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儿童思维,构建活力耐久跑
作者: 倪晨瑾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包含了多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应以“趣味化”为鲜明特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的形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认知内驱力、提升运动技能学练质量,更好地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耐久跑在跑单元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学习内容,单一化、反复性的练习方式,会削减学生练习的激情,影响耐久跑练习质量。笔者通过“跨学科的游戏”启迪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参与教学设计,将耐久跑学练赛融入闯关挑战的元素,采用“必修”与“选练”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路径地带领学生体验耐久跑的价值,在运动中学习方法、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超越自我。
一、打破学科壁垒,助力耐久跑“有趣”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将耐久跑路线设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运用,设计有趣、新颖的耐久跑线路图,让学生的“思维设计”直观显现出来。
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的实际自然地形,准备7个(或更多)标志桶,在标志桶上标注“1”至“7”的序号。上课前,教师邀请四个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数学“周长”的概念,将7个标志桶自由摆放在校园的“周长上”。接下来,教师指导小组长带领组员,将标志桶的不同排序写在卡纸上(见图1),然后按照数字排序完成每一站校园景点耐久跑(每到一个景点,由组长在标志桶上盖章进行运动打卡)。跑完7个站点后,小组长将本组队员带回原出发地,踏步调整呼吸。慢跑过程中,教师随机参与其中一个小组设计的耐久跑,跑途中强调呼吸方法,强化“对口令”:教师说一句“吸—气”,学生说一句“呼—气”。
各小组在设计“数字路线”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每一组开头的数字不能相同,否则,大家都跑向相同景点打卡,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引导学生思考:排头的耐久跑速度应该怎样控制,才能让每一位组员都能“不落队”?以此启迪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主动关心照顾本组体质较弱的同学。
【设计意图】体育活力课堂在跨学科学习中灵动,在这里融入数学周长概念和排列组合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耐久跑的线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积极投入耐久跑的学练。
二、赋权学生“选择”,体现耐久跑“有别”
教师要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耐久跑学练中,教师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阶梯,让学生根据自身体能状况自由“选择”,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做选择,同时也学会勇敢面对、大胆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在学会耐久跑正确呼吸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在“勤练”板块中分层设计学练环节,围绕耐久跑的“距离”重新划分任务单,分设“7站”“6站”“5站”“4站”(见图2),由学生根据体能情况,选择下一个挑战的耐久跑距离,重新组合成小组,再次按照“路线图”完成耐久跑。因为小组的重新组合,奔跑的伙伴、奔跑的距离有了变化,这些新鲜感可以有效消除一部分耐久跑的疲劳。奔跑的途中,教师依然提示学生注意“呼吸方法”,并全程以口令互动。教师同时要关注对学生耐久跑意志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身体感受到有些累的情况下,树立“勇敢挑战”“永不放弃”的体育品格,积极去适应、调试身心,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在各小组周边加强巡视指导,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 活力课堂的灵动性体现在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调适和自我挑战中。教师根据客观存在的学生体质差异,结合耐久跑练习中体能消耗的规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出耐久跑距离的选择,在几轮练习中还可以不断转换组别进行合理的调试,从而让“以人为本”“灵活应对”落到实处。
三、运用“留白”手法,激活耐久跑“有我”
“留白”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法,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美的意境。在耐久跑教学中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引用“留白”手法,将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以他们的智慧,激活耐久跑的灵动。
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校园环境、标志桶序号、学生内心需求等元素完成耐久跑“留白”填空—( )跑。四个小组设计好了以后,全班进行分享,围绕大家提出的“( )跑”,让学生制定耐久跑的距离(见图3),然后分组、分主题依次进行耐久跑练习。学生在完成“填空题”的同时,也为耐久跑制订了新的评价标准。教师把耐久跑的评价标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落实、自己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耐久跑学练质量的提升。例如,学生设计的(倒退着)跑、(曲线地)跑、(五个人一起)跑、(往返)跑等,不仅增加了耐久跑的设计感和乐趣,还让学生的“思维”被看见,提升了成就感。
在耐久跑的填空题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思维的分类、拓展领域、丰富思维的联想。例如,学生们分组设计了(往返)跑、(牵手)跑、(追逐)跑,这一类都是围绕耐久跑的线路进行设计,还可以从“人数”“方式”“距离”等维度进行创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链接、组合、迁移,有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思维方法的积淀,从而提升学习力,增强自信心,实现学科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设计意图】唤醒思维活力是活力课堂的特质之一,在教学中通过艺术“留白”的手法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结合语文学科组词填空的形式,创新拓展耐久跑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分享别人的灵巧创意中体验耐久跑的快乐与活泼生长的趣味。
四、启动DIY家庭作业,促进耐久跑“有恒”
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当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改善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现状,才能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耐久跑需要恒心毅力,更需要校内校外联手积极推进,启动体育家庭作业“DIY”设计,鼓励小学生自我设计家庭耐久跑“攻略”,可以让耐久跑走进日常生活。
教师利用家庭作业这一平台,为学生家庭作业提供一份帮扶《思维导航》,鼓励学生根据小区自然环境,设计800~1000米耐久跑的路线图(见图4~图5),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图,带领家长或小伙伴共同完成社区耐久跑。可以将路线图、耐久跑照片和小视频分享在班级群里,启发同伴,展示自我,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
在小区自然地形跑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安全第一”的健身理念、规避小区主要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较多的场所,并强调进行耐久跑锻炼之前的准备活动和服装的要求,以及耐久跑结束后的身心放松与肌肉拉伸等,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此外,教会学生遵循“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关注个体差异,适性设置奔跑的距离,每天进步一点点,防止运动损伤。
【设计意图】 “生活体育”是活力课堂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表达。体育教育要深入人心,“健康第一”要刻骨铭心。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延伸可以完善“学、练、赛、评、用”课程一体化建设,将“学以致用”的理念深植心灵,让健康的生活方式陪伴学生终身成长。
耐久跑虽然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运动,但是通过师生的智慧改良,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核心工程,借助校内校外的时间空间,借助家校社的资源,一定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家喻户晓的锻炼项目,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支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