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 宋树祥 黄坚 黄令

【摘 要】广西师范大学通过注重培根铸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示范效应厚植育人情怀,通过加快专业内涵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师范教育质量筑牢强师根基,通过优化师范生综合素养提升路径、搭建师范生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健全未来教师科教融合研学机制等打造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广西师大品牌,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搭建研究资源库、打造培训品牌、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师范生 教育家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成立于1932年,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现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近38000人,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包括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大批重要教学科研平台。

建校92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秉承弘文励教传统、根植壮乡基础教育、领先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师范教育办学思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探索区域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筑梦边疆,厚植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育人情怀

1. 注重培根铸魂

学校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凝心聚力,合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建好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学校获批教育部各类思政课示范“金课”3门、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和名师工作室2项,构建了“五并举、四融合、一贯穿、十协同”的卓越教师大思政培养格局。

2. 坚持立德树人

学校依托校院两级“1+21”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地落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落实思政课教师定点联系指导二级学院(部)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举办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邀请知名专家讲学、培训。先后组织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404个,举办课程思政讲课大赛,打造教书育人示范课堂,修订课程大纲3390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全覆盖。

3. 坚持示范效应

学校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全员全过程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学习贯彻教育家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连续十一年打造自治区“我的教师梦”主题巡讲和全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两大品牌活动,牵头推进广西全区教育家精神宣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师团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夯基提质,筑牢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强师根基

1. 加快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以各类认证、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强,不断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力度,以23个国家级、18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引领全校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梳理各培养环节达成情况,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做优师范专业,10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推动广西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2.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构建了一体化教师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学校不断健全师范生职业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三习贯通”,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优化“U-G-S”协同培养机制,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吸纳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参与课堂教学和研究实践,共建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38个、校级实践基地149个。加快建设师范生职业技能支持平台,先后加大微格教室、智慧教室、三笔字实训室、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室、师范生教学能力AI测评实验室建设。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

3. 提升师范教育质量

学校实施“独秀学生培养计划2.0”,设立7个“卓越教师班”,探索师范教育研究生层次培养新路径,持续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整合校内各研究机构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优师计划”,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适教、乐教、能教、会教的优秀师资。目前,学校师范生招生总数占比53%,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培养“全覆盖”的教育体系。

三、创新发展,打造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广西师大品牌

1. 优化师范生综合素养提升路径

学校强化通专融合,通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打造“天天有讲座、人人有选择、场场都精彩”的特色课堂,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开展女大学生素养系列教育课程和活动,持续培养师范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以第二课堂学分制度促进“五育并举”,师生参加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成绩突出,学生体质检测合格率达95%,在202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成绩取得新突破,劳动教育优秀课例获推至新华网“新华思政”优质线上课程平台。学校积极打造十大校园文化品牌、十大校园文化景观、三校区高校人文实验室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 搭建师范生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搭建师范生立体化实践平台,培养师范生“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三层次渐进式实践能力,构建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为支撑、师范生实践能力训练为抓手、“U-G-S”协同育人机制为举措的“一中心、两平台、三层次、四抓手”的多维度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着力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品牌。“数学课栈”大学生公益创新实践团队聚焦数学信息化教学和乡村数学教育的需求开展各项公益实践活动,团队先进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湖南教育电视台等30家媒体报道。“粉笔头”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广西富川县、资源县等民族地区11年,开展支教助学志愿服务,相关事迹获《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3. 健全未来教师科教融合研学机制

学校重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依托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打造科研平台、科研课题、导师团队与师范生学术创新的畅通通道,推动科研课题(项目)、科研团队向师范生开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成效显著,学校荣获“国创计划”十五周年“优秀组织奖”。同时,优化“院—校—省—国家”四级竞赛育人模式,以学科竞赛作为锻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全面提升师范生科研创新能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学校在近五年师范类本科院校位列全国第8位,充分展现了学科竞赛育人的良好成效。

四、辐射引领,绘就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同心圆”

1. 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

学校始终坚守师范院校办学初心,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雁行式组团推进区域师范院校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对口支援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和桂林学院等4所高校,共同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出思想、谋战略、育良师,携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更好地服务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2. 搭建教师教育研究资源库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教师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指导委员会及项目办公室,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教师教育研究智库作用,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教育咨询政策的服务。同时,以教研精品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先后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6项,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打造教师教育培训品牌

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师培训资源,以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为抓手,创新性地设计和开展优秀教师成长培训活动,打造一批可供借鉴与推广的教师培训精品项目。近三年,学校先后完成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培计划”示范项目、自治区教师培训中心、各省市“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统筹项目141项,培训人数1.42万余人次,覆盖广西全境,辐射全国各地。学校已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优质教师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性、阶段性成长。

4. 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

学校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建成广西普通高中课改资源网、成立广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搭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自治区级“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构建起以学校教师教育为主体、地方教育部门参与、国培和区培计划为纽带、重点中小学校为实践基地、名师名校长常态参与的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打造了师范生专业化发展和广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培训的新范本。

作为广西基础教育的引擎、壮乡优秀教师的摇篮和八桂教师教育的高地,广西师范大学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坚持“弘文励教、服务基础、打造品牌、引领八桂”的教师教育方针,继续致力于八桂壮乡大地培养“崇师道、强能力、重创新”的大国良师,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四有”好老师,支持和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系:1.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秘书;3.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