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视域下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作者: 李锦泽

【摘 要】构建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本文从增强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驱动力、降低群体耗散力三个方面,阐述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促进城乡小学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优质均衡 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 群体凝聚力 群体驱动力 群体耗散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1]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提升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构建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回应,是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还能促进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乡村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中,确立愿景,凝聚共同体合作共识是前提;互助共生,优化共同体合作形态是关键;制度保障,建立共同体运行机制是保障[2]。

一、增强群体凝聚力,实现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理念协同

在构建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时,明确共同体目标与愿景无疑是整个构建过程中的基石。这不仅为共同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构建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一个清晰、具体且鼓舞人心的共同愿景。这一愿景的核心在于促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打破地域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质共享。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是驱动共同体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1. 理念认同:共同价值观的塑造

共同的理念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在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需要认同教育的核心价值,如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公平等。这些理念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行动指南,还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撑。

共同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塑造共同价值观。通过组织定期的研讨会或座谈会,邀请教师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在深入交流和讨论中,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进而形成共同的理念。此外,共同体可以邀请学者举办讲座或培训,从而增强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同。

2. 目标设定:共同愿景的构建

除理念认同外,明确的目标设定也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共同体需要设定清晰、具体且可衡量的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资源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设定目标时,共同体需要充分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例如,可以设定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符合城乡教育的实际需求,还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共同体还需要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而短期目标则能够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确保共同体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激发群体驱动力,搭建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发展平台

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学资源、探讨教学难题,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这种共享机制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还加速了教育资源的流动和整合。

1. 建设三个团队,提升共同体成员发展意愿

共同体要立足教师发展需求,通过建设三个团队,逐步提升团队的指导、示范与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组建核心成员指导团队,提升教师规划能力。指导团队以共同体内的核心成员为本,突出业务指导,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教师能力培养。二是建立专项能力发展研训微团队,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根据教师个人擅长的实践领域,多次组建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活动。微团队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成员提升个人专项能力。三是精心组建导师团队,提升“一对多”支持能力。共同体基于教师的需求,配备导师,制订个性化的指导计划,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

2. 优化三个评价,促进共同体成员行动拓展

一是注重过程实施评价。共同体应避免将单一的检查结果作为衡量共同体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准,而应致力于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教师在共同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成长轨迹。同样,不应仅仅依靠“业务督查”来监督共同体活动的进行,而应通过深入的活动指导,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二是强调以展代评。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更多地通过展示其发展成果和实践成效来替代传统的简单评价方式。共同体鼓励教师在共同体内积极展示其教学创新、研究成果或个人成长故事,以此作为相互学习与激励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而生动地反映每位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实际贡献与成长轨迹,还能激发全体教师之间的正向竞争与合作氛围。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它侧重教师在共同体活动中的持续进步与自我超越,而非仅仅依赖一次性的、静态的评价结果。

三是完善奖励机制。在推进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完善奖励机制是激发教师积极性、增强群体动力的关键一环。一个公平、透明且富有激励性的奖励体系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因此,共同体应当精心设计奖励机制,确保其既能反映教师在共同体活动中的实际贡献,又能激发其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动力。通过定期的公开表彰大会、建立奖励档案等方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强化奖励机制的正面效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尊重的共同体氛围,从而推动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降低群体耗散力,实现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协同发展

实现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内部必须包含行之有效的机制[3],需要从加强内部管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及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能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1. 加强共同体内部的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运作顺畅的团体,其管理体系必然是明确且秉持民主原则的。在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中,这样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指导并约束教师的行为,还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活力,为共同体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制订明确且灵活的体系规范。制订体系规范是共同体管理的第一步。这些规范应紧密契合教师的真实处境,既要涵盖总体的指导方针,也要细化到具体活动的操作层面。例如,可以制订关于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成长计划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这些规范应保持灵活性与时俱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与优化。这样,教师就能在明确的规范指导下,有序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确保共同体的高效运作。

第二,秉持民主原则,激发教师参与热情。民主原则是共同体管理体系的核心。在共同体中,每位教师都应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大会、设立意见箱、开展在线讨论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事务的讨论与决策。这种民主氛围能够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民主决策还能确保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引导作用

在城乡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教师都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共同体的整体效能和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发挥教师的相互引导作用,是提升共同体效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策略。

第一,强化教师的相互监督机制。相互监督是确保团队行动一致性和高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共同体中,教师应相互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个体行为中的偏差与不足。这种监督并非简单的指责或批评,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通过相互监督,教师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性,确保共同体各项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发挥优秀成员的榜样作用。在共同体中,总有一些表现优异、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不仅是共同体的宝贵财富,更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共同体应鼓励这些优秀成员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和有效方法,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激发其他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设立“优秀教师奖”“教学创新奖”等奖项,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全体教师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是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源泉。共同体应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 良好的团队文化是共同体发展的精神支柱。共同体应倡导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团队文化。通过组织团队拓展活动、文化建设活动等,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08-2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文军萍,孙营.优质均衡视域下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5):78-83.

[3] 宋萑,孙明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价值及建构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3(23):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铙山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