特点,一起制订要求。然后,通过日省、周评、月考等环节,将“操行等级”落实落细。学生通过自评、周评、互评、月评等,开启第二个月的努力。每个学生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都能获得自己期待的分值、荣誉,这便是“无比例达标”的好处。

(3) 解决学生评价能力缺失的问题:将一张成绩报告单改为一本成长报告册

多年来,每个学期结束学生都会收到一份成绩报告单,这是学校给学生的学期学业水平评价,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书面通知单,由班主任发给学生,再由学生转交给家长,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认为发成绩报告单,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而是给他激励。学校需要弱化“筛”的功能,强化“泵”的功能,只有学生参与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当下的基础上产生力量,今后更加努力。成绩报告单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在生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地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种评价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评价内容越丰富,学生才能形成更合理的自我感知、更客观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学生在校园内获得的成长。因此,学习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应该通过多元的评价得以提高。所以,学校将成绩报告单改变为成长报告册,鼓励学生给自己一个综合立体的评价。

成长报告册的内容包括一张学期主题照、一幅代表自己水平的字、一篇代表自己水平的作文、一页自己珍藏的作业、一张自己满意的试卷、几张精彩的课前3分钟展示照片、几张满意的“操行等级”评议表、几张满意的奖状等。这些学业作品由学生自主选择后放入报告中。学生还可以邀请同学、学科教师、班主任撰写寄语,并加入自己的反思。在学生确认放入报告的内容后,班主任会盖上成长报告专用章,表示对报告的认可。学生参与成长报告册的生成过程,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好,促使每个学生愿意为之努力。

三、研究成效

1. 走出了学校评价新大道

学校不断探索建构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模式,改变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奖惩轻激励、重数据轻内容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过程性、发展性、成果性、数据性等角度进行评价,不但注重结果,更能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业质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表现。

2. 创建了教师研训新模式

评价方式的改变,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数据分析”“典型描述”“榜样引领”的评价,并渗透在“学业与能力”“人格与道德”“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五个层级内容中,从而在课程育人角度上思考育人范式,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评价方式的改变,丰富了教师研训模式:从一次性、单向的评价转变为持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从“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为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价”;从“基础知识测评”转向“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并举。

3. 构建了学生成长新体系

统整“3+X”发展性评价指标有一项“课前三分钟”展示,自2020年2月起,各学科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进行展示。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讲、说、评、议、展、演等多种形式展开学科活动,把学科素养融入课堂,不仅展示自身,也拓展了学科视野,时间短、效益长,真正体现“课前三分钟,练好童子功”的核心价值。

4. 打造了家长评价新文化

随着学校评价改革的推进,家长对评价改革给予了肯定。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书写的态度认真很多,字也好看了;孩子回家主动唱歌给妈妈听,还让家长给他们打打分;自从体育要考试后,回家主动练习跳绳;有了操行等级评价中的“早睡早起、微孝行动”,孩子在家里习惯和乐于做家务;中高段学生家长看到孩子第一次获得学校最高荣誉“共和之星”,非常开心……这些改变让家长欣喜,更让教师欣慰。

5. 培育了评价思考新方向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建构“五育融合”的评价生态,进一步支持学生全方位自我塑造,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寻找每个人持续生长的力量。学校将在完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实现线上与线下评价方式的有效融合等方面继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改变评价的简易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共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