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再追问与再确认

作者: 王立华

【摘 要】本文对微写作的存在世界、存在形态进行追问,发现微写作以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精神生活方式等不同形态存在于初中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与现代生活里。因此,微写作有必要、有可能成为课堂主业。

【关键词】微写作 学生世界 存在形态 课堂主业 建构依据

笔者曾从微写作作为大众写作形式、写作教学形式、写作教学内容、写作考试内容四个方面[1],对初中学段“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的建构依据做了初步确认,该文是从社会大众、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视角展开的,没有聚焦学生视角,也没有将学生的世界划分类别,更没有梳理出微写作在学生的不同世界里的不同存在形态。“人类的生活、历史和发展,创造了‘属人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文化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现代生活。”[2]借用孙正聿教授对“属人的世界”的划分框架,笔者把学生的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现代生活①。基于此,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对微写作成为课堂主业的建构依据进行再追问、再确认:微写作以何种形态存在于学生的哪一种世界里,这些存在形态的哪些实践逻辑、现实需求决定了微写作会成为课堂主业。

一、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世界是生活于其中并以经历和体验感知到的自然存在的世界,可分为家庭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与校园生活世界。微写作以多种形态存在于学生的三种生活世界里。

1. 微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存在于学生的三种生活世界里

“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性是会运用语言文字。”[3]每个学生都有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与人交流互动和留存生活世界信息的需要。学生运用简短的日记、朋友圈、日志、微博等形式,记录日常随感,表达自己;通过便条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语言文字运用形式与人交流互动,与三种生活世界发生着不间断的联系。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形式大多形制短小,是典型的微写作行为。这些微写作行为能便捷地表达学生的生活感触,是学生理想的表达方式。这些微写作行为能聚焦某个交流重心、便于双方互动,从而使交流速度快、交流结果便于保存。为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质量、交际质量和信息保存质量,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

2. 微写作作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与考试题型存在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世界里

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满了学习活动,尤其在校园生活世界里,此特征更突出。用微写作来学习或把微写作作为学习内容、考试题型十分常见。

微写作是语文学科也是其他学科的一种稳定、成熟的学习方式。以微写作内容为划分指标,可将作为学习方式的微写作分为五类。①笔记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记录预习笔记、课堂笔记与复习笔记。②答题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呈现教师提问、家庭作业、试卷题目的答案。③批注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在教材、练习题、名著等文本学习资源上记录预习体会和简短的批注。④应用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形成周学习规划、学习日程,记录简短的日记、周记。⑤总结类微写作:学生用微写作完成单元考试体会、学期自我鉴定、错题分析、写作升格策略提炼等总结类作品。学生几乎天天使用前三类微写作,阶段性使用后两类微写作。这五类微写作被学生广泛使用,自然需要学生专门学习,成为语文学科的课堂主业。

微写作是一种学习内容。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下文简称“教材”)的编写理念重视写作。教材“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4]。增加的“写作的分量”和“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等要在大作文、微写作中共同实现。其次,微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有独特优势。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时,从完成起点的精准化、完成内容的具体化、完成频率的常态化和完成效果的螺旋化等方面来比较,微写作比大作文更有优势。最后,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微写作学习任务①。这些微写作学习任务一部分会在课外完成,一部分会在课上学习。

经过多年的运用、完善,微写作成了语文高考、中考试题中的常见题型。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以多种形式、多种文体设计小作文类高考题目,现在提及的“微写作”与“小作文”的写作逻辑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描述重心不一样。北京市从2014年起在高考卷中设计“微写作”题目。不少省市在中考题中也设计了微写作题型。学生解答微写作题目,要用到多种文体知识,也要储备一定的写作素材,更要讲究写作策略,自然要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微写作。

二、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的精神的解放和发展“即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5]。学生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也就在建构和谐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尽管三者几乎同时进行,但学生只有先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才会有和谐的精神世界建构、精神境界提升的发生。注重向内深耕的微写作同时适合做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建构方式与精神境界提升方式。学生按照过精神生活、建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来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赋予微写作以审美内涵,从而具备过精神生活、建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的心理结构。

1.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作为人格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大多选择记日记、听音乐、看电影、刷视频、发动态、晒朋友圈等自己喜欢的精神生活方式。在这些精神生活方式中,记日记、发动态、晒朋友圈等是微写作行为,微写作也就成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方式。学生把微写作作为精神生活方式,是对写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传统写作带来了触摸线装图书的舒畅手感、焚香写字的空明澄澈、推敲练字的自得等多元化审美愉悦,是理想的精神生活方式。古代的笔记、寓言、谜语、笑话、传说、对联、格言,以及古典文论中的诗论、词论、曲论,都有微写作要学习的影子;唐诗、宋词、元曲、小品文等,都是微写作要学习的典范。这些古典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形制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优美、立意高远,是当下微写作要继承的写作传统。

2.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方式

学生把微写作作为精神世界建构方式时,第一,会用微写作直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多数学生在个人生活时空里运用微写作,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活动。“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的语言彼此创造。”[6]这种“彼此创造”在学生身上有独特体现。学生在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娴熟地运用外部语言之前,只能用内部语言直接地表达精神活动。内部语言是学生精神活动的真实写照。因为在个人时空里运用微写作,对学生语言表达规范的要求相对少一些,内部语言在“缘情”“言志”中直接表达了学生的精神活动,学生的精神活动与微写作实现了“彼此创造”。当学生用微写作表达精神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有稳定性时,一个自我认同度高的、和谐的精神世界也就巍然屹立了。第二,学生留存的微写作作品会标识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运用微写作表达精神活动,积累下来的数量可观的微写作作品建构起了一个文献世界。这一文献世界就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世界。建构起了精神世界的微写作作品具有历史意义,为学生回顾反刍、诊断当下与向前预测的同时发生提供了载体,标识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境界提升进程与精神世界的和谐程度。

3. 微写作成为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方式

学生完成日记、标注眉批旁批、发朋友圈等微写作行为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学生在文字的流淌、推敲与完善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揉碎、捏起,再揉碎、再捏起,既表达了自己初步的生活体验,又表达了自己对脱俗、向善、臻美、达圣等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学生选择微写作这种精神生活方式并沉潜其中时,会在自我批判、自我认同与自我超越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精神愉悦是可以延续的,一个经常有机会体验精神愉悦的学生,会逐渐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实现精神富有,直至进入精神生活自治、精神境界提升自觉的审美境界。

三、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文化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类文化世界包括文化符号、文化意义和文化实践三个层面。”[7]语言文字、写作作品等文化符号是文化世界的表层结构;文化符号表征并附载实际内容的文化意义是文化世界的中层结构;文化实践是文化符号创造和文化意义赋予的源泉,是文化世界的深层结构。因此,学生的文化世界建构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当微写作运用于学生的文化世界建构中时,微写作可以是文化符号生成方式、文化意义生成方式和文化实践方式。

1. 微写作是文化符号生成方式

人的文化存在过程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8]。微写作作品不管是作为知识笔记、日记、作业答案等过程性记录出现,还是以周记、期末考试答案、期末自我总结等阶段性记录出现,都预测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生成为胡塞尔所说的“纯粹自我”的可能性,都是一种表征学生自我意识生成过程的文化符号。因此,微写作是学生的一种文化符号生成方式。学生运用微写作生成文化符号,体现的是范梅南论及的“有心的无意”的实践逻辑,学生“有心”留存的微写作作品“无意”中再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生成过程。因此,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提高文化符号生成质量。

2. 微写作是文化意义生成方式

学生文化世界的突出特征是充满了指向成长的学习文化。在各学科学习中常态化运用的微写作,聚焦学习起点的“微观视野”、学习内容的“微型选择”、学习策略的“微小支架”与学习效果的“微微积累”,给学习文化的意义生成注入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实际内容。学生运用微写作生成学习文化意义,是学生在现场的、有自我内涵的、指向成长的文化意义生成行为。因此,微写作是一种属于学生的文化意义生成方式。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能提高文化意义的生成质量。

3. 微写作是文化实践方式

作为文化实践方式的微写作有两个实践方向。一是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留存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体验,标识自己的实践文化存在,建构自己的文化世界。二是学生运用微写作与外在文化世界互动,参与外在文化世界的建构。学生既要把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作为微写作的文化资源、价值导引,又要完成对这些文化形态的理解、阐释、传承与创造。学生完成的微写作作品还会影响其他阅读者,影响周围的现实生活,参与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建构。因此,学生必须专门学习微写作,才有助于提高文化实践质量。

四、微写作存在于学生的意义世界里,会成为课堂主业

“人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寻自身之‘在’的意义。” [9]“意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回答指向“是什么”的事实问题、指向“意味着什么”的价值问题与指向“应当成为什么”的实践问题[10]。因此,学生可从三个层面来追问“世界的意义”与“自身之‘在’的意义”,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事实层面、价值层面与实践层面的三重意义世界。学生追问三个层面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自主建构的过程,需要持续追问并及时表达追问结果,以作为下一次追问的起点、依据。当微写作与阅读、思考等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时,就能满足这一要求。这时,微写作就成了一种寻求世界的意义、人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方式。学生专门学习微写作能有效地提高追问质量。

1. 学生运用微写作追问事实问题

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外追问“世界是什么”。学生在追问中集零为整,形成语文学习、成长的本体性知识,不断接近胡塞尔所说的“事情本身”,逐步认清语文学习、成长等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解语文世界、数学世界、物理世界、成长世界等各类世界“是什么”,形成对“世界是什么”的系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运用微写作向内追问“自己是什么”。面对语文学习、成长,学生在追问中回顾曾在状态,记录当前状态,预测将来状态,从而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是什么样子的”以及“自己的语文学习、成长为什么这个样子”,不断地告别过去的“点状自我”,建构起“线状自我”,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境中均能“编织起生命的意义”[11]。这是对派纳的自我履历法的“回溯”“前进”“分析”“综合”四步骤[12]的典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