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精神引领的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与养成策略
作者: 刘波 王傲【摘 要】 发展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当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这可以具象化为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信念三个基本模块。养成上述专业素养,需把握三个策略:一是正确区分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关系,这是定位历史教师的教育观;二是基于跨学科视野,夯实历史教师的学养基础,这是拓宽历史教师的内容观;三是由经验转向实证,在教学实验中夯实学科能力,这是转变历史教师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再寻求具体的路径方法,才可以有的放矢。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历史教师 专业素养 专业化发展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教学论研究的经典问题。与此同等重要的,还有谁来教。教师教育培养以学科教师为对象,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科育人的质量。历史学科是意识形态学科之一,对历史教师的素养要求,更应得到重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这为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学科教师教育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明确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情境的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目标分层
从宏观上看,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是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从中观上看,历史教师要立足于本土经验,走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开阔视野;从微观上看,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强调教学的有效性。由此,贯通三“观”,便将教育家精神落在实处,于细微处见精神。
1. 根本诉求:落实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教师素养的高度凝练,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诉求。基于这一根本诉求,历史教师专业素养需要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教育家“以教育为志业”,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命存在方式的人,教育本身构成了教育家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意义[1]。
具体而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历史教师的意志与道德追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历史教师的教育能力追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历史教师发展的动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历史教师的情怀。
教育家精神反映了中国的师者文化,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行动。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构成了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诉求,指引着历史教师的成长。
2. 发展目标:追求专业化与国际化
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要求历史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其中,专业化与国际化构成了新时代历史教师发展转型的要件。
专业化是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过硬,能够应对教育现象中所体现的问题。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历史教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如数字素养、媒介素养等,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必备素养。
国际化是指教师应具备全球视野,教师教育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应从全球视角出发,找到共性问题与发展契机。一方面,能够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前沿,认识到历史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在教师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通过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十个在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领域具有显著成就的国家所发布的关于教师素养的政策文件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习素养、技术应用、人际合作和创新能力等非单一认知领域是各国共同关注的内容[2]。
总之,专业化是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功底保障,国际化是落实教育家精神的视野保障。前者使历史教师不堕入空无,后者使历史教师不落后于时代。
3. 实践目标:夯实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是指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满意的学习成就[3]213。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促进了学生的健全发展。
在《意见》中,“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被明确提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也是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多重标准,但归根结底,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得有效,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教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学得有效,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素养的优劣,关系着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指导与对学习科学的运用。
简言之,夯实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目标。教师作为历史课程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理想信念、专业知识、关键能力能否真正作用于学生,都取决于此。
二、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构成
基于教育家精神,结合历史学科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本文提出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三大基本构成模块。
1.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知识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知识,可以宽泛地划分为三类。
一是有关历史现象的知识。学校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智识的人,这建立在教师见多识广并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上,若脱离了历史知识,就等于没有了见识。第斯多惠对此说得更为具体:“教师应当积极生动地讲授历史,但决不允许随意篡改历史。积极的和富有经验的历史知识必须按它本来的面目去讲解,决不可任意改变。”[4]显然,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知识,首先是历史知识。历史学是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对历史讲不熟、讲不透,首要原因还是学科知识的内功不足。
二是有关如何获得事实的知识。这类知识涉及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历史教育不仅传递历史知识,更要通过历史知识启迪学生心智的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和组织历史知识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必备的有关如何获得事实的知识可以包括确定历史意义、运用一手证据、识别延续与变迁、分析因果关系、运用历史视角、理解历史的伦理维度[5]。
三是历史课程知识。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树立一种认识观,即课程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中心。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解课程即理解教学,脱离了对课程的认识,历史教师则难以突破教科书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第二,历史课程理论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中,不掌握课程理论,则影响落实以课程标准为载体的历史教育任务;第三,历史课程知识体现课程意识,教师所具备的课程意识,直接作用于其教学观与学生观。
历史教师有怎样的知识观,就开展怎样的历史教育。教师的知识域要宽,不能把知识等同于教科书知识;教师的知识域要深,不能忽视对历史的见识;教师的知识域要开放,不能放弃知识的自主更新。
2. 历史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
历史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学科教学知识。“它综合了教师有关学生学习、课程、教学情境和教学法等多种知识,目的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3]287
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由历史课程知识、历史教学知识和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构成。历史课程知识包括历史课程性质、目标、载体等;历史教学知识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面对不同情境采用的教学策略等;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即学情知识,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学习习惯等。
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只靠知识储备,也要在实践中表现出娴熟的学科实践能力。历史学科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获得,都由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达成。建立在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将个人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整合起来,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形态。
3. 历史教师体现的价值信念
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教师的价值信念。这个价值信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认识,这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安排;第二,对历史学科知识性质的信念,这关系着教师对历史、对历史教育的理解方式与知识判断。
对于前者,历史教师不能成为“钝化者”,以“有知者”的身份压制学生智力的个性发展。历史教师不是要在“奉送真理”上下功夫,即满足于“会教”,而是要在让学生“发现真理”上做足准备。
对于后者,历史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基本观点;其二,历史知识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其三,对历史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其四,对跨学科知识的获取[6]。
概括地说,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是由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基本模块构成的。核心知识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关键能力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进阶的推动力,价值信念是确保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持久更新与发展的动力,三者共同支撑历史教师走向专业化。
三、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历史教育的质量,是由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来保障的。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的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是有关于教师个性、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教育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因此,在养成策略上,应关注教师的历史教育观、历史教育内容观、历史教育方法论。
1. 正确区分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教师对历史教育教学的定位、取向,影响着历史课堂形态,也影响着育人质量。历史教育不等同于历史学教育,这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得以养成的方向性认识。
历史教育脱胎于历史学,但不等同于历史学。历史学回答“历史是什么”以及“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而历史教育则建立在历史学的基础上,直面“学生为何学历史”“学生如何学历史”以及“学生学习什么样的历史”的问题。显然,二者有质的区别。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员,不是以培养历史工作者为目的,而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形成历史思维与批判性气质。
换言之,历史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的性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健全成长为目的。历史教师理解课程和设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指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应对当今和未来世界,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与教学系统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则是教师教育的重点方向。
2. 基于跨学科视野,夯实历史教师的学养基础
历史教育的内容源于历史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通史基础。一方面,历史教师要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尤其要以历史教育的视角思考历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历史教师不必自诩为史学家,也不必以史学家为教学圭臬。历史教育有其特殊性,历史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具备历史素养,掌握社会参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历史哲学对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作用,相较于历史学本身而言更大。“没有历史哲学便无法阐明历史教育的价值,像历史知识、历史记忆、历史叙事、历史思维、历史表现、历史意识等,都将是一笔糊涂账。”[3]280因此,中学生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没有历史哲学的支持很难说得清楚。
历史教育作用于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因此,历史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伴随着现代脑科学的发展,历史教师更需要掌握 “脑科学素养”[7]。大脑的发展阶段影响着学生历史学习的认知程度;大脑的功能分区影响着历史学习如何平衡感性与理性;大脑的可塑性影响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思维发展并最终支持终身学习的水平;认知负荷影响着学生历史学习的单位容量,呈现材料与知识要适度;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效果,关注其情绪劳动以及社会与情感能力;多元智能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历史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也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关注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如社会学(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社会运作)、人类学(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人类种群)。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口述史、现象观察。在选择这一内容时,当以有助于学生历史理解与解释为标准,围绕学生对于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理解展开。当历史教师的知识域扩展到如此程度,历史教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才有希望得以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