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 郭德侠 王玉

【摘 要】课程思政改革是加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阐述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课程思政能力 提升 着力点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重于铸魂育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不断丰富,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学科德育”正逐渐转向“课程思政”。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强调,中小学要提高课程思政水平。作为教育体系中基础且尤为重要的一环,中小学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推动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不仅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还要承前启后地将学科德育的使命继续下去[1]。课程思政的建设关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品格、品行的塑造,关乎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教师是决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就目前而言,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思政育人所需的综合能力,是指教师受教育理念影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掘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能力。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与教学实践情况,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课程思政认知能力、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

1. 课程思政认知能力

课程思政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要求与原则、价值意义与实施路径的认识能力。它直接影响教学准备水平与实施质量,是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思政形成基础性的认识,找准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位置,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实施路径等,形成个性化的、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构建更深层次的课程思政理论与实施框架,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提升与改革的持续推进。

2. 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能力

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能力是指教师依据不同学段的思政目标与学科建设的特点,对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思政基因进行充分挖掘、提炼与升华,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的能力。它是课程思政教学准确性与有效性的保障,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能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与学科课程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找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点,紧抓时事热点并充分挖掘、提炼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经过创造性加工后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观的引领下,结合学生认知能力,选取合适的课程思政元素,制订详尽的教学方案,确保思政育人与学科育人同向进行的能力。它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与有效育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能根据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明确要传授的知识,优化所整合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组织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案例、规定课程时长等设计出实操性强的课程教学方案。

4.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基于所设计的课程教学方案,根据班级特色与氛围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各个教学环节有序运行、取得良好课程思政效果的能力。它是提升学生参与情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故事、课堂讨论等方式,设置教学情境,将教学方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要掌控好教学过程的主导权,确保教学环节有序进行。除此之外,中小学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层次能力,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选取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载体,如借助课件、动画图片、视频等将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生动展现出来,使教学实施的过程丰富有趣,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内容。

5. 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规则与标准,对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是否促进改革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它是课程思政持续高质量推进的保障,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反思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是否正确、所挖掘与整合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否符合课程建设与学生认知、设计的课程方案是否科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有序等,还能注重观察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课后学生的表现等,反思教学结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以及成效如何,进一步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进行改良。

二、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对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仍存在不足,这必定对课程思政的质量和育人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1. 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随着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有学者访谈中小学教师发现,85%的被访者只有在学校、教育部门监督检查时才会考虑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并且10%的被访者表示不需要专门进行课程思政[2]。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只需要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养成是管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会冲淡学科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在传统教学后形式化地引入名言作为课程结尾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效果,给课程思政价值发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够

中小学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整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的效果。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整合情况并不理想。有些教师长期致力于学科教学,缺乏对思政知识的敏锐度,导致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有学者通过对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表示其长期进行理科性教学,对于文科式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不足,同时教材中有关思政的内容较少,挖掘思政资源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3]。此外,有些教师在挖掘、整合思政元素时停留在学科知识表面,挖掘的维度单一,存在将思政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现象,过度重视课程思政育人的社会性功能,忽视学科本身存在的思政教育属性。总的来说,教师思政元素挖掘整合能力不足,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维度单一、深度不够,这些都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

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教学实施方法决定了教学效果。目前,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实操性较差、教学实施方法手段单一,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与效果。有些教师仅靠传统教学案例、课程思政示范课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讨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考,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不新颖。有学者对阿勒泰市实验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构建并没有进行研究与思考,仅为应付学校的要求[4]。此外,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取空洞的“说教式”“命令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在创新教学方法时无法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度,导致课程重点有所偏离。总之,目前的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手段、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从而导致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较差。

4. 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有反思才能更好促进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与持久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思,导致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有限。有些教师受学校教学评价的影响,往往认为达到学校的教学要求就完成了课程思政,不及时反思课程思政的效果以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致使课程思政授课模式僵硬固化。此外,有的学校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更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师自评和同行、学生的评价,导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教学上,不及时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思,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思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阻碍了课程思政持续深入进行。

三、中小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中小学教师除了需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有培养良好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接班人的能力与意识。因此,想要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就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1. 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思想与观念的规制。中小学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树立思政与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明晰自身在课程思政中所扮演的角色,审视自身行为对于学生思想形成的引领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法律法规等的学习,深入学习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解其中蕴含的时代特色与伟大精神,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切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中小学教师对思政育人相关文件、思想政治理论、时事热点与典型榜样等有关内容进行系统且深入地学习,逐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扩大有关思政资源的知识面,如上海市学校组织“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主题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共同学习党史中蕴含的伟大精神[5]。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专家指导中心,邀请课程思政示范教师、思政教育专家等定期进行“课程思政”经验传授、思政现状分享、答疑解惑等工作,使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如山东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地已经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发挥统筹协调、咨询指导的功能。

2. 提升专业素养,深入挖掘、整合课程思政元素

中小学教师需要在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能力。中小学教师要意识到不同学段学生思政教育目标不同,深入研读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政课程资料,如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等地方研制不同学科的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提高了对思政元素的认识,从而挖掘出符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思政资源,同时要切实提高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只有理解得深而透才能找好思政元素挖掘点,结合自身学段与学生认知能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为统一体。

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中小学教师共同挖掘、整合思政元素,由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主导,进一步扩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各学科教师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组织教师在历史、语文、思政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将党史融入教育的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整合课程思政元素[6]。同时,学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整理、归纳各个学科的课程思政案例,供教师参考再学习,提高思政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整合能力。

3. 创新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设计创新性强的教学方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强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将精力投入课堂中。中小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在常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融入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如呼和浩特市中小学教师使用大型舞台剧、情景教学法等方法进行课堂思政教学,启蒙引发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7],同时,还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将思政元素更加形象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在隐形中受到思政的熏陶,如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教师利用学校智慧课堂,创新科学融合,使同学们在云游故宫时体会工匠精神、外柔内刚的做人道理等[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