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作者: 黄帆

【摘 要】小学数学“问题+”教学通过重构问题线和文化场,营造安全润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究、合作、互动、对话等学习活动,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探索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范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 课堂文化 结构化教学 校本化行动研究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笔者所在小学开展了15年校本行动研究,构建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范式是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有益探索。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堂多为讲解式、讲授式、讲练式。讲解式—听明白了,很快就忘记了;讲授式—输入效率很高,产出质量差;讲练式—精讲多练、精准刷题,确实是一种高分高效的课堂,只是难以造就“探究者”或“思考者”。小学数学“问题+”教学范式以生为本,教学实践中培育安全润泽的课堂文化,把教学的核心问题分解为问题串,驱动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发深层学习。

一、“问题+”教学的内涵

“问题”即用问题驱动学习。教师基于单元整体思考,着眼教学目标,提炼核心问题,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串,驱动学生展开探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学习目标,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它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反思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学习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相比,更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指为学生创设安全润泽的学习环境。安全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问题+”教学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让学生感到安全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生发。

二、“问题+”教学范式的实施路径

1. 问题线:把碎片化的知识教学转变成结构化的问题探究

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比比皆是,看起来效果挺好,实则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习得碎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养。

“问题+”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单元的整体思考,提炼核心问题,分解成问题串,学生紧紧围绕问题串展开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疑难点引导,实现以“问题主线”取代“知识主线”,以“用问题学”取代“用教材教”,进行学习内容和过程的重构。

(1)学习内容重构

学习内容重构以新授教材为基础,以关联教材为依托,以学情特点为起始进行三次整合,提炼核心问题,分解问题串。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内容重构。

整合一:新授教材。通过研读本课教材,总结归纳出本课主要内容: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一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合二:关联教材。纵向分析:二年级编排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本课在三年级下册进行教学,本单元前面编排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内容,五年级下册将编排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整个小学阶段的编排按照由认识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的顺序,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向比较:我们对比了各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北师大版教材中,1平方分米没有画格子,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价值更大,于是我们借鉴了北师大版的例子。

整合三:学情特点。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师可以通过活化教材提炼出核心问题: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引领学生展开本节课探究。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核心问题分解成问题串:①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②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③相邻的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利用这样的问题支架开展独立学习和协同学习,互动建模。

(2)学习过程重构

以问题、活动、评价课堂三要素为改进对象,打造出“用问题学”的课堂新样态。问题即学什么,变知识主线为问题主线,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活动即怎么学,变知识呈现为问题探究,以真实问题情境驱动学习;评价即学得如何,变知识输入为思维产出,重视迁移与运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实现以“探究为主”取代“传授为主”,以“协同学习”取代“一问一答”。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的学习过程这样呈现。

教师先出示问题串:①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借助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研究)②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参考第1个问题思考)③相邻的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利用10分钟进行探究,自己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主动向同学求助;如果自己完成探究任务,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或和小伙伴交流各自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10分钟后,进行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

生1:我研究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算成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1平方米没办法在学习单上画出来,它和平方分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2:我猜想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师:你为何这样猜想?

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我把1米换算成10分米,算出面积是100平方分米,都是同一个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生3:我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意见,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我推测,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问题串是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提炼,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培养结构化思维,避免了师生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

2. 文化场:塑造安全润泽的课堂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感觉、观察都比较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敏捷;人在心情沮丧时,这一切都受阻。因此一个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民主的课堂上,学习单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走下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教学节奏慢下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静下来,给思维生发的机会。

(1)等距离的爱

我国多数学校课室中的学生座位呈秧田式排列,学生发言时,大部分其他学生看到的是发言者的背面或侧面,极少看到正面。“问题+”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呈“U”形排列,这样的座位排列便于全班交流,尤其是生生互动时,能看到对方的神情动作,更好地领会发言者表达的意思。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走到“U”形中间,此时教师到各个小组是“等距离”的,能快速到达遇到困难的学生身边,及时提供帮助,付出“等距离的爱”。

(2)教学节奏慢下来

教育是慢的艺术,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问题+”教学的课堂中,每节课至少安排一次较长时间的探究环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学习和协同学习。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教师首先出示问题串,给学生10分钟进行独立思考、探究、求助、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与所提问题难度相匹配的候答时间,待学生思考后得出更深刻的回答;如果学生沉默,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等待或引导启发。

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抛出了一个挑战性问题:“1平方米没办法在学习单上画出来,它和平方分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此时,课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然而,教师并未急于打破这份宁静,而是选择等待。不久,便有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分享了他的猜想:“我猜想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并未直接给予评价,而是追问其依据。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自己的推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这种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正是得益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耐心等待和适时引导。让课堂慢下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生发,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3)疑惑处敢于提问

在探讨“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这一问题时,由于缺乏直观的图形辅助,小萌在理解上遇到了困难。当教师准备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时,小萌勇敢地举起了手,表示她还有疑问。

小萌:“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教师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其实,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的关系和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的原理是相似的。”

生2:“虽然我们不能在学习单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但我们知道它的边长是1米,也就是10分米。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每一行可以放置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那么10行就可以放置100个,所以1平方米就等于100平方分米。”

为了进一步加深小萌的理解,教师利用课件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小萌终于豁然开朗。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课堂氛围是民主、和谐的,学生感到安全和自由,这需要课堂文化的熏陶来逐渐实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问题+”教学范式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不仅重构了学习内容和过程,还成功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