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

作者: 徐延明 郭清娟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中的基础环节,肩负着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健全学生人格、奠基国民共性等使命。但一体化建设在育人目标贯通、课程教学衔接、协同育人实施上存在的“卡点”“断点”“散点”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深化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以图从真正做到“心中有‘一体化’、心中有课程、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生活”的育人实践中找到应对之策,踔厉“跑”好铸魂育人接力赛的初中“赛程”。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 道德与法治课 实践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又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1]7可见,在大中小学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需要处理好“一体化”与“各学段”的关系,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初中是培育学生道德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从一体化的角度审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方位和价值意蕴、分析课程实施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合理应对建议,是高质量完成初中阶段思政课育人任务,为学生一生发展筑牢思想根基的重要举措和保证。

一、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

1. 应对挑战,打牢时代新人思想基础的迫切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2]4。因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的使命要求,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所在。

初中是人生的“拔节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形”;再者,他们身处网络时代,拥有平视世界的底气,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体验,其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而锚定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阶段,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心灵塑造功能,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打底塑形”、固本强基,引导他们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筑牢中国底色,是新时代新形势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赋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沉甸甸责任。

2. 德法相济,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也是需要一生“修炼”的素养,其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2]6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生发展各个阶段得以持续作用,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规定性承载了“一体化”的期望,也决定着学段育人的价值取向。这集中体现为在小学道德启蒙的基础上,顺势对初中阶段学生系统进行进阶性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7。这也为将道德和法治素养一以贯之化育到后续学段、促进学生以大德成大业提供前提和保障。

3. 奠基“共性”,强化学生国家认同感、塑造国民共性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2]4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在消弭青少年因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性以及超越个性所形成的多样性,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和国家认同,塑造国民共性,使各学段的学生都能够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行、与人民同向同行[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恰是塑造国民共性的奠基课程。经由小学段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蒙,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理性认知学习,德法兼修,逐步建立起基于认知和情感认同之上的理想信念,即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让“四个自信”扎根心田。也为学生在高中形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4]“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的政治认同做好认知、情感、思想上的铺垫。

4. 瞻“前”顾“后”,种好“责任田”、提高教育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必须在完成前一阶段道德发展任务之后,才能顺利开启下一阶段的道德发展[6]。我们要处理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序列性、持续性和阶段性、递进性等问题,增强铸魂育人的针对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梗阻”或“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境况。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做到瞻“前”顾“后”,首先解决学生小学段遗留的道德发展问题,以此为基础,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提升本学段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政治觉悟,为高中段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夯实基础,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小初高顺利“转段”,接续完成“一体化”赋予初中段的立德树人使命。

二、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由于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一体化”推进中遇到了一些瓶颈,这既与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特征相吻合,又体现出自身学段的特点。

1. 育人目标贯通上存在“卡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是共同的,没有学段之分,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围绕这一共同育人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根据初中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确定了课程学段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学实践却理不清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没能一以贯之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放置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目标中来统筹落实,再加上片面追求分数的功利驱使,在课程实施时出现了育人定位不准、疏离甚至偏离学段课程目标等“卡点”[7]。这样,育人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践理路不顺畅,教学的分段化与整体性的关系处理不到位,不能始终如一做到紧扣“打牢学生思想基础”的课程目标展开。

2. 课程教学衔接上存在“断点”

学段衔接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和基础,只有解决好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才成为可能。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尤其对学段间的前后衔接认识不到位,在处理上更是“力不从心”,常固守在初中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往往只盯住初中“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少有关联小学高中教材、站在“一体化”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教学及评价衔接、统筹指导学生的道德体验与实践。伴随新教材在起始年级的使用,课程内容的重复、脱节问题有很大改观,但对于上下学段进阶教育的“重复内容”、同一(相似)主题,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研究,致使前后学段教学在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论的阐释深度、情境的选择运用以及方法的适配性上没有拉开层次,造成“低水平重复”或“过度拔高”,不能为真正实现学段转换、融通做铺陈或留“伏笔”[8]。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一体化链条上出现的衔接“断点”, 是思政课一体化有效推进的现实阻隔。

3. 协同育人实践上存在“散点”

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绝不是思政课一门学科、一个学段就能“包打天下”的。现实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基本困守“分而治之、各管一段”的“孤岛”,难以打通学科,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因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难以整合活动,挖掘学校各类教育中隐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促进思政课程与活动思政衔接融通;无力调动一切可用育人主体和社会资源实现同频共振,也无力拓展全时空实践育人场域,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格局。再者,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一定的道德失范现象,使学生所学与在社会中所看所听所感相抵牾,消解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效果,这更需要发挥多元协作及综合育人优势,协同各学段接续发力。但各种教育力量、资源的“散点”游离状态,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不小挑战[3]5-6。

三、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只有放在一体化背景下才能找到更为有效的应对之策。

1. 真正做到心中有“一体化”

学生是完整且不断发展的人,教师要心中有“一体化”,要从“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基于人的成长来厘清“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既要高屋建瓴,坚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根本指向,把握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引领性,又要“司好其职”,以素养为导向抓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一体化”方向一致、精神相通、方法契合。

坚持育人目标与学段目标相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明确“打牢思想基础”的学段目标定位,聚焦核心素养,将其分解细化成学段内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一体化架构“课时目标—学年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育人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同时,研判小学段的启蒙基础,明晰高中段政治素养的提升要求,保证教学始终指向育人目标,围绕学段目标展开,让“一体化”无“卡顿”地贯穿教学始终[9]35。

提升“一体化”的保障和实践能力。区域有关部门要对已成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或教研联盟加强协调与管理,以切实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几乎“不相往来”的“断点”困境,实现学段教师交流、备课、联研“直通车”;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跑线”,知道其他学段在讲什么、怎么讲,将教学、教研一体化真正走深、走实。要改变“应景式”家校社协同育人做法,推倒学校与家庭、社区等空间上的“隔断墙”,实现校内校外信息流动、资源共享无障碍。

2. 真正做到心中有课程

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人生。心中有课程,就是着眼于学生的精神塑造,全面规划“培养什么人”的课程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动、育人主体多元的课程育人格局。

发挥课程引领,强化思想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坚守学段育人方位,在“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的课程内容中铸魂育人,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思想认同的形成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增强“衔接”自觉,用好隐性课程。依据新课标理念,在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内学段衔接的同时,应主动“跨界”与高中乃至大学“接轨”,将初中课程内容置于整个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中来实施,既“接”好又“传”好育人的“接力棒”,促成课程实施逐级攀升无“断点”“堵点”的理想状态。对于“重复内容”、相近主题的教学,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和资源,加强与其他学段面对面教研的主动性,厘清“重复内容”、相近主题的目标维度和内在逻辑,开展“一体”教学,体现分层递进、逐阶递升、螺旋上升,实现与其他学段“重复内容”、相近主题的有效呼应,保证教学恰到“火候”。扭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孤军奋战”局面,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等育人主体携手整合、挖掘初中其他课程、活动、场景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道德经历,设置主题或议题,开展“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发挥所有课程、活动、资源、育人主体的教化作用和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10]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