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小范儿90秒:德育课整合为“双减”做乘法
作者: 林霞 任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家庭、社会存在“智”育过多、“德”“体”“美”“劳”四育过弱的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要扭转这种现象。“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同时应该有品德、劳动、体育、美育类“作业”予以充实。“双减”要有成效,关键要在课堂上做对“加法”,在课后课业负担上做好“减法”,在课后课余生活上做好“乘法”。
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以下简称“南小”)以“南小范儿90秒”德育课为载体,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师家长连接起来,整合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学习链”,推进德育课堂和作业互动实践研究,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衔接和统整,构筑“一课多育”的新样态。
“南小范儿90秒”德育课是指每月设定一个德育主题,搭建课堂展示平台,组织并支持学生进行每人90秒的集中展示交流活动。学校结合兴趣调查、课堂调查、生活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学生的期待和兴趣,以及学校特色活动三方面内容,对“南小范儿90秒”德育课进行整体设计,最终选出学生最喜欢和最具操作性的几个“范儿”,涵盖德智体美劳课程内容,实现“一课多育”。
一、目标统领: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德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独一无二的育人价值。南小的德育课是指将每周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一节班队课、两节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整合为“连堂课”,围绕每月主题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任务驱动,学生在课后课余时间带动家庭和社区一起进行实践活动,形成“1+1+1>3”的家校社合力,为“双减”做乘法。
1. 课内外衔接,提升自主学习质量
教师在班队课上初步教授主题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继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引导学生对主题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学生在校内积累理论层面的知识,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通过任务驱动产生牵引力,引导学生课后课余时间“有事情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探索的过程性学习、思考独立自主性学习、家庭参与激发学习等。
2.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南小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实践活动氛围,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发挥所长,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指引,让学生收获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从而认识自我的能力。课程在提升学生合作、表现等能力的同时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
二、内容统整:将五育融合落到位
南小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核心,整合少先队课、心理健康、劳动、综合实践等内容,统整“爱心范儿”“活力范儿”“友谊范儿”“勤劳范儿”“爱国范儿”“阳光范儿”“特长范儿”“艺术范儿”等主题,涵盖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内容,实现“一课多育”。
1. “爱心范儿”
结合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爱妈妈”等活动。“献爱心”活动包含形式多样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如在3月初的班队课上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雷锋精神,一年级认一认雷锋;二年级采一采长辈口中的雷锋;三年级看一看雷锋电影说感受;四年级讲一讲雷锋故事,并拍摄班队课上学生讲雷锋故事的视频;五年级寻访身边的雷锋故事,说一说身边的雷锋榜样精神;六年级辩一辩现代社会是否需要雷锋精神。周末,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邀请家长一起回顾雷锋精神、进社区做雷锋、寻访身边的“雷锋”等,带动身边人一起学雷锋。将月底的道德与法治课、少先队课、班队课整合为“连堂课”,作为学生的展示课时间。
2. “活力范儿”
学校设计亲子运动打卡项目,并提供视频模板,第一周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模仿视频中的运动,打卡上传至班级群;第二周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思考、收集身边的运动项目或者传统的运动项目,共同参与并录制视频,记录亲子运动瞬间,感受亲子陪伴的美好;第三周展开评比;第四周班队课上选出比较好的亲子运动视频进行颁奖。
3. “友谊范儿”
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向未来》手势舞,并精心准备爱心卡送给远道而来的结对学校学生。学生在自己的爱心卡上写下了“小朋友,你好,我想和你做朋友!欢迎来杭州!”的字样,向结对学校的学生传递自己的友爱。
4. “勤劳范儿”
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帮助学校或者爸爸妈妈做劳务。404中队的队员们纷纷动手为学校的小花“搬家”,他们不怕劳累、不怕脏,争先恐后地除草、松土、栽种、浇水,干得不亦乐乎。一番忙碌后,小花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每个队员的额头上都流淌着晶莹的汗珠,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容。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了解了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让地球充满绿色的希望。队员们在体验种植乐趣的同时,也加深了环保意识,激发了爱绿、护绿、亲绿的感情。劳动美化了环境,美化了心灵,在小队员的成长轨迹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5. “爱国范儿”
学生利用国庆假期的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探寻身边的红色榜样,了解中国在发展历程中饮食、着装、交通、住房、货币等方面的变化,寻找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中国之最”,如最有特色的美食和着装、最快的交通工具、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等,认识祖国的伟大。了解祖国飞速发展背后伟大人物的杰出贡献,树立榜样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精神”。通过“南小范儿90秒”的任务驱动,学生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展示活动,充分利用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提升了亲子陪伴质量。
三、课时统筹:还课堂时空于学生
“南小范儿90秒”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90秒展示机会。教师成为设计者和组织者,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每月聚焦一个德育主题,第一周主要是课内任务驱动,开展深度学习。学生在班队课上初步学习当月的主题内容,然后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对主题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学习,积累理论知识。第二周进行课内外实践探索。学生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走进家庭和社区开展实践,确定参与人员和具体内容,探寻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第三周开展小组练习中期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对各自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并制订下一步排练计划。第四周进行课堂展示与评价。学生可以按照形式类别依次展示,可以分组别展示,可以先小组后全班展示,也可以按照抽签定顺序展示等。
四、过程统贯:以“微项目”促发展
将每月的德育课转换为“一件事的连续”,按照第一步课内指导(情境激发、任务驱动),第二步课内外实践探索(小组探讨、实践探索),第三步(坚持练习、互相鼓励),第四步(每人90秒、人人当模范)的教学序列实施“南小范儿90秒”的月课。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画图、摄影、录像、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展板、演讲等,不拘形式,自由发挥。学生在准备展示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锻炼合作协调能力、加强表现力。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导向,激发学生对于实践探索、“南小范儿90秒”展示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表现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南小范儿90秒”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满足学生胜任需求,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通过“南小范儿90秒”课程,家长进一步明确了陪伴角色,树立了“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导师”理念。目前有90%的家庭积极参与“每人90秒 人人当模范”活动,满意率和参与率的数据逐渐接近。通过“南小范儿90秒”展示的任务驱动,学生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展示活动,充分利用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提升了亲子陪伴质量。通过“南小范儿90秒”的家庭表演和探寻,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南小范儿90秒”的实践活动,南小有效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班队课、地方课程的课堂效率,实现了“多课一育”精准育人,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南小范儿90秒”织密了协同育人网络,促进了校内校外、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教育品质,形成了“1+1+1>3”的家校社合力,为“双减”做乘法,让教育有温度。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 刘学兵.基于“五育”并举的课程表达——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五向课程”的行动研究[J].人民教育,2020(8):64-67.
(作者单位:1.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2.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