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历史主题概念式教学策略
作者: 马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是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性判断,厚植家国情怀。
一、思路:整体建构,把握阶段特征,明确探究程式,揭示概念主题
把本课置于本单元之下,把本单元置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的全过程视野之中,依据“单元—课—目”,即“大主题—中主题—小主题”的逻辑关系,抓住主要概念,提取核心概念,开展主题教学。
1. 设计策略—典型范例,概念引领
【探究程式】个例→类析→核心概念主题
·提供范例:学生收集材料;教师提供材料。
·整合信息:“个”的资料;“类”的资料。
·局部探究:探究“个”的资料,把握个别事物的本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及其巨大成就、“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整体建构:探究“类”的资料,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迁移重构:由“个”抽象到“类”,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结规律:揭示概念主题。
【揭示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彰显坚定的道路自信。
2. 教学实录
师:(PPT显示)结合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如下材料,讨论材料的主题。
材料1:新中国历史还有另一面,就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方向感。中共的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在相当程度上牵引着中共的政策方向。……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理想和目标的牵引。……在工业化建设启动之前,党内就不断出现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绪。……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苏联模式,“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深入人心的口号。
—萧冬连:《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共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载《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3期,第88页
材料2: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请概括材料的主题,思考 “一化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生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化三改造”受到社会主义理想和目标的牵引。
师:具体一些,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意识形态方面。
生2:学习借鉴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做法。
师:材料显示我们在学习苏联的同时,有怎样的局部创新?
生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与苏联不同的是,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师:很好!向社会主义过渡,我国与苏联目标上是一致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也是一样的,但我们在局部的具体做法上还是有创新。
【设计意图】概括主题,交代方法,锻炼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范例入口小,材料来自教材之外,容易感知,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由中国“一化三改造”的“个”到苏联的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类”,由相同的目标和形式的“类”再到“和平赎买”政策的“个”,形散而神不散。
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怎样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学生分组交流略)
师生归纳: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以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你如何理解?这说明什么实质问题?请举例说明。
生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生2: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实践创新。
生3:说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要遵循本国实际,实事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教训。
【设计意图】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此问题开放性较大,如学生能够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角度来“逆向”说明,应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证明其认知已经“迁移”。
师:同样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经历了实践—探索—再实践的历程。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则忽视了客观规律。“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在政策调整和思想统一上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体现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勇气和担当。由上我们可以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20年,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孜孜以求的探索是什么?
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师: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生:符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
师:对的,概括起来说,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独具特色的,有经验有教训,有顺境有逆境,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明白了历史渊薮,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中种种实践的创新伟力。接下来,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一下本课。
(PPT显示)
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主题)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主题)
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小主题)
师:阅读教材,例举新时期在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有哪些创举。
材料1:1985年8月28日,他(作者注:指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所谓伟大觉醒,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有了重新认识。所谓伟大革命,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萧冬连:《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共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载《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3期,第97页
材料2:改革开放……有哪些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呢?……第一,看准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二,有凝聚人心和共识的口号,有各方面相互配合的改革战略。……第三,改革采取渐进方式,以增量改革的方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第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的良性互动。…… 第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章百家:《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三点思考》,载《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14页
生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
生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3:三步走战略。
生4:“一国两制”。
师:结合以上材料归纳,这些创新举措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生1:实践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生2:实践了“如何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生3:也回答了“为谁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伟大复兴”。
师:根据材料2对五个方面原因的概括,并结合史实,分别从改革方向、战略、方式以及中央与地方、改革与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概括说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本质特征。
(学生分组活动:分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为评判团。学生自由讨论,评判团推举代表评判,评判团主席做总结,教师归纳指导。)
甲组:大部分同学认为坚持改革方向很重要,如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乙组:改革渐进的方式很重要,比如,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试点,再推向全国农村,再城市;开放先沿海,再沿江,再内地,先经济领域,再政治方面。
丙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很重要。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发展,而改革与发展又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自信。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足够的道路自信。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重要的认识环节,探究、合作、思辨、迁移,由“个”到“类”拓展延伸,归纳“类”背后隐藏的规律。这一环节建立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达到“获得历史学习的经验”的目的。
二、思维:触及课的灵魂,整合主题,创设新情境,作出新解释
在通过整体感知理解、揭示概念主题之后,重要的是整合主题,聚焦核心概念,展开讨论,使思维迁移达到深刻的水平。
·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道路自信。
·思维导向:
○中国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探
○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1. 探究一:中国有特色—学习苏联,点上有突破
师:上面我们提到,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一五”建设中,我们借鉴了苏联经验,也有局部创新,可谓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有特色”。下面的材料也能够说明同样的问题,请问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突破?
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也指出:“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扩大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三个文件,做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的一些具体规定。
—包雅玮:《浅论建国初期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载《党史文苑》2008年第12期,第26页
生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但思想上和措施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改进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
生2:总的是借鉴苏联建设经验,个别举措、个别时期有创新或者突破,说明“中国有特色”。
【设计意图】总体与局部、中外对比分析,实现知识和认识的“逆推”和“迁移”,培养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